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学骑自行车(学骑自行车)

学骑自行车

学骑自行车
现在人学车,都是学汽车,为的是取个驾照,好上路不被警察麻烦。我这里所说的学车,其实就是学自行车的骑法,当然是多一门技艺而已。
学习骑自行车是我很小时候的事儿了,因为自我感觉很有趣味,所以现在都记忆犹新。
那时候大家的经济实力几乎没有,一日三餐能吃得痛快就了不得了,如果谁家竟然能拥有一辆哪怕破得只剩两轮子的自行车,也是很了不得的事儿。
实在记不起来村里的第一辆自行车出自谁家,总之,就有这么一个小家伙冒着天胆把那辆车给偷出来了,而且极自豪地叫了这个小孩儿,又呼了那个小孩儿,说要去野里学车子。
那时候,我们的兴致多高啊,一呼百应,于是看大戏一般,呼啦一下推掉饭碗就刮了出去。
现在的孩子,在幼儿的时候就可以骑一辆自行车玩儿,后面都另带两个平衡轮,就是想摔倒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而我们当初根本就没多见过这玩意儿,所以头一次学车就是从学推车做起。原以为推车就是推一推而已,岂不知道,推车子把平衡也是一件难做的事情。由于人多,车少,大家于是“石头、剪子、布”来定顺序。一拨一拨地来,纵然这样也不行,毕竟车子不是自家的,所以大家都答应车子的主人,回去后要给人家一份子报酬,或一把葵花籽,或一颗鸡蛋,或一张本纸……总之,你有什么就给点什么,不能让主人只有付出而没有回报。
别人推车子走路不正,歪歪扭扭,后边瞧的人就会放声大笑,一旦轮到自己了,才发现握着车把就像拉着一头强驴,总是摆不正位置,这边调调,那边调调,呼啦一声就摔倒了。运气好,可以离开车子,若是运气不好,就会连身子一块儿趴上去,没准这里,没准那里就会被撞出一块黑青来。这时,无论是谁,都顾不及痛,而是以最快的速度爬起来,将车子扶起来,再推,再推,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次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自行车渐渐多起来。后来出村玩自行车,次数也就相应多了一点儿。这会儿,大家都能把车子推稳了,于是进行下一个节目:找一处小坡,将左脚放在左脚蹬上,目视前方,将作为刹车的右脚轻轻放开,车子于是缓缓地下行,渐渐提速,当然不会快得操持不住,因为我们找的坡距离不怎么长,很快就到了坡下,自行车也就渐渐地停下来了。然后是重复刚才的动作,先将车推到坡的最高处,再将左脚搭在左脚蹬上……
上坡是一件费力的事情,所以大家要齐心协力,准备骑的人握好车把,定准方向,车架那边就有几个预备队员努力帮着往上推车子。车子上去了,大家都会开心地笑,当然也长长地舒着气,毕竟那是一件很累的事儿。
一旦会从坡上往下溜了,学车的第三阶段也就到了。将车子从坡上溜下来的情景,倒是合了自行车的名字——自行之意。但是,一个人总是在进步的,没有谁想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于是,就有人开始试着不让自行车自行,而是让自己的动力支配着车子行走,就像大人骑自行车一样。但由于我们那时候的个头都不怎么高,于是就有了一种新鲜的骑法儿,当时大家叫“讨花”。
所谓“讨花”,就是左脚踩了左车蹬,右脚从自行车的三角架里探过去,踩在右车蹬上,一使劲儿,就可以打个半圆,然后倒回来,再打一个半圆,就这样半圆半圆地一下一下地连续不断地踩,车子于是缓缓上路了。当然,这也不是初学者很容易把握的,控制方向就是个难题。不过,大家总是要齐心协力地处理好每一个环节,一个孩子要骑车子了,后架边上就出现了好几双小手,用力控制着,不让车子歪倒。人多力量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车者只要有了足够的胆子和力气,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学会第一招——“讨花骑”。“讨花”最大的缺陷是费车子,你想啊,花那么大力气,哗啦哗啦地打着半圈,车蹬跟车轴之间的间隙就会渐渐地扩大,最后会“呼踏呼踏”地挂不牢,有钱的人家一般可以换一个叫“管钉”的部件来固定这个部位,没钱人自有没钱人的办法,干脆找一段钢筋铆死拉倒。
“讨花”的最高境界是可以将车蹬打整圈儿,要是你从背景打老远看,就会看见一个孩子高一下低一下地浮动,仿佛河面上的木头,随波逐浪一样,颇有趣味。
会“讨花骑”之后,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兴奋地不知所以,哪怕饿了肚子也无所谓,只要有车子骑,其它的都可以抛之脑后。我如今都记得,我学会“讨花”后,从大清早一直骑到了月亮升上了半天,现在想一想,真是奇迹,我那时的肚子竟然不饿,身子竟然不累。
“讨花”之后得走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可以学习下一个环节——上大梁。之所以要用很长的时间,是因为上大梁主要得个头儿上得去,要是个头上不去,纵然再想骑,再会骑,腿也是搭不过那个“梁”的。
等个头稍稍长了点,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要跨“大梁”了。“大梁”就是自行车三角铁架的那道横铁管,现在的车好多是弯梁的,上车子当然容易得多了,当初那些“28”型飞鸽啊、红旗啊、长白山啊,都是一个样儿,横着个大梁,不好上。
上大梁的时候,后架边还得几个孩子出手帮忙,否则,一但右腿跨不过大梁,就会把车子弄翻,栽跟着不说,弄一个鼻青脸肿也是常有的事儿。因此,在过“跨大梁”这一关时,车子一般是被后面那几双小手固定了的,骑车的人然后像骑驴一样,左脚踩了左车蹬,小心地将右腿从大梁上跨过去,踩中右脚蹬后,说声“好了”,后面那些小手就会轻轻地推动车子,让车子动起来,学车的人顺着车蹬子,一脚一脚地踩着,让车子打着半圈前进,有点功底了,再慢慢地学着打整圈儿。因为孩子个头小,学“大梁骑”的时候,臀部是不能固定的,左脚吃力时,重心都在左边,一个人的大半身体也就压在左边,整个屁股蛋都在大梁的左面;同样的道理,要是右脚用力,整个身体也就全被调到右面。
“大梁骑”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像大人一样自豪了,但这同样是有危险,那就是一不小心踩空了车蹬子,或是遇到了什么坑坑洼洼颠簸一下,大梁就会撞击你的屁股部位,令人痛不欲生。但你还得努力握住车把,否则就会车仰人翻,等待你的一定是更大的痛苦。
大梁骑学好之后,就是等着个头再长高一点,这样就可坐到车座上安然地骑,潇洒地骑,那情景当然就是成人的骑法了。如果一个孩子学车到此为止,那么,不好意思,说明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已经没有了孩子学车的乐趣。一个孩子学车的乐趣在于,车不仅仅是用来骑的,要骑就骑出个花样儿来。
于是,下一步的骑法便更有挑战性——放车把。
放车把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得对车子驾轻就熟,然后试着放单把,而是且放且握,绝不敢放得时间长,走的距离远,否则就会有摔倒的危险。当单放得可以腾出一只手挖鼻屎而不影响你骑车的时候,就可以进入放双把的境界了。孩子们往往不满足于这样简单的放单把,总要想出一些令大人意想不到的好玩法,那就是在地上放一个石头子儿,一个人骑了车子从石头子儿跟前走过,顺手把石头子儿捡起来了。这个动作当然有相当的难度,跟表演杂技极其相似。
有经验的孩子会告诉你,放双把首要条件是车速要快,他们甚至会说出“惯性”这样的词汇来,说车速快了,惯性就大,车子反而更加稳当——由此看来,学习物理完全可以不要课本,只要用实践勾起孩子们的兴趣,什么宇宙飞船,什么原子弹,都是小事一桩。
放双把要找平坦的路。路况不好,栽跟头便是常有的事儿。实践也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普通的跟头倒也无所谓,放双把摔跟头一点也不好玩。
有人说放双把后,保持车子平衡的就是用臀部用力,其实也就是腿部的力用得要好。但据我的经验,不论哪里用力,其实就是一种感觉,那种感觉就像乒乓球运动一样,不论对方的球从什么地方过来,或者打了什么球,那种先用眼睛看好再瞄准再出手的常规打法完全失灵,只不消手头的感觉一回击,往往就会有收获。这当然得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放双把骑车也不过如此。
双把好放,一只手擎了把子中心去骑倒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关头。也不知谁发明了这一骑法,于实践一点意义都有,但孩子们却乐此不疲。这种骑法就是好端端地骑着车走,然后腾出双手放双把骑,再然后就是一只手紧握了车把中心的那个部位,让车子平稳地移动。好多人不以为然,以为放双把都能成,一只手握着把中心骑,那还不是小菜一碟。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当回事儿的心理,让好多“高手”从车子上翻了下来,成为后人的笑谈或警示。
孩子生来就是冒险家。在放单把、放双把、单手擎车把中心之后,又有人开始尝试坐在后座上骑的新玩法。这当然得一双长腿,要不连车蹬子也够不着。这种骑法比较温和,所以我们玩的时候就是玩带有刺激性的,两人组合法。
两人组合的玩法也有一点杂技的味道:一个人坐在车座上,双手紧握车把控制方向;另一个人坐在后架上,搂着前面那个人的腰,双腿发力,以使车子可以拥有强劲的动力。骑车的人乐不可支,看骑车的人都惊讶不已。于是,争先恐后之辈层出不穷,大呼小叫之声不绝于耳,其间的快乐自然可想而知了。
对于孩子来说,学车子学到这个程度也就够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好意思再有什么更美妙的表现,之后的骑车也就主要用于实用,比如出个远门啦,或是驮点重物啦,也有时候带个亲戚、朋友啦……总之,车子也就回归了车子的本能。
不过,孩子进入青年之后,骑自行车还有一个差点儿忘了点到的功用:展示功能。这个功能可不仅仅是展示自己的骑车技术,而是看你能不能带上一个所谓的“对象”,也就是女朋友。
一个能带上女朋友的年轻人是被别人刮目相看的。那时候有一种说法颇能说明这一点,叫什么“红旗洋车胜利袋(就是轮胎),带着爱人来比赛”。这两句很好,很羡慕别人的眼球,但后两句极有可能出自嫉妒者之口了:“拐个弯,爆了袋,可把爱人跌了个坏。”
车子学会了,渐渐地兴趣也就降下来了。好在我们会有回忆,而回忆恰恰能把那些杂质过滤掉,让美好的一面永存于脑海之中,时日过去,翻出来想一想,倒是另一种美丽的味道呢!

学骑自行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