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学小常识

塞林格简介(没有哪本书比起它更适合给年轻人阅读了丨塞林格全集国内首发)

塞林格简介
没有哪本书比起《麦田里的守望者》更适合给年轻人阅读了!年轻是一种什么状态?年轻是一种笨拙的状态。年轻人不会像孩童般少不更事,也不至于像大人那样圆滑世故,一切都是恰到好处。笨拙的少男少女会用纯净的双眼探寻世界每个角落,会在羽翼未丰的时候以弹跳的方式追逐天空,还会不加掩饰地皱起眉头和舒展愁容。恐怕也只有这种状态的人,才会不留余力地去寻找“麦田”吧。

王家卫曾在《2046》里提到:“其实爱情是有时间性的,认识得太早或太晚都不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阅读,某些书太早或太晚去读,均是一种错过。而经典便是能打破这种时间性,令人“一见如故”,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便具备这种特质。很多人会将这本书与“青春”捆绑在一起,从故事主人公的年龄来看,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位16岁的少年,故事情节关乎年轻人的日常,连语言风格也偏向年轻人的口语,如果凭这些特点就断定这只是本“青少年读物”,那显然矮化了这本小说。自1951年出版以来,对这本小说的诠释就没有中断过。除了对小说文本的研究外,这本小说引起的社会反响更是可以作为一种现象反复探讨。

这是属于我的故事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当年一经发售便引起一阵热潮,时至今日,依旧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新的读者。这本小说的魔力在哪?其中一个原因也许是它击中了弥漫于社会里隐而不现的情绪。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主战场不在美国,美国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在战后恢复上,这段期间的美国处在一个国力极速上升的阶段。但是看似太平盛世的背后,潜藏着一场精神危机。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战后社会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面临的是一系列的革新,年轻的一代因此催生出与上一代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历史上称他们为“垮掉的一代”。在20世纪50年代,这股新生的势力还处在被压抑的状态,大规模地发声还得到60年代。J.D.塞林格的这本小说有其独特的前瞻性,他很早便道明了在这个时代下年轻人种种的不适,他抓住年轻人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所以不免让年轻的一代读完之后雀跃道:“这是属于我的故事”。

以上说法能解释为什么此书能在美国畅销,但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书?以中国为例,这本书最早的译本出自施咸荣先生,首次出版于1963年,但在当时仅作为内部发行的读物,也就是俗称的“黄皮书”,它在流通上被严格限制。真正开始面向大众是在1983年,此版本还附上了留美学者董鼎山的评论。董先生以巴金《家》中的觉慧来比附霍尔顿,他认为两者都有着一致的反叛精神,两者都对上一辈的价值观存疑。可是两者还是有不同之处,如果说觉慧反叛的对象是具体的封建社会,而霍尔顿到底在反叛什么?如果说觉慧的反叛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他也确信自己的不满是正确的,那霍尔顿的反叛更多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他未必能很清楚地说明自己不满的缘由,有时候霍尔顿自己就是自己不满的对象。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有时候他是先有了不满的情绪,随之才去寻找一个不满的对象。这种无缘由的行为就像一部电影名——“无因的反叛”。
图为《无因的反叛》剧照
电影由詹姆斯·迪恩饰演
评论家会认为霍尔顿是一个“反英雄式的人物”,但是霍尔顿本人无意去承担这一种意义,他似乎只是跟随着自己本能的反应。与其说霍尔顿代表了一类年轻人,不如说他代表了一种状态。大家对小说里的霍尔顿共鸣的背后,其实是对霍尔顿折射出的状态有共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迷茫、易怒、空虚且多情,虽然多愁善感的人古来有之,但是如果有大面积的人群都陷入这种状态,这是否蕴含了某种历史趋势?尽管小说回应的是美国上个世纪50年代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具有的普遍性让它超越了时代的隔阂。霍尔顿的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本质上是一种“无根”状态,“无家可归”是现代人失落了精神家园的境况。霍尔顿的流浪如同《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漂泊,“麦田”就像一个渴望抵达的家园悬挂在某个地方。(所以对迫切需要重建精神家园的80年代的中国而言,中国读者很容易就能找到切入这本小说的入口。)从这个角度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深刻的,它贴合了现代人的心灵世界,绝不是单纯的“青少年的读物”。

权威译本
施咸荣先生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至今已过半个世纪。这么多年,也有不少新译本出现,比如孙仲旭的译本。孙先生1999年着手翻译,在多次校译后,于2007年在译林出版社出版。这个译本可取之处在于更传神地传达了霍尔顿的语言特色,将霍尔顿语言里生猛的部分凸显出来。
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J.D.塞林格的其他作品也同样出色,但因为没有系统翻译出版过他的作品,所以很长时间,很多短篇小说都只是散见于各文学刊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译林出版社于2007-2009年间把《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翻译出版,这对国内的塞林格迷来说是件幸事。

2019年1月1日,是美国作家塞林格100周年诞辰纪念日。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全新的塞林格全集,并于2019年1月5日,在方所广州店开展塞林格全集国内首发式。本次选择在广州进行首发式,借此悼念生前在广州生活的译者孙仲旭先生。
活动预告
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一夜,我们读塞林格

时间:2019年1月5日(六) 19:00-21:00
主持:麦小麦(阅读推广人)
嘉宾:戴新伟(作家,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前主编)、雷剑峤(书评人,“易简”知识付费合伙人)
地点:方所广州店(广州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MU35号)
主办方:译林出版社
协办方: 方所、路上读书人
?
【参与规则】
1.活动免费,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进入“方所会员服务”小程序进行积分兑换报名,分为两种方式:
(1)200积分可兑换前排预留座入场券,数量有限,兑完即止,座位预留至开场前10分钟。
(2)0积分可兑换普通入场券,数量有限,兑完即止,座位从“非预留区”起坐,座位预留至开场前10分钟。
2. 入场券有限,于活动开始前3小时截止兑换,详询客服:020-38682327转601;
3. 活动凭卡券核销入场,逾期卡券作废;
4. 此活动一经兑换不退积分,不与其他活动一同使用;
5. 方所在法律范围内对此活动保有解释权。
?嘉宾介绍?
麦小麦
?
既是编辑,又为作家,现居广东。出版有《轻熟女词典》《越爱越明白》等著作,在荔枝FM个人电台开设“麦小麦讲故事”。热衷阅读推广,是“爱读书会”的组织者。
戴新伟
?
诗人、作家,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前主编。著有散文集《水红色少年》,文学评论集《许多张脸,许多种情绪》。
雷剑峤
书评人、媒体人。曾为南都书评编辑、搜狐文化主编。现为“易简”知识付费合伙人。
读者征集
本次活动还有“读者征集”环节,欢迎大家踊跃参加啦。被征集的读者除了可在现场朗读塞林格作品并分享自己的见解,还可以获得书和手账本作为礼物噢。有意者赶紧在留言区报名啦:附上你与塞林格的故事,比如谈谈最爱的塞林格作品,塞林格作品如何影响你,当今阅读塞林格作品的意义等等,我们将在留言中抽取幸运鹅!
*本次征集仅限届时能够到广州店现场的读者。
本文作者/编辑:海边的卡夫卡

塞林格简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