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子贡赎人的典故叫什么(子贡赎人的故事)

子贡赎人的典故?

时间:春秋(不是战国)

地点:鲁国

人物:孔子和子贡

事件:子贡赎人

出典:《吕氏春秋·察微》,

经过:

当时鲁王下令:鲁国人在外国为奴的,公民可以花钱赎回,到政府报销。子贡在外发现了一个沦为奴隶发鲁国人,把他赎了回来,回国后却没去找政府报销。

孔子却说:“端木赐,这是你的过失。从今往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

我去报销吧,那么我的品行人们会质疑;不报销吧,那么以后就没有人会去赎人了。

人们在赎不赎、报不报销的问题上有了疑虑,在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也就不能回国,国家政策就会被破坏了。这里强调了“法”的重要性。原文如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贡赎鲁人於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於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孔子提高道德标准的故事?

做了好事就会得到表扬,做了坏事就会受到惩罚,这是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的善恶规则,然而有个奇怪的老师却不是这么做了,孔子的学生子贡做了好事,但是却被孔子批评了,是怎么回事呢?

子贡赎人

子贡赎人

春秋的时候,鲁国有法律,只要是鲁国的人碰到同胞在别的国家作为奴隶,可以出钱赎回来,然后再根据凭条来向国家索要赔偿,国家会给他们全额赔偿。有这个法律后就有很多人赎回自己的同胞,让很多人能够重返自己的祖国。子贡是孔子的门生,很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所以特别有钱,子贡赎回来了很多同胞,但是却不想要赔偿,当着大家的面撕掉凭条,想要分担国家的负担,他这个做法,在很多人看来是很有义气的,但是孔子听说了之后却大发雷霆,想要把子贡赶出去。孔子是这样说的,子贡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这样会让很多人不再赎回奴隶了,你有钱不想要赔偿金,但是其他人没有钱,他们如果要赔偿金的话,别人就会和你对比看不起他们,也就破坏了法律。

孔子批评子贡

孔子觉得子贡这样做把义气给上升了一个高度,也就是说把道德标准升高了,即使有钱的人想要赎回同胞也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要撕掉凭条不要钱呢,可是撕掉自己就会失去这笔钱。如果不撕掉,肯定会被人说自己不够慷慨,会受到鄙视。但是自己不出钱赎回仆人的话,就不会有这些麻烦和烦恼了。以后赎人的人就会更少了。孔子认为,这条法律是一个善意的法律,会让愿意做善事的人越来越多的,子贡的做法是把义气和利益对立起来了,所以相反是恶行,让很多人不能回到故乡。子贡用自己的钱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夫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使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恶的东西。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所以道德其实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到的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

子贡做的有道理,但是却没头脑,孔子批评子贡虽然显得不近人情,但是却是有长远见识的一件事。现代人说的道德绑架其实就是因为有子贡这样的人在把道德拔高,但是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真正的道德不该是拆东墙补西墙的。

孔子的徒弟在鲁国赎人的故事?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论语中子贡的句子及事迹?

子贡赎人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一次,子贡外出经商,途中以得金赎回一位沦为外国奴隶的鲁国人,按照规定,他可以获得国库的一笔奖金。但考虑到时国家贫弱,他没有领取奖金。子贡的行为不但没有使他蒙受经济损失,反而因此而广受世人称誉而给他带来了更多商机。
孔子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对子贡说:子贡你为什么不去领取这笔奖金呢?子贡说:我不缺那几个钱,且国家不富裕,所以我成人之美。孔子摇着头说:在大家看来你是做对了,但是却因为你这样做了,以后再有鲁国的人被沦为奴隶就会越来越少人去救了。因为大家都看到了你的榜样,后来的人就算救了也不敢去领奖金了,久而久之这倒反成了一件坏事情。

子贡赎人文言文注音版?

zǐ gòng shú rén子贡赎人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子贡救人典故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翻译: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子路的行为是对的,子路的行为是在倡导一种规则,即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子贡的行为是错的。报销赎金是国家为达到救赎国人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子贡那样的觉悟,一旦子贡作出这个榜样,那么这条规则就会被打乱,以后其他人就不会愿意为赎同胞而垫付赎金了。社会秩序要靠规则来维持,无论何人都应该遵循规则,否则,规则一旦打破,天下必乱。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①,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②。子贡赎鲁人于诸侯③,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④,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注释】

① 臣妾:西周、春秋时对奴隶的称谓。男奴叫臣,女奴叫妾。

② 府:国库。

③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弟子。

④ 子路:仲由,字子路,孔子得意门生。

【大意】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外沦为诸侯的奴隶,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子贡从其他国诸侯手中赎出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却不去领取金钱。孔子说:“赐呀,你做得不对。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取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送他一头牛以示感谢,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能从小事观未来,这是由于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得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