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中国式管理现在怎么样了(什么是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现在怎么样了?

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中国管理文化的优缺点?

由于一本名叫《中国式管理》的书在国内的热销,对于管理的“中国式”,企业界也开始议论纷纷。无论我们如何去看待其利弊、无论我们持何种观点,事实上,“中国式管理”在当今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中广泛存在并实践着。

虽然科学无国界,从管理科学的层面来看,无所谓中国式管理或者西方式管理。但你不得不承认,各地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表示各地区的传统并不相同,无数的事实证明,管理科学只有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其效力才能够增强。

同样,中国人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管理科学中融入中国式的管理哲学,更能为人们接受,也能更好地推进企业的发展。

当今企业的管理者、被管理者,企业所面对的客户或供应商,以及政府乃至投资者都是由“中国因素”孕育出来的,都深深地刻着“中国”的烙印。从这个意义上看,推崇“中国式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明而道深”

全世界所有企业对物、对财、对信息等的管理可以统一规范、制定标准,运用相同的计量方法,对人的管理则大有不同。任何人都无法摆脱其所在民族的历史、环境、文化及政治经济体制等外在势力的影响。中国有句话叫“本明而道深”,只有先有了“本”,才会根据具体的条件产生不同的方法。否则,西方MBA教育移植到中国,为什么会水土不服?外企来到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本土化”?

著名企业家李东生先生曾经说,“20年前,中国企业家不看西方管理的书籍,那是无知;20年后还在看西方管理书籍,那就是无能了。”

这位正带领着TCL大踏步地走国际化道路的中国企业家的话令人深思: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在一个和西方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度里应用着西方的理念和方法,中国的企业能“消化”和“吸收”多少?过于盲目地借鉴和学习,是否会造成我们思维上的混乱,并忽略了对企业自身的审视?当各种管理理念、模式、方法等在流传时,需要我们深思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摔过无数眼头和经历了盲目崇外的迷茫后,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开始探寻对自身来说更为适宜、更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倡导“中国式管理”可谓应时应势。

变通和灵活

“中国式”管理的价值,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变通性和灵活性。西方企业界经过大量失败,不断更新并提出的弹性管理理论,正是回归到我们的变通管理,如情境领导、权变理论等等,强调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不是固守单一的方式或预先确定的制度。

西方的管理发展如果以最简单的方式描述,就是合理化然后制度化;而“中国式”管理的关键是,管理即合理。强调合理性,就带来弹性。合理意昧着有道理、有用、有可预见的效果。因此,人们对此具有高度的可接受性。同时,用结果来衡量所有方法和工具的科学性,用结果来说话,比各种理论的辩白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

“中国式”管理的另一个价值,是对人的重视,从而从根本上创造价值。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要排在更重要的位置。

美国式管理是“我要——我成”,订立目标,拿出成果;日本式管理则是“同生——共荣”,合力追求团体的荣誉,不计较个人的荣辱;而中国式管理是“修己——安人”。以企业长期发展、为企业创效为导向,抓住关键因素——人,有人才有事,事在人为。发挥人的潜力,以理念来结合志同道合的人,合理地解决问题。

不管怎么说,中国的企业管理确实存在着只属于自己的鲜明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特色,中国叠业的管理实践,也的确应该有区别于其他地域与民族的“特色”,或许,这正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制胜的关键“竞争力”所在。

中国式管理中国的意义是?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有儒家管理思想、道家管理思想和法家管理思想。尽管其他学派的管理思想中也有可取之处,但是相比之下,还不够系统和成熟。儒家思想重在对人的启发、教育和感化,主张“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强调做事情要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将“法、势、术”统一起来。这些思想的积极成分对现代管理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关心人生和社会问题,注重修身养性,内炼立德。儒家思想主张做人应该具备诸如仁爱、诚信、和谐、自律等道德准则,蕴涵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
  1修己安人的管理目标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告诫管理者要做到修身立德,否则难以服众。“修己”是对自我进行管理,“安人”是指社会管理。儒家的管理思想认为,要治理国家,首先要管理好人。管理者要想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和修养。《大学》中讲:“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也即是这个道理。儒家学说把国家、家庭和个人联系起来,使政治管理与伦理相结合,形成了社会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从自身做起,才能使国家安定,进而治理好天下。
  2 民为邦本的管理意向 儒家的管理思想主张“以人为本”,人是管理的中心。民生、民心、民信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意思就是,要给民众实惠,才能够很好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民众为其办事。儒家管理思想认为,要想达到“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管理境界,必须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重视对人的管理和对人心的管理。此外,儒家的管理思想认为,百姓的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所在。
  3 贵和中庸的管理方法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文化为,“和”不仅是管理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方法。在处理一些无关原则的小事情上,孔子认为,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小题大做、不能不团结,否则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在一些原则性强的大事情上,孔子则要求人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是同流合污。对于如何做到“和”这个问题,孔子也给了我们答案:“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句话旨在告诉我们,中庸是达到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团结和谐,人人都有良好的道德的很好的方法。他反对在处理问题时走极端以及看问题的片面性,告诫人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太过分,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儒家的管理思想主张“和为贵”,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要协作与和谐。
  二、道家的“柔道”管理
  在道家学说中,“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与本体,一切活动都要遵循“道”。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原则是“无为”,“无为”是适用于一切人,尤其是适用于管理者的管理法则。
  1 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无为”的概念。“无为”是道家学说的精髓,也是道家学说为人们提供的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意思就是做事情顺应事物各自发展的客观规律,“道法自然”,从而达到“无不为”的境地,即“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如果做事情只是凭借人的主观意愿而不尊重自然规律,就会妨碍“道”的运行而失败。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告诉人们,管理活动如果按照“无为”的原则来进行,就能取得好的效果,也即是“为无为,则无不治”。
  2 处理人事关系的基本方略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老子主张“处下不争”。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意思是说善于做领导的不逞强,自己不表现不居功,大度地去让下属表现他们的才华,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善于作战的保持冷静而不暴躁不妄动;善于获胜的不用与敌人交战;善于用人的谦下低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告诉人们,管理者要像江海那样,“善下之”,谦退不争,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把更多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周围。   3 法家的管理思想
  三、法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通过对法家前辈思想的总结,以及对其他学派思想的借鉴吸收,实现了“法”、“术”、“势”的统一,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法家思想的独特见解对现代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法治”的思想 《管子》中最早提出“法治”的思想,也就是所谓的“依法治国”,又称“垂法而治”。法家思想非常强调“法”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韩非子·有度》中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法审则上尊而不侵”等阐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意思是依法治国,对外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对内关系到君主统治地位的巩固。此外,韩非还提出了刑法的实施原则,保证了法治的预期目的的实现。法家的“法不阿贵”等思想相对儒家“刑不上大夫”的观念而言,是极大的进步。
 2 “术治”的思想 对于解决如何来实施“法治”的问题,法家提出了著名的“术治”说。“术”,指权术,也即是现代管理中的管理方法乃至管理艺术。《韩非子·定法》中说“术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意思就是,工作岗位的确定要考虑工作任务和工作需要,使职责明确并加以考核。
  3 “势治”的思想 在强调“法”和“术”的同时,韩非子也强调“势”的重要作用。所谓“势”,即权势。韩非子说“势者,胜众之资也”,他把“势”看做是管理者相对于被管理者的特权或优势,认为使管理得到良性运行仅仅依靠管理者的能力和品德是不够的,必须要拥有“势”,即需要位尊权重来保障。法家认为“法”、“术”、“势”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三者是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的,要使三者有机结合,管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四、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1 将儒家管理思想引入现代管理 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名言中,可以看出古人是相当重视“人的因素”的。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不过分强调个体独立性,而主张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既重视个人的主体价值与作用,又主张推己及人,把个体融入和谐的集体之中。管理者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在管理过程中重视对人心的管理,要关心下属,对待下属要一视同仁,重视他们个人才能的发挥。
  现代管理中,也要重视中庸思想的积极意义。儒家的中庸思想要求管理者在具体的管理事务中要坚持原则,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和而不同的思想则有利于活跃企业气氛,塑造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把儒家的“和为贵”思想引入现代管理,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和理解,进而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和睦相处,有利于管理中与下属、下属与下属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促进企业管理的成功。
  2 将道家管理思想引入现代管理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从而达到“无不为”的境地。老子提倡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要顺应自然和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不妄为、不乱为”的意思。在现代管理中,强调“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的过程中要顺应自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中也要充分认识到“无为而治”重要作用。管理者不必置身于琐事之中,而是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要下放给下属,这样才能宏观上把握组织的管理目标和愿景,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但是,也要认识到,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让人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企业中,管理者将决策权下放不是取消任何管理行为,而是进入管理的更高的境界。这种管理境界中,人人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管理者。这种看起来无为的管理模式,实际上更加高效。
  3 将法家管理思想引入现代管理 “法”、“术”、“势”的思想对现代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现代企业中重视“法”,也即是强调企业的制度建设的作用。一方面企业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企业要制定能够规范人的行为的“法”,也即是企业的制度。合理完善的制度是一个卓越的企业所必备的,它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是企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制度的意义重大,但是只有制度得到良好的贯彻和执行,制度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这就需要“术”,也即是对制度的执行进行反馈和考核。因为制度往往会有缺陷,所以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讲究技巧。合理完善的制度、制度执行的技巧并不能保证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这就需要“势”,管理者要运用好“势”来确保管理效果。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要加强企业的制度建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员工发挥其创造性才能。以“法”、“术”、“势”的管理原则来指导管理过程,有利用企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运行。
  中国古代思想博大精深,虽然时隔数千年,但是对于现代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古代优秀管理思想的重要价值,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将传统优秀的管理思想融入现代管理之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方法,使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管理服务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