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不狐涂丨登陆火星?洗洗睡吧

据说目前对这个问题论证得最全面(乐观)的就是《赶往火星》这本书了。
思路是这样的:
用目前能拿得出手的最大的氢氧发动机(比如SSME多台并联,RS68多台并联),制造的火箭应该可以将45吨的货物运往火星,降落到火星表面的最大有效载荷是25吨,所有事情都要在这25吨内解决。
这样整个计划就分成3次发射,首先发射空的1号返回舱和燃料制造机上火星,自带一罐子液氢,燃料制造机利用火星本地的CO2与氢进行反应,制造甲烷和氧气。然后探险队乘坐宇宙飞船前往火星,宇宙飞船本身就是生活舱。第三次发射是2号返回舱和燃料制造机,与探险队同时出发,晚到一段时间。探险队和生活舱降落到地面,开始探险。

探险结束后,探险队搭乘1号返回舱,利用本地制造的燃料起飞,直接飞回地球。如果1号返回舱发生问题,那么就改为乘坐2号返回舱。如果一切正常,则2号返回舱作为第2队人马的返回舱。不断循环,每个起飞火箭都是上一组人的备用方案,安全性得到保证。这个方案没有什么原理上的问题,燃料制造机需要发明,但技术可行性已经验证过。考虑每代火箭发动机都要花费15年时间来开发,所以整个计划的核心就是绝对不能再开发新的火箭发动机,一定要用现有的发动机来完成任务。
(航天的本质就是火箭发动机,毕竟其他东西比如载人飞船之类都能在10年内从无到有发明出来,只有发动机不可能,这点中国是最清楚的。)但是这个方案的科学价值很低,探险队在火星上只能进行最基础的探勘,不能使用任何重型设备(带不上去),不能走很远(火星车即使有也不会是密封的),也无法验证大型基地需要的各种技术(种地是做梦,带水不可能,如果本地补充到了火星发现地下其实没水那不是白费劲)。人类探险队能干的事情实际上要比机器人探测器少得多,毕竟整个任务90%的有效载荷都给人用了,无法携带更多仪器,这也是NASA和欧空局都反对载人航天计划的根本原因。载人登陆计划只有一个明显优势,就是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可以现场处理,不必再经过几分钟的延时(根据发射方案的不同,火星任务的延时最高可以达到十几分钟),现在的自动化技术已经可以应对一般的太空探索(之前隼鸟和菲莱都从外星球带样本回来了),但是对突发情况就无能为力了。
作者会采用这样急功近利的方案是有原因的,在美国现有的体制下,科学项目拖长了一定会变成政治灾难,20年的大型计划注定会被砍掉,所以火星计划必须在10年中看到成果。如果这样的话,原有火星探索方案所要求的大前提——核动力等离子发动机,大型空间站兼飞船组装厂兼燃料库,月球和拉格朗日基地——就一个都没戏,光造好它们就需要差不多20年时间,何况大型空间站的前提是每个星期都有航天飞机向轨道运送物资,而航天飞机项目本身已经失败。这个火星登陆计划虽然科学价值不高,但可以激发美国人对航天的热情,它本质上是一个大型广告。往大了说,美洲大陆作为人类的新边疆,拯救了古老的欧亚文明,而火星作为新边疆,会拯救地球文明。往小了说,登月的成功带来了预算,才有了后来的航天飞机计划(成功不成功另说),只有登陆火星成功,美国国会才会批钱给新一代火箭发动机,没有发动机,所谓殖民宇宙纯粹就是放屁。如果有了核火箭和大型空间站,那火星地面有效载荷就会提高到45吨,让探索计划有突飞猛进的飞跃,形成《火星救援》里的方案。

先发射1号会合舱和燃料制造机以及其他附属装备上火星,燃料制造机制造甲烷和氧气。然后探险队乘坐宇宙飞船和单独的着陆舱前往火星,第三次发射是2号会合舱和燃料制造机,与探险队同时出发,晚到一段时间。宇宙飞船减速,进入火星轨道,探险队乘坐着陆舱降落到地面,利用带来的建筑材料组装生活舱,开始探险。
探险结束后,探险队搭乘1号会合舱回到轨道与宇宙飞船连接,启程返回地球。如果1号返回舱发生问题,那么就改为乘坐2号返回舱。之后每次的1号返回舱都是上一组人的2号返回舱,安全性得到保证。
宇宙飞船本身只用于地火摆渡,因为采用核发动机,所以可以全程加减速,受地火冲合位置限制较少,如果有紧急集合任务也可以调用它。
(本文来源于知乎 已获得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