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最可爱的人

更多文章,请点击上面的“乐乡树人”,关注即订阅。
最可爱的人
——为农民父母们作记
文/山栀子
谁是最可爱的人?战争的年代里,是英雄;灾难的日子里,还是英雄;平静的岁月里,我们的身边,又是谁呢?
今天,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学校时,却有一种力量从心头跃然升起,有一种印象,愈来愈清晰。
早八点,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其他“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工作组同志一起走进了村委会。我们小组今天的任务是走访5个村民小组近250户。数字并不担心,担心的是群众的一张张脸和一句句话。此前,我们已对工作的村况有所了解,这是全镇现状最差也是最落后的一个村。干群紧张上下皆知,工作难度显而易见。
果不其然。待我们踏进第一个农户的家时,便听到“跟你们反映问题有用吗,有用我就讲,无用就不讲了”这样的直问。随行询问记录的是女同志,她终是用她的温柔与灵巧打开了话匣子。
邻居门口三五人围坐一起,待我们说明来意后,一人怀疑而调侃地甩出一句“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几番解释后,众邻居开始你一言我一句地表达着对村委干部的不满,怨气迷漫。一番谈话结束后,导引的村干部安慰我们似的说:这个组是平常村里最不好工作的对象,村干部都怕进门哩。
可接下的走访,却让我的心里盛满了感动。
走进一个只有两位老人的家庭。
“过去是怕田多,现在是嫌田少。”“应该公平的不公平,应该公开的不公开。”这两句话正好回答了此前村民们的怨气由来。
一路上,关于土地之争的声音久而不绝。是啊,农民,土地。还有谁的距离比农民和土地更亲近?还有谁的感情比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更亲密?听着他们的交谈,我在想,农民们关注什么,计较什么,不是种粮补贴的多少。在土地免税、减负增补的新时代里,土地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在农村,最大的不公,就是土地分配的不公。
此时,手机短信新闻里传来温总理最新的声音——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这是多么令人振奋和温暖的声音。
走进一个移民的家庭。
在左邻右舍雕梁画栋的掩映下,这间平房显得格外的寒酸破旧。屋里的家具没有一件是时新的。男主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话家常,说政策,讲境况。言语之间,我看到一个父亲的艰辛,写在他沧桑的脸上。我们来访时,他正准备去借钱给爱人治病。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我很想却又不能做些什么。听说他的小孩在上初中时,我关切地问,你申请了贫困生补助吗?没有。为什么?他说,我没有向村委申请低保,也不会向老师申请补助。在我们老家重庆,这样的男人会让人笑话无用。儿子更会觉得爸爸无用。
说话时,他没有一丝的思考。这是发自内心的质朴。
这就是农民。朴素、憨厚,还有坚忍。
见到一对特殊的老人。
老妇是哑巴,老伴也是残疾,身边没有子女,还有一个七八十的老母亲。老人似乎能懂我们的来意,竭力地用用向我们比划着。可惜我们不明白,只能和她的邻居——侄媳交流,我们重点关注她们的低保情况。当我翻开低保证,上面赫然印着“发证时间:2010年12月”。并记录着“2011年2月,80元。”
一对可怜的老人,一份微薄的补助。迟到了的关爱,冷却了的温情。
老人的家不足50米的地方,就是村支书的小楼。
返程的时候再次从老人的家路过。见着我们,她用手指着嘴角比划着,一次次地重复。我忽然明白:吃饭了没有?
同伴说,这位老人还记得我们哩。这一瞬间的动作,温暖了我柔软的内心。
还有一位年轻的外嫁来的女子,带着一岁半的小儿,自己有病,还独自一人履行着照顾兄长一家的责任。
这一种负重坚持,刺痛着我每一根敏感的神经。
沿途,层台累榭,美轮美奂。稀稀疏疏的几间平房夹杂其间,却终究掩不住富裕的主色彩。每走进一户,我都会为华丽的装饰、现代的家具而啧啧称叹。我还以为这些洋楼都是如传说中的“打工成果”,一问,竟有不少是近两年种田卖棉所得。“种田种出小洋楼”,这在过去简直是不敢想像啊。
洋房主人那自食其力的自信和豪气,时而“还有比我更好的”的谦虚,惹得我是惊羡不已。
沿途,还有一道孤独的风景。
他们或她们,全是六十、七十、八十高龄的老人,或头发斑白,不辍劳作;或步履蹒跚,禹禹独行;偶尔,也会见一只狗无精打采地倦缩在旁边。可以猜想,他们的子女在异域他乡,奔波打拼,开创事业。而他们,默默守望,希冀依旧,无怨无悔,渐行渐远。
回程的路上,我想起了父母。
我的父母也是农民,他们也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我求学最艰难的时候,毅然卖掉了老房子,父亲远去新疆打工,母亲染病四处求医。他们种田交税,省吃俭用,从不求人,也受尽了世间冷落。时隔四年,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又重新建起了新房。如今,大儿事业初成,小儿新婚起家,却也从来不辍劳作,依然像当年抚育我们那样尽心抚育我们的女儿;依然眷念着远隔八十里的老家,每月甚至每周都要回去收拾和整理;依然细心经营现在奋斗未来。
这就是农民,这就是本色。谁能说,他们不是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
初春的田野早已见熟悉的新绿,那是坚忍了一冬的生命的气息。是的,身边总有一个人群,不容漠视,值得我们缅怀和敬仰。
(作者微信号:hhb6811623)
推荐阅读:
1.教育20年:光荣与梦想(一)
2.中秋词,不能错过的中秋文化标识
3.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健康
4.永远的山栀子
5.人人心中都有一座英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