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四十年来桐城派之研究

桐城派研究
四十年来桐城派之研究任雪山y
作者:任雪山,安徽泗县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合肥学院文传学院副教授。有专著《桐城派文论的现代回响》等。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方苞年谱长编及数据库建设;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方苞与清代文坛。

桐城派研究是人文社科基础性研究。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为基础,大致分析40年来桐城派研究之状况,以为研究之用。
知网以“桐城派”为主题的文献,从1933到2020年,有1710篇,去掉2020年的2篇、1979年之前的9篇,40年基本数据为1699篇。下文从主题、发表年度、研究层次、作者、机构、基金、个案研究、引用率等八个方面展开,以图表为主,并辅以简单文字说明。
一、主题
从研究主题来看,以桐城派为主题的文章约1534篇,占数据总量接近50%,其他占比达到10%的空缺。如此来看,过去40年桐城派研究,主要属于总体研究,个案研究不足。二、发表年度
从发表年度来看,有持续缓慢上升趋势。近十年来,每年发表文章100篇上下,总量不大。三、研究层次
从研究层次来看,基础研究(社科)约1423篇,占数据总量的近87%,普及类文章不足。
四、作者
从作者来看,发表文章总量超过20篇的几乎没有,超过10篇的也不足10人,专家型研究者比较缺乏。
五、机构
从机构来看,排列在前十的有:安徽大学、安庆师大、安徽师大、南京大学、桐城师专、苏州大学、合肥学院、中国社科院、河南大学、北京大学,以原江南省管辖区域为主,尤其是安徽省研究机构为多。
六、基金
从基金来看,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的有110篇,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支持的16篇,其他的皆不足10篇,总体获得科研基金支持不足。
七、个案研究
戴名世研究,总量为263篇,具体如图。
方苞研究,总量为797篇,具体如图。
姚鼐研究,总量为743篇,具体如图。
刘大櫆研究,总量为161篇,具体如图。
姚莹研究,总量为252篇,具体如图。
方东树研究,总量为240篇,具体如图。
梅曾亮研究,总量为106篇,具体如图。
吴汝纶研究,总量为336篇,具体如图。
姚永朴研究,总量为101篇,具体如图。
说明,统计以1979-2019年40年为限;以40年研究超过100篇文献为记;姚门四杰只有姚莹、方东树、梅曾亮超过100篇;一马二姚,只有姚永朴超过100篇。40年来,曾国藩研究4208篇,严复研究4085篇,林纾研究1970篇,都超过了桐城派研究的1699篇,没有列入图表统计范围。
八、桐城派研究文章引用前30强(序号、名称、作者、期刊、时间、引用次数)
1.清嘉道以来不拘骈散论的文学史意义曹虹文学评论 1997 40
2.桐城派与晚清社会思潮 曾光光 江海学刊 2001-12-30 38
3.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 陈平原 中山大学学报2004-11-3037
4.桐城派的传承与传统教育 曾光光 清史研究 2005-08-30 36
5.桐城派的传承与传统教育 曾光光 清史研究 2005-08-30 36
6.文派、文选与讲学——姚鼐的为人与为文陈平原学术界200336
7.桐城派研究百年回顾 江小角; 方宁胜 安徽史学2004-12-1534
8.论刘师培、黄侃与姚永朴之《文选》派与桐城派的纷争 汪春泓 文学遗产 2002-07-20 33
9.清代文字狱的整体状况与清人的载述 张兵; 张毓洲 西北师大学报 2008-11-05 32
10.义法说:桐城派古文艺术论的起点和基石 关爱和 文艺研究 2004 31
11.清代文字狱研究述评 张兵; 张毓洲 西北师大学报 2010 28
12.我国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 施培毅 江淮论坛 1995 28
13.《古文辞类纂》的文体学贡献 高黛英 文学评论 2005 27
14.《南山集》案与清代士人的心路历程关爱和 史学月刊 2003 25
15. 戴名世《南山集》案史料 张玉 历史档案 2001-06-30 25
16.方苞的古文“义法”与科举世风 罗军凤 文学遗产 2008 24
17.试论吴汝纶对西学的认识 史涅 安徽史学 2001-11-25 24
18.批点本的内部流通与桐城派的发展 徐雁平 文学遗产 2012 23
19.20世纪桐城派研究述评 高黛英 郑州大学学报 2003 23
20.桐城派与嘉道时期的经世致用思潮 曾光光 江淮论坛2003 23
21.姚鼐的古文艺术理论及其对桐城派形成的贡献 关爱和 文艺研究 1999-11-2023
22.论姚鼐与四库馆内汉宋之争 王达敏 北京大学学报 2006 22
23.吴汝纶与京师大学堂 翁飞 安徽大学学报 2000-04-15 22
24.姚鼐立派与“桐城家法” 严迪昌 文学遗产 2006-01-1522
25.桐城文化论 徐天祥 安徽史学 1995-01-1522
26.乾嘉考据学家与桐城派关系考论 漆永祥 文学遗产 2014 21
27.林纾与桐城派 王济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05-27 21
28.论桐城派与清代政治、文化的关系刘湘雨河南师大学报 2002 21
29.二十世纪初文学变革中的新旧之争 关爱和 文学评论 2004 21
30.守望艺术的壁垒 关爱和 文学评论 2000-07-15 21
本文所有数据来自中国知网,统计必然会有偏差与疏漏,与实际研究现状也不会等同,还缺少研究专著数据,但仍能反映研究的大体状况,为学界提供参考。当然,这些数据都是过去,我们也看到一批优秀的青年研究者,崭露头角。公众号会继续关注、分享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也希望大家支持桐城派研究公众号,惠赐或推荐佳作给公众号刊发,共同助推桐城派研究。(原创首发,转载征求作者同意。)
推荐阅读百年桐城派研究的寥落与辉煌毛泽东与桐城派集群流派与布衣精神乾嘉考据学家与桐城派关系考论论刘师培、黄侃与姚永朴之 《文选》派与桐城派的纷争义法说:桐城派古文艺术论的起点和基石姚永朴坚守桐城派文脉的核心与路径贬抑桐城派的众声及其文学史意义方苞三礼学论析方苞史学思想初探
[桐城派研究·总第127期]
主 编:任雪山 卢坡 史哲文
特约编委:张知强 常亮 蒋明恩
秦威威 吴伟 孙车龙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公告
桐城派研究公众号,有关桐城派及清代学术的那些事儿。内容主要包括三块:一是学术论文刋登;二是学术著作推荐;三是学术随笔发送。同时,还建有一个学者研究群,分享学术信息(学术会议、博硕士论文答辩、电子文献),交流学术心得体会。衷心希望得到师友们的支持,把相关文章(信息)直接发给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助力桐城派及清学的研究发展!(联系邮箱:1658592093@qq.com)(“桐城派研究”群,入群请加微信号:zhongshanxingzhe)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