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何田昌:陪读的新“孟母”

点击海报查看征文启事
前情
第32集新孟母三迁:回忆杀










古代中国的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在历代儒统中,他们被尊为圣人,这肯定是没有争议的事情。要说是否真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那倒并不一定。但孟子他妈孟母,绝对是很有声名的,在略上点年纪的人脑海里,留存着深刻的记忆。
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母以子贵吧,人们只记得“孟母”二字,大都不知孟母姓甚名谁。即便现在的人,习惯性地去问“度娘”,得到的答案,也不过是“仉氏,战国时人,生卒年不可考”这样一句不甚明了的话。其实,她姓甚名谁,已变得并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孟母的严教大爱,成就了孟子的成长成才,以至于“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被写进《三字经》里。孟母三迁,择善而居的故事,古往今来,曾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近日,在《劳动时报》副刊“戏说上下五千年”专栏读到李永斌创作的新历史小说《新孟母三迁:回忆杀》,直觉得耐人寻味。作品截取孟子房前小院和家中书房两个场景,通过“设定”晚年孟子与其儿子仲子及两个学生万章和公孙丑之间关于编撰《孟子》一书的几番对话,借助一根主线,巧妙地把与孟子相关的几个典故串联起来,揭示了他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仁政”“民贵君轻”等哲学思想;以生动的表现形式,在轻松幽默和无限情趣当中普及历史知识,通俗易懂地传递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假以孟子“回忆”的口吻,叙说孟母带着儿时孟子择善迁居的往事,令人觉得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现实版的“孟母”择善迁居,便是抢购学区房和陪读。
2000年代以来,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现象的客观存在,众家长期盼儿女进名校接受良好教育,高考时考上理想的大学,将来有个好前途和一份好职业,藉由儿女成才之后自己也成为荣耀新“孟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也普遍存在。那些望见商机的房地产开发商,则顺应趋势,一股风地在一些教育教学质量较好、高考升学率高的所谓名校周围开发房地产项目,配套建设大量带学位的学区房,然后极尽手段宣传造势,营造资源稀缺的气氛,吸引或鼓动学校所在区域甚至周围行政区域的学生家庭争相抢购,赚得盆满钵满。
一些经济条件较好、购得学区房家庭的孩子,凭借购房匹配的学位如愿以偿读上名校。另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或虽条件较好但也没购买学区房家庭的孩子,通过其他途径同样获得了择校学位,便选择在名校周围租房上学。这些购房或租房择校读书的孩子,多般会是家长休假或暂时放弃工作,随同一起住过去照料孩子的生活日常,时下叫“陪读”。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与当年孟母放弃临墓而居、临市而居,隔离孟子模仿他人玩祭拜之类办丧事的游戏和模仿他人讨价还价做买卖与屠宰的操行,带着孟子搬家到学宫边,让孟子很快学会了类似在朝廷上鞠躬行礼与知进退的礼节,促成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大致是一个道理。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记得我们家女儿当年读高中时,虽没通过买学区房择校读书,可她自己也曾以所谓“优等生”资格去应考,考入市里一所一流学校读书。但仅读了一个学期,就又被县中学派上门劝导的老师劝回县里读高中了。后来儿子念高中时,他那些同学由家长陪着到外地择校读书就更普遍了。高中快开学时,我见他仍没有想到外地读书的意思表达,便试着问他,他毫不含糊地说就在县里中学读书。老实说,那时我自己内心也有不小压力,担心孩子在普通学校读完三年高中考不上好大学,生怕事后受孩子和家人埋怨、遭外人说不关心孩子的教育成长。所幸俩孩子主观能动性和自律自控意识强,高中毕业谁都没考砸,都顺利考上各自满意的大学。算账下来,与陪读相比,即便不算卖房租房方面的支出,也算节约了好几十万。我因此一直感叹自己此生幸运和有意外所获。
而与女儿和儿子同学的好几位孩子,为择校读书,家长有买房也有租房的,无例外的是都有孩子的妈妈或爷爷奶奶全职去陪读。读完高中后,有孩子考得好的,也有好几个孩子并没能如愿以偿。就像当年被母亲带着搬到学宫边上住着的孟子,照样有厌学的情形;倘若没有孟母那次狠心割断织布机的机梭教育他,恐怕也难有后来“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孟子。
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交流有了更多途径和方式。作为社会一份子的人,接受外界信息的量也越来越大。而心智尚不够成熟的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明显不够,干扰他们正常学习成长的因素太多太多,诸如“手机控”“游戏迷”“早恋”等令家长烦恼不堪甚至深恶痛绝的现象,便见怪不怪了。
客观地讲,不少陪读的爷爷奶奶辈,与孙儿孙女辈思想观念上完全不同频,知识面也断然做不到与孙辈无缝对接。甚至一些陪读的妈妈——新时代的“孟母”们,也难以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多些读书学习之类的言传身教,多般是一日三餐为孩子做饭做菜,外加洗漱起居照料;等孩子进入教室上课后,便是“孟母”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牌、搓麻将的时间。诸如此类的陪读,充其量不过是只尽了保姆之责罢了。
旧时有句好的话语,叫“耕读传家”。引申开来,是不是另还可以说成“工读传家”“商读传家”“官读传家”?这无非是要求做长辈者,无论从事哪一行当,行教育后辈之责,更要重在身行示范、榜样引导。而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句话反过来说,当然就该是“己所欲者方施于人”了。有些家长,由于过往时代或当初家庭境况等诸多原因,年幼时并没能读多少书,但成年后,也因自身勤奋努力或其他偶然因素累积了一定财富,小日子过得也有滋有味的。要求孩子发奋读书,却没能讲清其中道理,更甭说营造书香家庭氛围了。也难怪一些逆反心极强的孩子,会以“你们小的时候也没读书,现在不照样有吃有喝,为啥硬要逼我读书”之类的话怒怼,令“孟母”们无言以对、内心瞬间崩溃。
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孩子的成长又充满着太多难以预料的变数。家长既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陪读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当好助力孩子生活的保姆的同时,还要编密阻挡干扰孩子学习成长变量因素的篱笆,更要不断提升自己,先自己学会当一名优秀的“孟母”,身体力行做孩子表率。一言以蔽之,唯先自有高度,方能垫高孩子未来的高度。
刊发于2021.3.18《劳动时报》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