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郁氏文化】差点死在捡宝洞里的乞丐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点击关注,查看其他文章差点死在捡宝洞里的乞丐
文/范俊来
1
深秋的一天早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推开家门,发现门口睡了一个男孩,连忙上前将他推醒。
男孩揉了揉眼睛站起来,一脸茫然。老奶奶看清了他的长相:蓬头垢面,眼眸发亮,上身穿一件不合体的棉衣,棉衣到处是污渍,袖口被鼻涕抹得发亮。
老奶奶返回屋里,拿出一个馍馍,递给那男孩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三妈叫我吃闲饭的,十二岁还是十三岁我也不清楚。”男孩双手接过馍馍,边吃边回答。
老奶奶注意到了他那双手,手背的污渍结满了像鱼鳞一样的痂,在痂与痂的缝隙里,隐约能看到与手心一样的粉白皮肤。
老奶奶动了恻隐之心,又回屋拿了一双丈夫留下来的旧鞋,让男孩穿上。“可怜没爹没娘的孩子,这鞋虽然大一点,总比你光脚强。”她边说边抹眼泪,“你吃百家饭,哪能没有名字呢?从今天起,你就叫二喜吧。”
“二喜呀,你在谁家长大?”
“三爹家。”
“什么时候出来要的饭?”
“三爹娶了三妈以后。”
“从哪里来呀?”
“从这里。”二喜用手指了指北面。
“准备去哪里呀?”
“去那里。”二喜用手指了指南面,“听人说越往南走越暖和”。
“二喜比我这孤老婆子聪明。”老奶奶说完摆了摆手,示意他走人。
2
二喜的确是个聪明的孩子,南下以来,虽然挨饿是家常便饭,但基本没受过冻。遇到心硬的人家,只好忍着饥饿赶路,遇到心善的人家,他也能饱餐一顿。南方的冬天,只要有太阳,还是比较温暖的。对此,二喜感到非常满足。
这一日中午,二喜来到一座小镇,看见一家饭店,刚进门就被店小二挡了回去。二喜藏在店外一辆马车后面,当店小二回内厨端菜的时候,他一个箭步窜进店来,端起一盘剩菜,三下五除二就用手拨进了嘴里。当店小二再次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拨完了两盘菜。
这一切被邻桌的一位食客看在眼里,当二喜第二次被驱逐出店门外以后,他便尾随在二喜的后面。二喜走进了一个废弃的牛棚,把满地的稻草往一个角落里堆成堆,正当他往里钻的时候,被跟踪的来人一把拽住。
“兄弟,跟我走吧,保你吃饱穿暖。”
二喜吓了一大跳,用疑惑的目光盯着来人,见来人长得五大三粗,一脸横肉,心中害怕极了,战战兢兢地说:“大哥,我们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饶了我吧。”
“哈哈哈……,你误会了,别害怕,我是来帮你的。”大哥的声音又粗又大。
二喜半信半疑,没有马上回应,心想,我一个要饭的,他若杀了我,图什么?想到这里,他向来人点了点头。
二喜跟随这个大哥进了一家小客栈,大哥先让他进洗澡间。二喜有生以来第一次洗澡,当一股暖流涌向全身的时候,他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舒服。这天夜里,他第一次睡在柔软的床上,那种舒坦让他觉得第二天死了也值。
第二天一早,二喜在床边看见一套衣服,他用疑惑的目光看着大哥,大哥示意他穿上。
二喜跟随大哥刚走出客栈就听到一个声音:“铁铲,几日不见,你就收了一个徒弟。” 大哥走到和他说话的那人身旁,用手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点了点头。转身对二喜说:“听见没有,以后你就叫我师傅”。
二喜小跑着跟在师傅后面进了一家饭馆,坐定后小声问:“师傅,铁铲是你的名字吧?”大哥点了点头,向店小二喊了一声:“八个包子两碗粥。”
3二喜自从有了师傅后,不愁吃,不愁喝,也不用操心住哪里,有生以来第一次得到了别人的照顾。流浪惯了的二喜刚开始有点不适应这种生活,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地适应了这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他唯一能为师傅做的事,就是背着师傅的牛皮包跟在他后面到处走动。
不过,二喜能为师傅做的另一件事就是放哨,每当走到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师傅就把二喜留在路口,一人带着牛皮包钻进灌木草丛中。师傅离开时叮嘱二喜,一旦看见有人路过,就先喊一嗓子,然后装疯子跑开。
一天深夜,二喜被叫醒。借着微弱的月光,他跟着师傅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一片荒凉之处。师傅从牛皮包里拿出两把小铁锹,指着一个地方说:“挖。”
很快一个三尺多深的洞就挖了出来,随后一个人下洞继续挖,另一个人用布袋往外提土。当挖到有青砖的时候,师傅便用绳子把二喜从洞里吊上来。他把绳子的一端拴在洞边的树根上,顺手将绳子的另一头扔进洞里,然后拽着绳子下到了洞里。
过了很长时间,师傅拽着绳子从洞里爬了出来,用绳子从洞里吊出一个沉甸甸的袋子。当师徒二人把洞填埋完以后,东方已经出现了鱼肚白。
从这次行动中,二喜明白了师傅是干什么的。过去,从人们的言谈中二喜知道,在这个世上,有一种人以盗墓为生。他还常听人说,挖坟掘墓是最缺德的事。当想到自己也成了盗墓贼的时候,心里惴惴不安。
这种不安在二喜心中纠结了很长时间,终于有一天他把这些想法说给了师傅。他原以为师傅会生气,不料,一向沉默寡言的师傅却说:“缺德不缺德这套说辞,是那些吃饱了没事做的闲人,凭空编造出来的,你一个连肚子也填饱不了的人,没资格说这种话。再说,地底下那些财富是有钱人扔的,你不去把它捡回来,它的价值永远不会体现出来。”
这几句振聋发聩的话把二喜说得目瞪口呆,好长时间找不到应答的话语。过后细细琢磨,觉得师傅说的那番话说得有道理,忐忑不安的心情随之消除了。从此,他心安理得地跟着师傅干起了盗墓的营生。
4
几年后,师傅用洛阳铲探到了一处墓地,它面南坐北,背后是一座孤山。师徒二人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挖了一个洞,有两丈多深。这天夜里,他们来到洞口。师傅压低声音对二喜说:“我用绳子把你送到洞底,除了死人骨头,你把全部硬货都装在袋子里,等成功了,咱俩二一添作五。”
二喜没有多言,把绳子系在腰间就下到了洞底。洞底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他用手在四周摸了一边,墓室比以前见过的大了许多。他很快就摸到了金银珠宝,把它们装进了袋子里,使出全身的力气才把袋子拖到了洞口。他用绳子把袋子绑牢后,晃了三下绳子。这是绳语,意思是可以往上提货了。
货提上后不大功夫,绳子头又落了下来。二喜捡起绳子头在腰间系好后,又晃了三下绳子,就在绳子刚绷紧的一瞬间,只听轰隆一声,一大片土就落了下来。
二喜下意识把头一歪,一大堆土顺着他的身体将他的脚埋住。他从土中把脚抽出,躲进墓室里。他意识到,发生了塌方。以前曾遇到过这样的事,只要用绳子和上面的人联系,就能脱险。下面的人往下拽绳子,表示还活着;上面的人往上提绳子,表示正在施救。
二喜记不清一共拽了多少次绳,竟然没有被提上去过一次,直到摸到了绳子的另一头,他才清楚地意识到,不可能有人来救他了。他刚二十四岁,不甘心就这样死了,于是,贴着墓室的四壁用手去摸。摸着摸着,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二喜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昏昏欲睡的头脑清醒了许多,他仔细回想了一遍刚才发生的事情,觉得还有一线生还的希望。于是,他贴着墓室墙壁继续向有新鲜空气的方向挪去。就在他筋疲力尽的时候,他摸到了一个小洞。
这个洞比他的头颅略大,他扭曲了几次身体才爬了过去。他到达的那个地方也是一个洞,这个洞的只能容纳一个人坐起来。他已有一天多没睡觉了,又困又累,他决定睡一觉再做打算。
5
当二喜醒来的时候,觉得精神多了,他把带来的绳子缠在腰间,手脚并用向洞的前方爬去。四周还是一片漆黑,何时能爬到头,他心中一点底也没有,但他有一个信念,只要有一口气,决不停止。
二喜不停地向前爬着,膝盖磨疼了,就弓起腰用脚代替膝盖,腰弯酸了再用膝盖往前爬。手腕累了,就在原地爬下休息一会儿。这三种姿势不知轮换了多少次,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忽然发现前方有亮光。
二喜加快了爬行的频率,很快就到了有亮光的地方。他发现那亮光不是一个点,而是一片,他顺手捡起一个发光点,拿到眼前仔细看。跟了师傅这么长时间,他认识这个东西:那是一个外圆内方的铜钱,在它的方孔里镶嵌着一颗绿豆大的夜明珠,那片光亮正是夜明珠发出的。
借助微弱的光亮,二喜看到了一具完整的尸骨。那一大片发光点就在尸骨的脊梁上方。他虽然受师傅的影响不信有鬼,但还是被这具尸骨吓出了一身冷汗。
二喜稍微定了定神,就开始往自己兜里捡铜钱,可两个兜已经装满了,还剩一大堆没地方装。这个时候。他开始后悔没把那个大袋子带来。怎样才能把这些钱全部带走呢?他绞尽脑汁想了很长时间,想得头有点发胀也没有想出办法来。
二喜是个聪明人,最后还是想出了办法。他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在绳子上撕下两根细麻线,用它把两个袖口扎紧,然后将所有的铜钱装进袖筒里。说来也巧,那一堆铜钱刚好塞满两个袖筒。
二喜把那两袖筒的铜钱绑在身后,继续朝洞的前方爬去。因为有了负重,加上肚里无食,他爬行的速度越来越慢。好在每隔不远处就有一枚同样的铜钱在洞壁上发光,给了他前行的动力。每经过一处发光点,他都要把它从壁上抠下来,装进裤兜里。
6
二喜不知道抠下来多少个铜钱,每抠一个就抬头看一下前方还有多少,可前方的亮点像星星一样,根本数不清。心想,如果这样抠下去,迟早会累死。想到这里,他忽然醒悟,刚才遇到的那具尸骨是怎么回事了。
二喜把装钱的外衣从后背上卸下来,解开麻线,将钱倒在地上,然后把外衣穿上。他又把裤兜里抠下来的铜钱全部掏出来扔在地上。没了负重,望着一个接一个的光点,他爬行的速度比刚才快了许多。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爬出去,绝不能死在洞里。
汗水挡住了二喜的视线,前方的光点变得模糊了许多,于是,他用袖口擦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继续爬行。为了节省体力,他放弃了弓腰爬行的姿势。口渴的难受让他忘记了膝盖的疼痛,他又渴又累,爬着爬着就睡着了。
二喜在睡梦中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于是张开嘴喝了一口,当他往肚里咽的时候,被泥沙呛醒了。他睁开眼一看,果然有一股水流经嘴边。他把外衣脱下来蒙在水流上面,隔着衣服用力吸水。
喝饱水后,二喜来了精神。没爬几步,感觉膝盖疼得要命,仔细一看,膝盖下的土变成了石头,刚才的水就是从这里流下来的。他左右环顾了一下,那些光点没有了,再往前一瞅,一片亮光出现在眼前。
二喜朝着光亮艰难地爬去,没爬几步肩膀就被卡住了,他只好改为匍匐爬行,没爬多大功夫,就被一束光线刺痛了眼睛。他闭上眼睛养了一会儿神,当睁开眼的时候,终于看到了天。此刻,正在下着雨,雨滴不停地打在他头上。二喜高兴极了,顺着石头就往上爬,可没爬几下就滑了下来,他又接着试了几次都没成功。
二喜仔细观察了一下自己所处的环境,下面是一块倾斜的大石头,上面也是一块倾斜的大石头,自己被夹在两块石头中间。落了雨水后的石头表面很滑,如果没有抓手,怎么会爬上去呢?
二喜在左边发现了一根树藤,他向左挪动了几下身体,抓住了那根树藤,用力拽了拽,觉得很结实。于是,他双手拽住树藤,用膝盖顶住石头,膝盖在石头上留下一串血印后,他爬出了石头缝。
外面是一块很大的平板石,二喜坐在这里,一边喘气一边观察四周:前面、左面和右面没有任何东西遮挡视线,一望无际,后面是峭壁,峭壁缝里长满了各种灌木。他屁股底下坐的石头,像一个簸箕一样,悬在山崖上。
二喜小心翼翼地挪到了大石头的最前端,低头向下看了看,离地面大约有三四丈深。他抬头望了望山顶,大约有十几丈高。刚喝饱水的他,肚子里叽里咕噜地响,他返回到原来的地方,扶着峭壁站起来,想在左右两边的灌木中寻找可充饥的野果。就在他站起来的地方,刻在石壁上的几行字映入了他的眼帘:
前者亡,后者悟,此文大白天下之日也。此日临,吾所料,后者之幸也。财无尽,命有限,以有求无,谬也。丁丑年八月墓主启。
二喜跟着师傅学过一些字,文中的大部分字他都认得,尽管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他知道那些文字一定是在说他,因为已经有一个人死在了洞中,能看到这些文字的只有自己了。
二喜的运气不错,峭壁缝隙里的那些灌木长满了果子。他吃饱野果后躺在石板上休息了片刻,就开始实施下一步的计划:把缠在腰间的绳子解下来,撕下来几根细麻线,用它把几根短树枝绑在大腿上,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系在粗壮的灌木根上,将绳子在绑有树枝的大腿上绕了两圈,一只手扶着绳子的上端,另一只手有节奏地松开下端的绳子。
借助绳子登高攀低,这是二喜的拿手技术。可当他把绳子用尽的时候,离地面还有一丈多高呢。天无绝人之路,正好下面有棵大树,他瞅准一根大树杈,跳将过去,不偏不倚,正好骑在了那根树杈上。
7
这里按下二喜不表,再说二喜的师傅—铁铲。
铁铲在勘探墓址的过程中,预感到这是一个大墓。他在家筹划了很长时间才开始挖洞。在往上提二喜绑好的那个大袋子的过程中,他中途歇了好几次。当他打开袋子看见那些金银珠宝的时候,一下惊呆了。这些财宝多得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一辈子也用不完。
铁铲二次把绳子扔进洞里,就在他用力提绳的瞬间,随着“轰隆”一声巨响,脚下的土一松动就掉落了下去。铁铲心里明白,这是发生了塌方事故,好在他陷下去不深,只用了几分钟就爬了上来。
按照江湖规矩,铁铲应该立即救人,可他又不想把到手的鸭子分给别人一半。他一会儿想救人,一会儿又想独占,一边纠结一边看着绳子一截一截地缩短,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独占。
铁铲虽然得到了全部财宝,但内心极不平静。他经常睡不着觉,和二喜相处过的情景一幕幕地在他的眼前掠过:二喜是个听话的孩子,在他面前言听计从,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没有说过个半个不字。二喜不但聪明而且极有悟性,好多技巧一点就通。
像二喜一样,铁铲也曾经是一个要饭的孩子。他的师傅不但收留了他,而且还把所有的技术全部传给了他。铁铲虽然在心中认定了二喜就是他的徒弟,但他又认“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死理儿,迟迟没有把洛阳铲的绝技传给徒弟。
铁铲不止一次后悔自己的那次临时起意,为了避开人们的耳目,铁铲搬了好几次家。这一日,正当他一人闷闷不乐在家饮酒时,二喜一边推门一边大声说:
“师傅,你让我找得好苦呀!”
“你是人还是鬼?” 铁铲大惊失色。
“师傅,你连我也不认识了?我是你徒弟二喜呀。那次塌方后我从墓中的洞里逃了出来。” 二喜摇晃着铁铲的膀子,大声地对他说。
铁铲两眼发呆,目光直视,不管二喜如何唤他,就是一言不发。二喜也不见外,一边吃着师傅剩余的饭菜,一边一五一十地讲自己的经过。
二喜讲完了,见师傅一点反应也没有,也没在意。他收拾完残局,便服侍师傅躺下了。他原以为师傅是被自己吓的,睡一觉就会好了,谁想第二天非但没缓过来,而且连饭也没吃几口。
一连好几天,师傅都是这种状态。见师傅一天比一天消瘦,二喜找了一个郎中给他看病。郎中号完脉,摇头对二喜说:“准备后事吧。”
又过了两天,师傅脸色由白变红。二喜见他有了精神,就扶他坐起。师傅用手指了指外面,示意二喜扶他出去。在师傅的示意下,师徒二人来到一个向阳的角落里。师傅指了指脚下的地方,就瘫坐在那里不停地喘气。
湛蓝的天空漂浮着几朵白云,空气中散发着麦熟的气味,炙热的阳光照在师徒二人身上,二喜感到了秋日阳光的温暖,他以为师傅也能感受到,回头一看,发现师傅脸色苍白,浑身直打哆嗦。
二喜把师傅背回屋里,把准备好的装老衣服给他穿上,太阳落山的时候,师傅停止了呼吸。他把师傅放进了事先准备好的棺材,埋在了他最后盗墓的那座山脚下。师傅那把很少示人的洛阳铲,二喜没有留在身边,而是给师傅做了陪葬。
处理完师傅的后事,二喜在那个角落下挖出了那些财宝,用它在一个僻静的地方买了一处宅子,又买了几亩地,过起了隐居生活,对外号称“喜山人”。
作者简介
范俊来(15710169010),汉族,内蒙古化德县人。生于1955年,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内蒙古电视大学,曾在《守望故乡》平台上发表三十万字的自传《复盘》。包钢设计院和上海梅山设计院工作,现退休定居上海。
范俊来作品精选
【郁氏文化】鸡屁股银行散记(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中西医又起争端的思考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相信自己的翅膀 ?(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抗病毒格律诗三首(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编审部成员组成
顾问:郁美兰? 匪 石
审稿组主管 : 郁志发
审稿组组长 : 范俊来
审稿组成员:郁光涛
? ? ? ? ? ? ? ? ? ?郁祖槃
审稿组成员:刘高田
编辑组主管 : 郁郁松
审稿组组长 : 张爱梅
? ? ? ? ?组员:黄花梨
? ? ? ? ? ? ? ? ? 陈玉峰
推广组组长:陈玉峰
? ? ? ? 组员:郁德忍 郁光涛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军?郁金波?郁宁生
《郁氏文化》投稿须知和赞赏分配
?投稿作品要求为原创首发,体裁内容不限,300字以上;
?投稿者提供100字以内个人简介、近照一张和联系方式;
?作品推出后,赞赏的60%归属作者,赞赏分成按季发放。
?投稿邮箱:?yzf1940@163.com
?投稿微信:?13681060655(郁先生)15710169010(范先生)
?原创作品,转载须提前在平台备案.
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微刊平台
版设:匪石? 责编:张爱梅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