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学小常识

永乐大典内容(《永乐大典》史话①| 《永乐大典》的修纂起因及经过)

永乐大典内容
编者按:《永乐大典》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珍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也蕴藏着诸多精彩的故事。在本栏目中,我们将分享由张忱石先生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永乐大典>史话》,为读者们详细讲述国宝《永乐大典》背后的故事。

国家珍贵典籍史话丛书《永乐大典》史话
张忱石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现在常说的百科全书,大约相当于我国古代的类书。成书于汉代的《尔雅》,就是世界上最古的一部百科性辞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修纂过类书。三国曹魏有《皇览》,六朝梁代有《寿光书苑》、《类苑》,隋有《北堂书钞》,唐代有《初学记》、《艺文卷聚》、《文思博要》等,宋元两代修纂的类书就更多了,不光有官修还有私修,其中以北宋官修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最为著名。但气魄之雄伟,内容之宏富,却要算明代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保存了大量的我国十四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比法国狄德罗、达兰贝主编的百科全书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都要早三百余年,所以,《永乐大典》不仅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一、《永乐大典》的修纂起因及经过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新中举的进士解缙任中书庶吉士,经常在朱元璋的身边,他见到明太祖很喜欢观看刘向的《说苑》、阴时夫的《韵府群玉》。但他认为这两部书在内容和编纂方法上,都有不少问题,认为:《说苑》“溺于妄诞,所取不经”,《韵府》“钞缉秽芜,略无可采”,表示愿意邀集“志士儒英”,修纂一部新的类书。朱元璋很赏识解缙的志向和才能,因为其他原因,没有进行。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又命令侍读唐愚士蔸集“经史百家之言”,想编一部《类要》,就在这年的闰五月间,朱元璋病故,这件事便耽搁下来了。
《永乐大典》的修纂,开始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间。为什么朱棣登位不久就要立刻提议修纂大型类书呢?明太祖死后,因太子朱标早卒,依据封建帝王传位的惯例,帝位应当由嫡长孙朱允炆继承。朱允炆就是建文帝,他很年轻,看到叔父们都握有重兵,据守四方,深感这是对自已统治的威胁。于是采用了亲信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削夺藩王的兵权。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子,封燕王,驻守在我国北方边疆。他以“靖难”之名,起兵反抗,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率兵攻入南京,赶走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历史上称为明成祖。这次事变,实际上是叔侄间的帝位之争,依照封建正统观念,有点“大逆不道”,为此引起了方孝孺等士大夫的反抗。朱棣想利用纂修类书,炫耀文治,藉以笼络人心,消弭朝野间的不平之气。同时,后来还流传着建文帝匿藏在僧庙里的传说,《永乐大典》决定重修时,把僧人姚广孝请出来,并征召了不少的僧人道士,这也反映了明成祖的意图所在。
明成祖明成祖命令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来负责编纂一部大型类书,并交待了编纂宗旨,他说:“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尔。尝观《韵府》、《回溪》二书,事虽有统而采摘不广,记载太略。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修辑一书,毋厌浩繁。”《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一这里提到的《韵府》指宋人阴时夫的《韵府群玉》,《回溪》指宋人钱讽的《回溪史韵》,都只有二十余卷。明成祖认为这两部书“采摘不广,记载太略”,而他要求编纂的类书,是要把天下古今各类典籍,不厌浩繁,混熔于一书之中。解缙等召集一百四十七人,匆匆编纂,第二年(即永乐二年)的十月就编成了《文献大成》。明成祖览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过于简单,不符合他的原意。于是在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姚广孝、郑赐、刘季篪、解缙等人重新修纂,并召集了朝臣文士、四方宿学老儒达二千一百六十九人,分别担任编辑、校订、绘图、圈点等工作。
解缙《永乐大典》修纂时,制订了凡例,全书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辑方法,将自古以来书籍中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抄入。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辑入的图书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工技、农艺、医学、志乘等达七,八千种。永乐五年(1407年)《大典》定稿,姚广孝撰写了《永乐大典表》进呈。明成祖审阅后,非常满意,并亲自撰写了序言,赞扬《大典》“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著为奥典”,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于是向全国各地征集了一大批各色善书人,开始清钞。到第二年冬天便正式完成了。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分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永乐大典》与以前历代修纂的各种类书相比较,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在编纂方法上。我国古代类书的编纂方法有分类的,有按韵相编的,也有以数目字来编纂的。一般官修的大型类书,以分类编纂的为多。像《太平御览》分五十五部,部下又分五千四百二十六类。宋代另一部大型类书《册府元龟》分有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由于类目纷繁,往往容易把同一条资料拆散,有时又会造成同一条资料重复出现,给编制体例上带来混乱。查索者如不熟悉分类部目,检索也很困难。《永乐大典》采取按韵与分类两者相结合的“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纂方法,也就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按每韵下分列单字,在每一单字下详集历代各类韵书、字书记载该字音韵、训释和它的篆、隶,楷、草各种书体,再依次把有关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文异见、诗文词曲等随字收载。明成祖称赞这种编辑方法是“揭其纲而目毕张,振其始而末具举”。查索者只要“因韵”以求字,因字以考事,自源徂流,如射中鹄,开卷无所隐”,检索非常方便。其次,《永乐大典》收辑各类典籍之宏富,也是其他类书无能望其项背的。唐代的《艺文类聚》收书一千四百三十一种,宋代的《太平御览》比《艺文类聚》庞大得多,亦只收一千六百九十种。《永乐大典》收书达七、八千种之多,等于以前大型类书的五、六倍。在收辑典籍的内容上,它一反过去类书偏重儒家经典、史传文集的传统做法,收辑的典籍极为广博,上自唐虞,下至明初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等,真是包罗古今,无不搜述无遗。从当时修纂《大典》时所用图书情况来看,也可以了解到这一点。修纂《永乐大典》时启用了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全部藏书,犹嫌未足,还指派苏敬叔等人分赴各地采购图书。明成祖对图书也很关心,曾经问副总裁郑赐、解缙等人:“文渊阁的书够不够?”解缙回答说:“经史两部大体齐备,子部阙略较多。”明成祖说:“一般读书人只要有余钱,都要买书,何况朝廷,怎么可以没有图书呢?”他马上命令人四处收购遗书秘籍,并且还说:“买书不可以计较价值,不管多大价钱,统统买下,这样大概可以买到奇书了。”又如修撰人员柴钦说他的老师赵撝谦撰有《声音文字通》一书,应当采录。明成祖马上派人到浙江余姚赵家把书取来。由于明成祖的重视,准备了丰富的图书供修纂人员采择,以致《大典》收入的典籍总数达七、八千种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类书。
《永乐大典》第三,《永乐大典》在装帧上也别具一格。全书采用上等白宣纸,印有朱丝栏,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钞成双行,行二十八字,用极为端正的楷书抄写,墨色黝黑,微发古香。对于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等皆绘有图形。所绘之图,全用白描手法,形态逼真,精丽工致,是古代书籍插图中的佳品。凡征引书名和圈点,全用朱笔,相当醒目。版心亦为朱色,上鱼尾内标有“永乐大典卷××”,下鱼尾内记每卷页码。每册高营造尺一尺五寸六分,宽九寸三分。书面硬裱,用粗黄布连脑包过,显得格外庄重朴实。每册三十至五十余页不等,有一卷一册的,亦有二卷或三卷一册的,但以二卷一册者居多。每册外封左上有一长方框,内题“永乐大典”四字,其下用双行小字注明卷几至卷几。右上角有一小方格,题该册所属韵目,又低一字再注明这一册又是该韵目之第几册。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也许不习惯按韵检索,而对古人来说,经常吟诗作赋,韵目是他们最熟悉的了,故参与编纂的翰林学士解缙说“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尔”。《永乐大典》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而且就其书籍本身,也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当然《永乐大典》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急于成书,又出于众手,故违乖体例,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地方也是不少的。例如照《大典》编纂体例是“用韵以统事,用字以系事”的原则,《窃愤录》应隶于“窃”,《灌顶经》应隶于“灌”,可是前者竟错隶于“录”,后者又误隶于“顶”,因而全文割裂,首尾不相连贯。所以《四库全书提要》批评它“割裂庞杂,漫无条理”。也有误把篇名当作书名或书名、作者误写的,如卷二二五九《种瓠法》条引王祯《谷谙集》,其实《谷谙集》是《农书》中的《谷谱篇》,谱讹为谙,又误增集字,容易使读者误以为王祯另有一部著作叫《谷谙集》。卷三五一九引苏过《斜川集》,误过为迈。此外断句上也有不少舛错。尽管《永乐大典》有这些疵垢,但是,由于《大典》辑录典籍是采取“未尝擅减片语”照录原书的方法,这就保存了一大批古籍,它比起清代纂修《四库全书》时任意将古籍窜改删削,更大有上下床之别了。未完待续

永乐大典内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