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学小常识

潜江龙湾史话│袁中道笔下的章华台遗址

点击以上蓝色字体,关注↑↑↑人文潜江公众号

袁中道笔下的章华台遗址

贺 亮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经过考古发掘、保护性回填,湖北潜江龙湾(旧属江陵)楚章华台遗址区,呈现在水田、旱田交错绵延的地势中。章华台遗址保护复建系统工程完成后,挂牌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从龙湾街乘车,经章华台遗址专用公路,可以直达这一名胜古迹。

人文潜江资料图(2007年夏)

沧海桑田,章华台遗址历史上屡遭水淹,踪迹也一度变得扑朔迷离。三百多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公安派”文学领袖中的老三袁中道(字小修),则对此有过较为清楚的认识。

袁中道曾经常到龙湾苏家台探访好友苏惟霖(字云浦,号潜夫),多次在日记中提到对章华遗址大致所在的的观点。《左传》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西晋杜预注:“台在今华容城内。”据历代考古学家频繁引用过的古代文献顺藤摸瓜,楚灵王大兴土木修建的章华台,在古云梦泽离湖边。但在明代,就已经难觅离湖真貌了。旧《江陵县志》记录袁中道的一句话,为我们提供了线索:“江陵之离湖,正与三湖相接,而监利之离湖相去固已甚远。”袁中道在上述观点中已明确否定了章华台遗址在监利天竺山的说法。据旧《荆州府志》:“离湖在江陵城东75里,今离湖桥,犹存故名。”明代嘉靖十八年,沙洋倒口,江水裹带的大量泥沙在龙湾淤成良田。侧旁的三湖,正是原始离湖被分割、缩小后的部分湖体之一。人们曾经能看到退缩到龙湾西南15公里的江陵三湖农场境内的那一小块“三湖”,1956开始进行大规模湖泊垦殖,三湖水体消失五千余亩,已经不复浩渺。

沙市章华寺基址(又名章台寺、豫章台),也算是一处人云亦云中的“章华台遗址”。但袁中道和他的朋友们,都有清楚的思辨。袁中道曾不止一次地偕友同游章华寺。万历四十年春,在四川为官的好友曹能始来访,想到桃李盛开之处一游。袁中道介绍“此处有章台寺”,值得一观。“近寺路径甚佳,桃李大放,入寺后息于僧房,憩于沉香亭,以旧有沉香井也。井陋甚,能始问:‘此即为昔人章华台否?’”袁中道言之凿凿:“此是豫章台,非章华台也。”曹能始大发感慨:“赤鼻本非赤壁,一经文人之口,假赤壁翻作真赤壁矣……”袁中道一类的开明文士,对于古已有之的跟风头、赶潮流,将一处名胜古迹同呼为千古传扬、名动天下的章华台遗址,由着人那样叫叫也无妨,顺乎人之常情。但是做为饱学之士的袁中道,心中有数,究竟是不是“原创”、正宗的章华台遗址,心知肚明就是了。而早在万历三十七年春,袁中道乘船“往章台寺,登章华台,白水晶晶啮台足。岸上修林茂竹,便娟有致。台倚旧城,即五代高季兴所筑城也。”实际上章华寺更与沙市便河接近,便河则紧邻长江。五代高季兴(五代时荆南国的建立者,924——928年在位)倚台筑城,是一个军民合筑的大工程,古代文献中并无所倚之台具体名称的记载。如果说这里真是货真价实的章华台遗址,文献家大约不会那样无动于衷吧。

岸边有章华台遗址的古离湖,三湖是其演变、缩小的水体之一,袁中道在《游居杮录》中记载甚多。万历四十一年十月十五日,“往龙湾市访云浦”,“月夜渡三湖,湖凡三十里,一望无际……中有蓼台寺。楚王台榭,多在此中也。”并提及三湖不远的长湖。万历四十年秋,“将游武昌,从草市(注:属今江陵)登舟,……泊于长湖畔龙口……从龙口发舟过湖,湖面三十里……。湖中有少许地,名八角坟,……。至湖岸边,尤多古坟,累累起如陵。考之《水经注》所云章华台者,皆去此湖中不远。陵谷变迁,都不可考矣。过湖,两岸多垂杨柳,颇有逸趣。”也就是说,章华台遗址的具体位置虽然无法考证,但是相对准确的大致方位,袁中道还是有过一番考证比对的。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十七日,“由草市往龙湾市晤苏云浦”,“从龙口登舟,过长湖,四十里水天一色,……。至三湖,常有十余里莲花相接,真众香国也。望水中远林近树,皆如墨汁点成,淋漓秀润。考《水经注》所云清暑台、章华台,皆在此湖中。……今湖上犹有台观遗基。”

袁中道探访苏惟霖,常常是从江陵、沙市交界的草市发船,经长湖、过江陵境内的三湖,向龙湾方向而来。袁中道通过对文献和实地考证后,得出了章华台就在当时具有三十里水面的三湖之中或三湖之侧的观点,并记录在日记《游居杮录》中。这已经算得上一个相对准确的大致方位了。章华台遗址在离江陵三湖农场三十里左右的龙湾,已经成功发掘并划出龙湾遗址保护区。这个位置,与袁中道的记载已经互成呼应印证!(贺亮)

首发于《潜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