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学小常识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研||天地灵气,钟于黄山 ——柯蓝《飞红滴翠记黄山》导读)

飞红滴翠记黄山
陈卫,出生于1988年,昭通市镇雄县人,2007年—2011年就读于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先后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兵团教育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另在《微澜》、《昭通教育》、《知音报》、《咸宁诗联》等文学、教育类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十余篇。现任昭通市镇雄县以勒中学语文教师,喜欢阅读、写作和旅行,业余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本文是当代作家柯蓝(1920—2006)为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之黄山部分撰写的解说词。解说词是伴随影片或其它表演的口头描述或连串解说,它的写作要求能配合和解释画面,由于是面向广大观众,要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述上要尽量使用口语。

电视拍摄有别于一般游览,它可以灵活变换视角、剪切镜头,这要求解说词与之匹配。一般来讲,在电视开拍前,撰稿者要先写出初步的解说词,这是拍摄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镜头完成拍摄、剪切之后,作者再对解说词进行适当修改,以使之与拍摄的画面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作为旅游风光片解说词,本文介绍景物完整,语言富于科学性和文学性,在文体上融记叙文和议论文的优点为一体,是一篇难得的描绘黄山的佳作。如果我们去黄山旅游,是可以把它作为导游词使用的。

在阅读本文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我们注意:
1、       独特的网状结构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丰富。
本文的网状结构是由多条主线织就的。首先是时间上的由古到今,这主要体现在对黄山地质形成史的介绍上。从两亿多年前的汪洋大海,到逐渐形成丘陵,再到距今近七千万年的喜马拉雅运动,最后到两三百万年前的冰川侵蚀,黄山才形成了奇峰怪石林立的造型。在空间变换上,主要分为山上、山下两部分,对山上这部分进行详写,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山下部分则进行略写。在对山上景物进行描绘时,作者使用了分类别的方法,分别从奇峰、怪石、古松、云雾、日出等方面展开,从而全面地、多角度地表现了黄山壮丽的景色。除表现自然景观之外,也写了人们观景后的一般感受,这也可以算作另外一条主线吧!

2、语言既科学严谨,又优美畅达,结合了说明文和记叙文的优长。
如果要进行准确的文体界定,本文是文艺性说明文。既然是说明文,那就要注重知识性和科学性。文章对黄山概况的介绍是准确而客观的。如文章的2、3、4等段落都列举了具体的数字来介绍黄山的基本概况,尤其第3自然段从地质史的角度说明黄山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对相关知识确实是下了工夫的,也启示我们百科知识是写作的重要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阅读、拓宽见闻,注重日常积累。那么,作为辅助性的文学美是不是不重要呢?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黄山是美的,只有优美、生动的语言才能与它相得益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作者写从高空俯视黄山的整体印象:“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用了短短不足30字的篇幅,写出了黄山山水相间、植被茂密、千峰万壑、云雾弥漫等特点。再如作者写登山小路的险峻:“如果从远处遥望,登山的男女老少,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鱼贯而上,如同一条悬空的彩带,飘动在万绿丛中”,作者将险峻的登山小路比作悬空彩带,形象贴切又新颖别致,很好的表现了上山之路的艰险。文学美和科学美要能很好的结合,需要作者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作者深入研究和用心感受说明对象,只有对它理解深透了,才能将它写好。

3、抓住黄山雄奇壮丽的特点,突出其在祖国山川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在文章开头,作者即引用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对黄山的经典评语突出黄山在祖国山川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在对黄山景物进行分类别描绘时,作者紧紧抓住具体景物的特点,如:登山石径之险,黄山迎客松之奇,莲花峰之雄壮,“猴子观海”之巧,黄山烟云之变幻无穷,黄山日出之壮丽辉煌。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把这些景物作为黄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写,就更能突出黄山作为一个整体雄奇壮丽的特点。在表现黄山景物时,作者也根据拍摄角度的变化自由变换写景角度,如仰视、俯视、平视,或对近景进行特写,或对全景进行鸟瞰,作者不但写了景观的外在美,还连带写出游览者观景后可能产生的感想,无论对黄山的美还是这种美对人产生的冲击,作者可谓做足了文章,取得了很好的表现效果。

本文作为关于黄山电视风光片的解说词,作者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风光的说明、描写,突出了黄山在祖国山川中独一无二的地位,丰富了我们关于黄山的知识,在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也激活了读者的审美感知,激发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热爱之情。
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

 

飞红滴翠记黄山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