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散文天地·范学凯、郭李军作品‖总第904期

本期制作:孟新龙
【推荐语】年越来越近。随着年华的飞逝,与过年有关的记忆也越发清晰、鲜活起来,不同地域的过年方式或许有些差异,但无论身在何方,与家人团聚过年的心意却是相同的!一起走近范老师的《过年》,享受最温馨、最朴实的天伦之乐;品味浓浓的年味!(不忘初心)
过年
文/范学凯(辽宁)
刚刚临近小雪节气,就迎来了今冬的第一场雪。大雪从昨天中午开始,飘飘洒洒地一直下到今天中午才停了下来。在我们这个地区,这早就下这么大雪,还真是不多见。让一些还没完全准备好过冬的人们,有些措手不及。
下雪啦,说明冬天真的来了。冬天来了,过年的脚步也就近了。翻翻日历,才知道再有两个多月就要过春节了,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过年。
提起过年,对于年轻人来说也许无所谓,可对于我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年近半百的人来说,我很喜欢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回到农村老家,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喝玩乐不说,就那种大家一起忙乎的热闹场面,就足以让人感觉到生活的幸福!
其实在农村,从秋天开始,就准备过年的事了,你不信吗?听我说完你就信了。
每到秋天庄稼成熟的季节,父母就会把从地里收回来的黍子、豇豆、黄豆,还有精心挑选的籽粒饱满的玉米,晾晒好了之后,储存起来,准备过年蒸豆包、蒸年糕、做豆腐用。母亲还会去附近的果园,挑选一些果树的叶子,串成串,准备蒸豆包时垫在豆包下面。等收完秋之后,老妈就用闲暇时间订过年放豆包、放饺子用的盖帘,老爸开始修补蒸屉、晾豆包用的帘子、做豆腐的家什等。
到了农历的冬月下旬,父母就开始张罗蒸豆包了。前些年都是他们蒸好后打电话让我们回家取,这几年由于父母年岁大了,都是我们大家回去帮他们蒸。他们把黄米面和玉米面事先加工好,我们回去的前一天告诉他们,他们就会提前把面发好,把豇豆煮好。我们吃完早饭,就赶回家蒸豆包。
一进院,就会闻到甜中带酸的发面香和豇豆的香味儿。妻子弟妹她们包,我装锅、揭锅,老爸烧火。当锅盖一掀,满锅的黄澄澄的豆包,冒着热气,让人心情格外高兴;再咬上一口,黏黏的,糯糯的,甜甜的,那种心情实在是让人陶醉的……
不知不觉就进了腊月,老爸也就忙碌起来:拿出他那早已收拾好的“宝贝”——电动自行车,五天一个集市,除非下雪,老爸都一定要去的;有时还会到更远的集市去看看,了解一下行情。从鸡鸭鱼肉到花椒大料,从油盐酱醋到对联年画,老爸一样都不会含糊,一定认真挑选。哪个孩子喜欢吃什么,老爸一样都不会忘记,保证给你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
过年的东西准备得差不多了,也就到年根儿了。老爸老妈就会把屋里屋外、院里院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把被褥找出来晾晒好;然后,老爸要亲手做一盘豆腐。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买的豆腐没有自己做的味道好,并且一定等我们快要回去的时候再做,因为这样的豆腐新鲜,好吃。
过年的前一天,我们哥三个带着妻子和孩子陆陆续续地回到家。妻子和弟媳她们从兜子里掏出给父母买的衣服鞋袜等,他们一定会说:“我们啥都不缺,花这钱干啥?多浪费?”嘴上说着,可还是拿过来仔细地欣赏着,夸奖一番,“这个花色好,那个实用,这个比你老婶的那个好看,那个比你三娘的质量好……”讨论一番之后,就张罗着放桌子吃饭了——老妈早已做好了饭菜,一边吃饭,老爸开始“汇报”这一腊月的工作和成绩:买了多少斤肉,买了多少鱼;哪个买贵了,哪个很便宜……老爸说着,我们评论着,最后我们对他的“成绩”给予肯定时,老爸的脸上就会露出喜悦的笑容——就像一个员工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领导的奖励一样。
除夕这天,是我们家最热闹的一天,吃过早饭,不用分工,都知道自己该干啥,全家人就会忙碌起来:老妈是厨房“总管”,负责找东西和“指挥”;老爸除了协助老妈找东西外,收拾院子,再就是“监督检查”,给每个人的工作“提意见,检查质量”;妻子负责烧肉、炸丸子、炸鱼、炒菜;二弟媳负责烧火和主食;三弟媳负责摘菜、做凉菜和做孩子们喜欢吃的炸制食品;我,自然有“最艰巨”的任务——贴对联、年画、挂钱;二弟劈柴火,给我做“助理”——刷浆糊,协助三弟挂灯笼、彩灯;三弟剁排骨、鸡、鸭等,然后就是挂灯笼、挂彩灯;最高兴的要数孩子们了:穿着新衣服,屋里屋外、院里院外跑来跑去,欣赏着自家的对联,又跑到左邻右舍去欣赏……
忙活了大半天,各项“工作”也都接近尾声,厨房也传出了饭菜的香味儿。这时,女儿带领着弟弟妹妹们开始张罗着放桌子,抢着拿碗、拿筷子;老爸会从他的库房里拿出几瓶不知珍藏了多长时间的、舍不得独自享受的好酒;弟弟忙着烫上。等到妻子炒完菜、收拾利索厨房,全家人开始围坐在桌前,我们家的除夕宴正式拉开了序幕。
孩子们早已将大人的酒杯斟满,他们也倒上饮料,就连平时不饮酒的弟媳也端起了酒杯:是呀,满桌子的菜肴,甘醇的美酒,饱含着父母一年的艰辛和企盼,也饱含着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更饱含着我们一年的奋斗……这些,都融进了酒杯,流进了我们全家每个人的心田,化作一股股幸福的暖流,流遍了我们的全身,哪能不喝呢?
全家人推杯换盏,互相交流着、祝福着、感谢着、你敬我,我敬你,共同敬父母,祝愿父母身体健康,祝愿孩子学习进步,也祝愿我们中年人工作顺利,更祝愿我们这个大家庭永远充满欢乐!在这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这顿除夕宴一直持续两个多小时才会结束。
吃完饭,全家人依然回到各自的“岗位”,完成自己的工作:孩子们帮着大人收拾桌子,女人们在老妈的“领导”下,洗刷完碗筷就开始准备包饺子的材料——年夜饭的饺子和初一早晨的饺子;我们男人们也都回到自己的“岗位”:老爸开始经管牲畜,然后把扫了又扫的院子再收拾一遍,准备好晚上点篝火的木柴,我们哥三个自然是检查一下各个屋里的灯亮不亮,灯笼挂得合不合适,准备好放鞭炮的杆子、架子。这时,天也渐渐黑了下来,屋里屋外的灯全都点亮,孩子们高兴地欢呼起来,彩灯闪烁,照亮了屋子,照亮了院子,照红了孩子们的脸庞,直照得父母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了。
开始包饺子了,因为人多,和面的和面,调馅的调馅,擀皮的擀皮,包的包,不到一个小时,几盖帘的饺子就包好了。这时,中央台的联欢晚会也就要开始了。
全家人围坐在热乎乎的炕上,看电视、打扑克、唠家常……这时,老妈就会下地,拿出她珍藏一冬的瓜子和花生,亲自去厨房炒——她说买的不如自己新炒的好吃。炒完之后用簸箕端到炕上,大伙一边磕着鲜香的瓜子、嚼着甜丝丝的糖块、品着美味的水果,一边看着晚会,全家都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里。
时钟渐渐地指向了十点,稀稀疏疏的鞭炮声也由远及近变得稠密起来。这时,我们辞旧迎新的活动也拉开了帷幕:妻子带领弟媳妇们开始生火煮饺子,老爸开始点起那盆篝火,弟弟们开始指导孩子们放着鞭炮,我当然在旁边监督:一是看着孩子们的安全,再就是时刻注意柴火垛,怕鞭炮引燃。最忙的要数老妈了,老妈开始燃香点烛,祭祀天地、灶王爷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祈求苍天保佑儿女们在外工作顺利……
天上繁星闪烁,空中的烟花耀眼夺目,伴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夹杂着孩子们的嬉笑声,还有身边红彤彤的篝火。那种场面,真的让人陶醉了……
篝火燃尽了,只剩下红红的火炭;鞭炮放完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煮好的饺子也端上了桌,发出诱人的香味儿。这时,在我的带领下,开始了最为隆重的活动——拜年:老爸老妈早已穿上新衣服,端坐在桌前;首先是我们弟兄给父母作揖鞠躬,祝福爸妈健康快乐,接着是妻子和弟媳们带着孩子们为父母送上心中的祝福。给父母拜完年,我们之间也相互拜年祝贺,孩子们也给我们送上心中的祝福。这时,老爸开始打开柜子,找出早已准备好的崭新的百元大票,给孩子们发起来。孩子们一边接过压岁钱,一边感谢着爷爷奶奶的疼爱。老爸老妈看着满堂的儿孙,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这时,时钟已指向了十二点,中央台的晚会也进入了倒计时,我们全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香喷喷的饺子,看着电视,随着晚会进入高潮,我们家的辞旧迎新的活动也达到了高潮……
吃过饭,老爸自然是去院子里转一圈:看看灯是否都亮着,是否有未燃尽的鞭炮,柴火垛是否安全,他那宝贝毛驴草料是否够……然后才会放心地回屋。
劳累了一天,父母有些累了,不一会儿二老就酣然入梦了。弟弟把电视调到最小声,我毫无睡意,白天的一切历历在目,心里感到特别地开心。听着父母熟睡的鼾声,内心涌出无限的感慨:操劳大半辈子的父母,把我们哥三个拉扯大,娶妻生子,真的是不容易,到了晚年,他们盼的不就是儿孙满堂吗?现在,我们哥几个虽然谈不上富有,可还算孝顺,从不惹父母生气,尽量满足父母的要求,有事没事都经常回来看看,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尽量让他们少操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父母也很满足,逢人就夸儿子媳妇的好,弄得我们左邻右舍都很羡慕他们。回味着这一切,儿时过年的一幕幕又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小时候过年,因为家里穷,左邻右舍杀年猪,我们家不能。我家也不是没有,而是舍不得,每年都要把年猪卖掉,除了换回几斤肉外,再买一些过年的必需品,剩下的钱就交给母亲存起来,留着开学时给我们兄弟上学交学费和全家一年的生活费。那时候,豆包也要等到小年之后才蒸,因为那时粮食少,黏米就更少了,蒸早了不到过年就吃没了。那时候,刚一下雪,我们就开始掰着手指算,还有多少天过年,因为我们也只有在过年这一天,才能吃上一顿肉,吃上一顿馅里有肉的纯白面的饺子。那时候过年,根本买不起新衣服,母亲就用她那一双巧手,把大人穿剩下的衣服改一下,让我们过年穿。虽然是旧的,但却很干净、暖和、得体。唯一能让我们骄傲的,就是正月初一早晨去拜年的时候,我们哥三个都能穿上老妈亲手做的新鞋,年年如此。每到冬天的晚上,老妈就会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纳鞋底,我都睡醒一觉了,老妈还在干活。为了让我们过年穿上新鞋,老妈每年的手都冻得红肿,有时还会生冻疮,直到春天天气暖和了,才慢慢好起来。
那时候过年,老爸最多给我们买一把(十个)二踢脚,我们都舍不得放。那时候的二踢脚,都是手工做的,质量不好,有许多只有一个响,第二个不响。初一的早晨,天刚放亮,弟弟就急忙起床,去街上捡别人家放的、还有一个没响的二踢脚,小手小脸冻得通红。但看着捡回来的一堆二踢脚,弟弟会高兴得手舞足蹈。那时候我也还小,没有注意观察当时父母脸上的表情,现在回想起来,父母的表情一定很不好,心里一定很难受……
现在好了,父母再也不用为生活操心了,我们全家都过上了好日子,作为家中的长子,我一定带领着全家人,经营好这个家,不会再让父母操心,让他们安度晚年。想着这些,我心里真的很高兴,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作者简介】范学凯,男,大专学历。三十年来一直从事财务工作。从小就热爱文学,中年以后开始写作。作品多以散文为主,曾多次在县、市征文中获奖。在《辽宁职工报》《喀左县报》《作家新视野》等刊物上登载。
小区门前的几株腊梅
文/郭李军(山西)
小区的大门西侧有几株黄色的腊梅,实在是并不惹人注目。如果不是闲暇时走过,有一种寻幽探物的情绪,或许不会带给你一点小的惊喜。
它们长得实在单薄,没有粗壮的腰身,没有繁多枝叶,细细的瘦瘦的像刚出生不久的幼童。在阴沉沉暮色覆盖的小区门前,它的娇黄埋没其间。它身旁也有女贞子、灌木丛,都是满身的灰尘,腊梅的娇黄并不能在这灰尘掩盖的绿植中胜出;更不用说这种冷风常常袭来的冬季,路旁高大的群植的槐树、紫叶李等都是黑瘦黑瘦的,腊梅的娇黄实在是太弱小了。
我实在是惊异于一时的发现,站在腊梅前久久不愿离去。我知道在这满是灰尘而来的北国,这种嫩黄是多么罕见,我愿意让久渴的眼睛饱餐一顿。冷风不断地吹来,暮色越来越重,几株细小的腊梅摇晃着身躯,娇黄的花朵顽强地挺立在枝头。观察久了,我竟然有了更多的发现,有的花朵已经全面开放,花心是紫红色的;有的花蕊还在,但在寒冷中没有收缩的意思;还有一些花朵含苞待放,粗粗看过去像黄色的枸杞一般。天气实在是太冷,我把手缩在了袖里,忽然想到:这冷飕飕的天气里,还有哪些花在隆冬天气会扮靓北国?
腊梅实在是顽强。潜心细想,我也见到过公园里单株的月季,那一大簇红虽也难得,但是过于平凡了。我也见到过几个山间的植物大棚,里面盛开着各种的花儿,美是美,但是与季节颠倒,美得有点差强人意。只有这几株娇黄,在这风中、雪中、冰冷中,和天地融为一体,自然而然,是上天对人间的一丝眷顾,是对灰天黑地的一种奖赏。难怪梅兰竹菊被视为四君子,是文人雅士的喜爱。
门口的几株腊梅,虽然并不显眼,但它的出现仿佛要陪伴着人们渡过劫难,度过人心惶惶的新冠防控时期,要告诉我们春天即将到来,百花就要盛开。
【作者简介】郭李军,79年生,现定居于山西运城,高中一线教师,爱好生活,生性乐观,作品曾发表于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网络平台,是一位文学爱好者。
品牌战略联盟单位
中国唯美诗歌原创联盟
联盟网站
中国唯美诗歌网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
www.ap0001.com
滑动图标给你惊喜
………………………………………………
组织架构
顾 问:谭五昌 祁人 大卫
唐成茂 毕福堂 夏敏 灵岩放歌 霍莹 张火炎 曾春根连续性出版期刊号:ISSN 2709-8087中图刊号:(正在办理)
主 办:作家新视野杂志社社 长:吴光德
副社长:吴 莉 孟宪梅
编辑出版:作家新视野编辑部
总 编 辑:吴光德
主 编:山雨歇
执行主编:石江
编 辑:水滴儿不忘初心孟新龙杨俊
锦哥
国内总社地址:中国?北京
分社地址:中国?山西?朔州
所有投稿作品须为原创首发,并在作品前标注清楚。
投稿邮箱:zjxsysg@163.com
海外编辑部:
主编:韩舸友(美国)
新加坡发行组稿站站长:舒然(新加坡)
新媒体网络运营部:孟新龙
市场部
(国际)部长:(待定)(国内)部长:(待定)广告发行部
(国际)部长:(待定)(国内)部长(待定)宣传部
(国际)部长:(待定)(国内)部长:马玉涛
作家新视野
与你分享文字的乐趣
第904期微刊制作
孟新龙
戳阅读原文,了解网站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