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学小常识

中学教师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思想不凋谢——《不跪着教书》摘记(一))

中学教师读书笔记
思想不凋谢
     最近一周读书目标,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
     其实对吴非老师,我早有耳闻,不过没有买他的书来读。5月初,(确切是5月11日)我读到【李镇西】吴非的身体现在怎样了?(点击链接可读),突然震惊了,从未曾想过慕名的王老师竟然忍着眼疾上完最后一节课,也就是说他的教书生涯戛然而止在真正的课堂上……
又想到袁隆平袁老,重病之前还坚持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技术为人类造福。他是一辈子敢讲真话的人,他一辈子淡泊名利,他一辈子简朴节俭,他一辈子无怨无悔,所以他得到老百姓最大的尊重和敬仰。从5月22日下午1点07分之后,每每读到关于袁老的消息,我都泪流不止,尤其看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这位伟人的故事给学生听,我更是潸然泪下,但是我不敢,也写不出文字来表达心中那份爱戴和遗憾。默默抄写那些晶莹纪念的文字在笔记本上,而心中唯有深痛:国失国士,悲痛无以复加!
慨而痛……
 
吴非,原名王栋生,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退休。主编20多种教学用书,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2000多篇,获杂文界最高奖项林放杂文奖,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2004年在《南方周末》上刊发的《不是爱风尘》引发了社会上对中学教育的大讨论,出版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
 
王老师在自序中写道:“独立思考是人的本能,拒绝名利诱惑也未必需要多高的境界,真的教师,不会因为社会寡廉鲜耻就放弃高贵的梦想。”“教师有独立人格和职业精神,学生跟随他们学习,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一名教师的努力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有限,但一个教师群体有基本一致或相近的价值判断,则必然对学生产生影响。”“我想的是,能做多少是多少,唤醒一个算一个,改变不了现状,就先改造自我,在这样的时代,自我启蒙也许是一条比较合适的路。”(2014再版)“世上唯一可以静的可能只有个人的心境。”“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我就这样在困惑和矛盾中走向耳顺之年。”(2004年6月初版序)

声明:以下所有摘记都来自王老师的这本袒露自我心境的随笔集,也恰恰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教师应该敬畏的现实,如果您感觉到刺耳,请就此止步,退出,远离,各自欢喜。
《不跪着教书》摘记1.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又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2. 教师的教育生命在人的一生中会留下如此难忘的记忆,每念及此,我时时提醒鞭策自己:不能误人子弟。
3. 培养真正的爱国情感,要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从空喊开始!
4. 有没有善良的心,有没有同情与悲悯的情感,是区别“人”与“非人”的标准。
5.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仁爱的禀赋,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成为情感健全的人。
6. 中国世俗社会一向没有什么信仰,人的善恶意识来自简单的道德判断,在一般人眼中,悲天悯人是圣人的情感,因此同情与怜悯就未必是一般人的任务。人们对神圣貌似尊崇,实则轻蔑,带有极大的功利性。
7. 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应该为他们埋藏下一些不朽的旋律,即使浮糜之声充斥耳际,终会有一天,厚重的民族之声、圣洁的古典交响乐会召唤他们的心灵智慧,为他们打开新世界的门。
8. 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谁能想象一个志在立言以立人的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有一点新锐思想、有一点独立意识的老师,在学校里总是首先受到怀疑与压制,这也是造成教学改革长期劳而无功的一个基本因素。
9. 任何漠视人的生命的言论与行为,不管披上什么样的外衣与光环,实际都是假神圣,都是愚蠢的,不人道的,不应当成为语文学习内容。
10. 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究竟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精神。一个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称得上知识分子。一般而言,学生缺乏批判能力,在于教师自身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11. 不敢想,是因为不准说、不能说、不敢说,从指鹿为马的时代开始,就有了能不能说真话的问题。我们的民族能把那些说真话的人称为“一个能正常说话人”,该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
12. 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13. 于漪老师更令人敬重的是她鄙视功名利禄,为人正派,不说假话。一位优秀教师,应当是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这是“匠”难以达到的境界。
14. 我不追星,可是我尊敬每一位为理想终生实践的人。一个人能以毕生精力做成一件事,或者说努力去做好一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多难啊!为自己的理想而活着,认真地思考,庄严地工作的人,他的灵魂是高尚的。
15. 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而言之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16. 我只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
17. 为什么会有盲从和迷信?就在于人已经到了听任何话都不肯、不愿、不会动脑筋的地步,人的思想机械僵死了。
18. 如果教育者不愿教学生探究和发现,学生没有质疑思考的禀赋,全社会却年复一年地空谈“诺贝尔奖”,那才让人欲哭无泪呢!
19. 如果有投票权的人已经自觉地变成鹦鹉,那无异于告诉学生,别发出你的声音!
20. 一个教师,如果他发现真才实学不敌一点小小的权力,因而向往权力的话,他有什么必要青灯黄卷,孜孜不倦?我自知这些话说了也没什么用,但是我真怕如此下去会断了中国教书人的香火,也担心新一轮“读书无用论”萌芽。期望老师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可以——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21. 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优势,要特别注意提高写作水平。
22. 教师在从教一个时期后,应当从教学个性的角度将自己的工作总结一下,能够感知自己的实际位置,启迪自己向高层次攀登。“师”与“匠”不属同一层面,匠的技巧再高,难有创见,师则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善于创造。不想成为师的匠可能连“好匠”也成不了。
23. 没有风格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语文课就如破庙里的庸僧在谈禅。只要有自由的精神,有进取的决心,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并非是多难的事。
24. 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不必因为那些有一官半职的人在你的面前颐指气使而生气。不要指望工作“顺利”,别忘了我们的工作是与形形色色的粗野作斗争。
25. 没有自尊,任何人都会蒙受耻辱而不自知,然而教师缺乏自尊,斯文扫地,遗害是最严重的,因为他面对的是学生。那些随处释放粗鄙的教师,败坏的远远不是个人的名声。
26. 黑塞说:“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做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个体。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这就是说如果不懂得尊重知识,不懂得敬重思想,不懂得爱,只图功利,只是因为要作为一项任务,任何阅读都有可能是无聊的,毫无作用的。
27. 教育界的老毛病,很像市井里巷的流行穿着,常常是一窝蜂地跟风,俗不可耐而自以为时尚。没有对昨天的理性反思,也没有对明天的科学预测,他只管摇身一变,毫无羞愧,你说什么,他就来什么,他就认为有什么。
28. 如果数理化学不好,那仅仅会落后;如果母语学不好,缺少人文素养,那就是愚蠢了。
29. 阅读需要爱,需要敬重。人如果到了十七八岁,还不能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还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指望进了大学再修炼,性情心灵和教养已经有很多补不了的空洞了。
30. 通过读书获得文明教养,通过文学阅读净化心灵世界,是重要的途径。
31. 懂得爱,比只知道恨要好;懂得美,比美丑不辨要好;从小就想到要做有尊严的公民,他就会有充实的内心世界……
32. 剪去我心中的辫子要靠我自己,我的灵魂不下跪,也只能靠我自己。
33. 教育上没有小事。校园里发生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实际的教育行为。教育界早就不是世外桃源,如果不正视这样的状况,不尽早反思我们的工作,在某个时候,有可能引发比“WG”更糟糕的局面。
34. 不要宽容那些以愚弄别人为能事的人,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在捉弄人,而且亵渎了人世间的善良。我们太缺少平等的教育。他们渴望权力不是为了平等,而是为了感受凌驾于别人之上的威势。我们看历史的演进,总以为日新月异,殊不知今世“人之初”阶段那“人上人”的欲望,似乎也没比秦皇汉武时的草民们开明多少。奈何?
35. 大学生热衷于辩论,开口主义理想,闭口思想道德,却没人去把教室宿舍收拾干净;中学生作文,一个个都会长篇的高谈阔论,与干部作大报告没有差别,但是见到教师不会问好……
     ——以上是前三辑《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部分笔记摘抄。
(待续)

中学教师读书笔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