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清朝闭关锁国(读书笔记:为什么清朝要“闭关锁国”?)

清朝闭关锁国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指从18世纪上半叶开始实行的严加限制甚至禁止官方和民间进行对外交往的一种政策,涵盖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以至生活方面的内容。
为什么清朝要实现“闭关锁国”政策?我们简单聊聊。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约40年(1644 -1684,即顺治元年至康熙二十三年)。清军入关后,多次颁布禁海令,实行海禁锁国政策。如顺治十三年,清政府颁布“海禁令”。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将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其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缉,皆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不行举首,皆处死。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江,一贼登岸。

坤舆全图,一份保存河北大学图书馆,另一份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顺治十七年,清政府下达“迁海令”。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五至五十里,规定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其该拘束官司及守把之人,通同夹带,或知而故纵者,与犯人同罪(至死减等)。失觉察者,官减三等,罪止杖一百,军兵又减一等。
康熙二十三年至五十六年(1684—1717)期间,清朝一度中断“锁国”政策,实施过一段短暂的对外开放,在云山(江苏连云港)、宁波、漳州、澳门设四海关,监督贸易。
不过,到了康熙五十六年后的124年(1717 -1840,康熙五十六年至道光二十年),清朝官方再次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的农民
康熙五十六年( 1717) 正月,下令禁止对南洋贸易。尽管雍正五年(1727)和七年,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但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伴随着江浙闽三大海关的关闭,外商只能在广东一地进行贸易。
乾隆二十四年,颁布《防范外事规条》五条;嘉庆十四年(1809)颁布《民夷交易章程》六条;道光十一年(1831)和十五年又先后颁布《防范夷人章程》八条和新规八条。
清政府不仅严令禁止大陆人民出海离境和对外贸易,还严格限制海外各国洋人来华贸易和活动,旨在隔绝中国与外国的一切接触和联系。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工业革命”
1)经济方面
禁止私人出洋贸易,关闭对外贸易港口,对来中国贸易的外国商船严加防范。如康熙五十六年颁布的“禁海令”规定:
不准大陆商船出海前往南洋、吕宋、葛罗巴(今印尼巴达维亚)等地进行贸易;禁止汉人出海贸易,居留外国。过去留居外国之人,限三年内回国。此后留居外国者,解回立斩。
马戛尔尼为首的英国使团觐见乾隆皇帝图
对出口货物进行严格限制。如《钦定户部则例》卷41规定:
“商民将內地头蚕湖丝及绸缎、绵、绢私贩出洋者,照米石出洋例治罪,船只货物入官,失察之员并议处”;“凡兴贩私茶潜与外国人交易,及在腹里地方卖与自京回程外国人者,不拘斤数,本商及知情歇家牙保各照例科罪。”

马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绘制的清军兵丁与鸟枪
2)文化方面
资本主义文化中,具有一定的竞争、自由和平等的思想观念,这与作为统治阶级统治工具的儒家纲常伦理思想,有着很大的冲突,严重触犯了清朝统治者的利益。为了防止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清朝官方禁止国民与外国人接触。
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后,先后四次颁布《防范章程》,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住处所、行动自由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以使“民夷不相交结”, 限制中西文化交流。

乾隆在主持《四库全书》修订的同时,也销毁了民间大量的“反动书籍”
实际上,即便是鸦片战争失利后,清朝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师夷长技”中的“长技”,指的也仅仅是军事方面,而非文化方面。
3)外交方面
以华夷观念为思想基础,实行“剿”与“抚”的两手政策。前者是盲目对抗,一切与清朝统治者观念不同的国家;后者主要是片面对外,盲目地以统治国内百姓的方式“安抚”有关国家。

清朝水师在于英国海军交战时,不少老百姓选择“兴致勃勃”地看热闹
即便在鸦片战争失利后,清政府也没认识到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实意图,依旧自大地认为他们是“夷狄”,其入侵是“冒渎天威”,可悲可叹。

为什么清朝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学者们普遍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经济原因
清朝之所以“敢于”“闭关锁国”,与其自带的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手工业和小农业的结合,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比较稳定并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经济体系。这种“随遇而安”的经济体制,尽管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但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戛尔尼随团画师亚历山大笔下的清朝官兵
另外,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一些日常生活所用的重要物资(粮食、茶叶、棉布、丝绸、皮革等)应有尽有,需要进口的无非是诸如香料等一些“锦上添花”的奢侈品。
因此,清朝没有向他国购买货物的刚需,至于对外贸易也没什么兴趣。正如乾隆在给英王乔治二世写的一封信中所说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提供了清朝实行锁国政策的经济基础。

17世纪的荷兰商船
另外,清朝继承了中国历代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轻视商业活动,尤其限制对外贸易。
雍正皇帝曾经在上谕中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另外,清朝财政税收也主要是农业税和盐课,商税较少,外贸收入更是极少,这也使得清廷更加轻视对外贸易。
2)自古以来的保守思想
历史悠久的小农经济,间接促成了偏于保守的思想观念。实际上,无论是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桃源”,还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和园林艺术,都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了保守思想。
《桃花源记》主题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保守思想反映在了对外关系上。即通过消极防御保护国家的发展,统治者的妄自尊大和保守思想更加突出。在这种保守、落后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消极的闭关锁国政策。
如《清朝文献通考》卷二九三《四裔考一》载:….大地东西七万二千里,南北如之。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滨海而居者,是谓之裔;海外诸国亦谓之裔,裔之为言边也。….
3)儒家思想及政治结构
儒家思想的一些伦理观念,涉及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为封建统治者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伦理基础,最终形成了家庭政治化、政权家族化的“家国一体”和“皇权至上”的政治结构。
清朝的统治者们也与“前辈”们一样,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并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天下之人都应膜拜他、尊崇他,把外交关系等同于“宗藩关系”。
1792年,英国派遣使臣马戛尔尼来中国商谈通商贸易,清朝坚持英国使臣觐见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造成礼仪之争,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对外交往。

在西方列强的一顿胖揍下,清朝不得不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
其次,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也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动力之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认为,对外交往决不能置“义”于不顾而去追求所谓“不仁不义之利”。
因此,统治者们经常把“义”与“利”相对立,从根本上否定了“做生意”,即做生意还不如恩赐,因为“做生意”是为了逐利。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在对外贸易上,要么采取厚往薄来的赏赐政策,要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或禁止对外贸易往来。

清朝的锁国政策,对中国民众而言,是一场长期的灾难。国家前途而言,是作茧自缚,使中国变得贫穷落后。说到“闭关锁国”的后遗症,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康熙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商人每年从海外贸易赚回白银不下千万两,直接刺激了东南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历史记载,当时在金陵(今南京市)一地的丝织业手工工场就有三万家之多,有的工场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但康熙五十六年以后,对南洋实行海禁,到乾隆时再关闭江、浙、闽三个贸易港口,严禁丝和丝织品出口,使得“东南之地每岁顿少千万之人,不独民生日蹙,而国计亦绌”,金陵三万家丝织业手工工场只剩下一万零八家。

英国人用鸦片和大炮,掀翻了中国的大门
闭关锁国政策,严重摧残了早期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激化了社会矛盾
与东南亚、日本、中亚等国发展国际贸易,不仅有利于人民的生计,而且可以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创造条件。但清朝坚持闭关自守、锁国愚民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把东南沿海人民逼上了“水泊梁山”的境地。

亚历山大笔下的中国人斗鹌鹑(上色版)
由于合法、公开的海外贸易不被允许,东南沿海人民生活无着,就开始冒险走私;单个力量薄弱,就结帮合伙。
于是,闽、浙、粤三省逐渐兴起了海盗,“大群数千人,小群数百人,比比胃起”,出现了“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的情景。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商旅受阻,海外贸易受到影响,社会动荡不安。
3)阻碍了中西文化技术的交流
进入16世纪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譬如来华的西方耶稣教士们,直接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思想、科学方法和价值观念。
不过,保守的清政府,十分害怕中外文化的交流。将外国的科学文化看做是离经叛道的邪说;限制外国书籍和文字在中国传播;对耶稣会士的来华更是严加限制和打击。
当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送来天球仪、地球仪、西瓜炮、铜炮、各种自来火枪、西洋船样、望远镜等科技产品时,清政府只把它们当作“贡品”收藏,根本不提倡向西方学习。

英国讽刺画家詹姆斯·吉尔雷笔下的乾隆和马戛尔尼
直到鸦片战争,外国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后,清政府还是非常顽固保守。如光绪二年(1876),英国人在上海修筑了一条30里长的吴淞铁路,清政府用28万两白银的高价购来拆毁,扔进大海。
清政府对待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这种态度,严重阻碍了中国向世界学习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

总的来说,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生,不是由某一单方面的因素引起的,而是经济、儒家思想及政治结构和中国历来的保守思想综合促成的。

“八国联军”士兵合照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限制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隔绝了中外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使得中国与西方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逆潮流而行”的清朝,最终于1912年走向了灭亡。

推荐阅读
读书笔记:为什么清宫戏里有那么多的“奴才”?
读书笔记:都是闹独立,为什么俄罗斯对车臣下手那么狠?
读书笔记:“西藏问题”的前世今生
读书笔记:17世纪传教士眼里的满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读书笔记:明朝日常生活中的“蒙古风”

清朝闭关锁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