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德育什么意思(德育什么是爱岗敬业)

德育什么?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五育中的德育包括哪些内容?

德育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四个方面的教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德育的导向原则与疏导原则区别?

一、两者本质特性不同

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是德育原则之一。要求德育教育要以积极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其弟子颜回曾这样称赞道:“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

二、两者基本要求不同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起来。

德育基本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师与学校的团队组织、学生会、社会文化团体和家庭,都是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个体教育对象和各种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团体教育对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客体不应被看作消极被动的纯承受者,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外在影响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运动起作用。

德育内容:是实现目标服务的,培养青年一代所采用的某种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以及相应的道德准则。

德育方法:根据目标和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说服教育、实际锻炼、陶冶教育以及指导自我教育等。

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不封闭、不单一

开放性是当代德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因为当代德育是弘扬主体性的德育,是尊重学生的生命个性和生活体验的德育。在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遵循开放性原则。也就是说在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和学校,要到课本之外更为广阔的文化和信息环境中寻找实现德育目标的资源,德育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上要与时俱进,不拘一格,尤其是在内容上挖掘传统道德资源。

例如:我们在学生安全动员大会中,可以邀请当地公安部门到学校中开展相应的讲座。

2.生活性原则:贴近现实生活,为更好的生活

生活性原则意味着,德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为了受教育者更好地生活,包括拥有更美好的现实学校生活以及经营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生活。这就要求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可利用和开发的德育资源。

3.创新性原则:不刻板

摆脱教育中的刻板和惰性,让道德教育焕发应有的活力

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特点,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分析、不断挖掘整理德育资源的深刻内涵,创新形式。这就要求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教育者要始终保持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出新颖和独特的资源

4.经济性原则:最少投入,最大价值

由资源本身的属性决定,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开支性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理想的德育效果,降低成本

时间的经济性是指要把握好德育的最佳时机,注意时效性

空间的积极性是指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空间上要遵循就近原则,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

学习的经济性是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德育资源

5.安全性原则:保证师生生命安全;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保证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为首要前提,尽量避免开展危险系数过高、对学生生命安全产生威胁的活动。

八大德育形态是什么?

德育模式——“八大模式”,主要有:

生活体验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强调以自然真实的生活为基本途径的德育实践样式,引领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品德规范去生活。

情感德育模式,该模式是从情感体验切入的一种实践样式,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中介,通过体验才把德育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感受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真正理解,落实到行为。

活动德育模式,该模式是通过“活动”的方式实现德育目标的实践体系。一是必须为学生自由自主的活动。二是必须贯彻“关注兴趣,尊重需要”的原则。三是必须以促进个体品德发展为目标。实践路径:一是活动渗透,二是情境暗示,三是思维引导,四是自然孕育。

欣赏型德育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假设是:德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学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一是建立参谋或伙伴式师生关系;二是德育情境与要素的审美化;三是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和创造力的培养。

生命叙事模式,该模式是以学生道德学习为主线,借助生命叙事,在真实的情境中,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生命叙事是叙事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即生命经历、生活经验、体验和追求的故事等。直接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其理想目标指向于成为优质自己。着力点是设计情境、生成情境。

生态体验模式,该模式是依据生态体验理论建构的一种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的魅力化育模式,由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和课堂形态构成。其理论形态是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优化生命样态,价值形态是臻于美善和谐的生态人格境界,实践形态是全息体验、激活需要、互动陶养、群集共生,促进德育去枯返魅。创设富有价值引领和智慧激发的生态体验之境,超越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彰显德育文化的亲近感和吸引力。

三位一体模式,该模式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充分发挥自身特殊的育人价值,有机结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释放出源于而又高于各自的整体功能。强调学校德育之上下左右关系的“整体构建”,形成一种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融合的系统育人机制,使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各展所长,各负其责,构建校内外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共同育人的德育网络与合力。

网络体验模式,该模式是一种数字化德育实践形态,把网络作为价值观传播的有效载体,深刻改变学校德育的旧有模式,把网络社会变成无处不在的全覆盖的德育新形态。

德育九大原则和方法?

9大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5、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6、长善救失原则(又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8、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9、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灵活施教原则)。

德育方法主要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以及道德修养法。

德育教育五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

2、理想教育: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3、集体主义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凭直觉认为,私的概念是具体的,个人主义的定义容易理解,即是私利,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对此讲得也比较透彻。而公的概念则被泛化,对于集体主义,则被视为抽象,看不见,摸不着,这是由集体主义的属性决定的。

4、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人道主义和文明行为这些道德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既是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道德基础,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和标志。

6、自觉纪律教育:指的是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纪律的意义,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品质的教育,其履行《学生守则》。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增强他们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使他们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与自己生活直接有关的法律,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是使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并以其为指导,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的教育。

9、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德育概念有哪几种类型?

按照对德育概念所含内容的划分来看,主要存在四种类型:

1.宏观德育。这种德育观包含的德育内容最广泛,涉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类主张主要出于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行政部门从德育工作的角度对德育进行界定的,因此是德育工作概念,而不是德育学科学术性概念。

2.中观德育。这类观点认为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这类定义揭示了德育是社会与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活动,不是自发的而是一种自觉施加影响的活动,指出了德育是把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的教育。

3.微观德育。这类观点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并认为基于这一认识才能理清德育的学科边界。因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乃至心理教育原本存在各自的规律,不能完全整合在一起。

4.层次德育观。这类主张是一种把德育分层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综合认识观。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有四部分组成,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德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

2、理想教育: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3、集体主义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凭直觉认为,私的概念是具体的,个人主义的定义容易理解,即是私利,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对此讲得也比较透彻。而公的概念则被泛化,对于集体主义,则被视为抽象,看不见,摸不着,这是由集体主义的属性决定的。

4、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人道主义和文明行为这些道德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既是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道德基础,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