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灌河文学 · 散文 | 许培良 :母亲往事

母亲往事
◎许培良
初冬的暖阳照射在我慵懒的身上,我下意识地踱进新居的书房,用竹竿挑开书橱的窗帘,一本久违了的书——《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望》,赫然映入我的眼帘,禁不住忆起母亲的往事……
22年前夏天的一个中午,百年老屋的街门外,左右两侧的刺槐树上,蝉鸣声此起彼伏,年逾六旬的母亲没有休息,她正在街门的门楼下方编织着小辫。编小辫是那时乡村妇女一种比较普遍的手工业,她们大都趁着农闲之时,趁机忙活一阵子,也好挣得填补家用的零用钱。
我懂得母亲劳作之苦,就非常体贴母亲。此前,我买了一栋新房,用钱很多,母亲说:“没有能力帮贴你们了”,我说:“我长大了,也成家立业了,再也不能因此连累您了”。于是,我贷了相当一部分款项。那时,我在乡村中学教书,工资很低,结婚后,又添了一对儿女,于是就省吃俭用地过着平淡的日子。
这天中午,母亲问我:“你还读书写作发表文章吗?”我说:“是啊,从小就爱好的,一直坚持着呢!”我知道,虽然我搬出了百年老屋,过上了独立的日子,母亲却一直惦记着我的读书与写作。记得读大专时,我曾发表过一篇散文诗,母亲获悉后,曾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她终于看到了我的出息。
“最近在读什么书?”母亲平静地问我。我说:“在读外国的文学书,唉,最近我在县城新华书店里,看到了一本好书(《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望》,是由美国作家欧文?斯通著的,北京出版社出版,1997年8月第2次印刷),可惜钱不凑手,等我有了钱,一定会去买回来的!”我坚定的声音,让母亲高兴起来。她说:“没事的,孩子,这书多少钱?”“25元,太贵了!”我坦诚地说。
说着话时,母亲起身去了内屋,走出来,又坐在门楼下,掏出一个小手绢包裹,打开了一层又一层,点数出一张张一角、两角、一元、两元、五元等的零用钱,正好凑齐25元。母亲说:“抽空去买书吧,别错过了!”“这钱我不能收,您年纪大了,何况身体还有病!”我都是成年人了,理应多补贴老人,又怎能再花母亲来之不易的钱呢?
母亲站起了身,硬是将钱塞进了我手中。大约过了几天后,我得暇进了县城的新华书店,发现《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望》仅剩下一本了!我怀揣着这本书,迅疾而归,将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感到甚是欣慰。
这是一部很好的书。荷兰的梵高是一位世界级大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属于世界画坛中后印象主义的先驱者。梵高在人生的磨难中,摆脱了传统的桎梏,将人生与艺术化作了永恒而又美丽的灵魂,感召了一代代读者。我庆幸,在母亲的鼎力支持下,拥有了这样一本世界经典名著。
有了母亲的呵护,我读书写作的热情愈加高涨。2000年暑期,我撰写的读书随笔《没钱买书的日子》发表于《山东教育》(中学刊),将获得的140元稿费全部交给了母亲。母亲说:“孩子,稿费是次要的,你的成绩让我自豪!”我方才明白母亲“望子成龙”之心,是持久的,是远大的。
及至后来,我发表文章出版专著,都与读书分不开,也都与母亲一生的支持分不开。母亲在生命的晚年,对我的读书生活仍然十分关心,她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我不知道没上过学的母亲,从哪儿学来的这么多好的语句。现在想来,如果没有母亲的支持,或许我的人生就不会如此出彩。
母亲对于我的关爱与呵护,是根深蒂固的。她在生命的黄昏期、在意识处于极度混沌之时,还依然能背过我出版专著的名字,这是潜藏于母亲大脑中永不消逝的记忆。
母亲是一位极普通的农村妇女,辛苦劳作一生,中年与晚年又遭罹两次病魔的纠缠,最终默默地离开了她无限留恋着的世界。她的一生坎坷而又平凡,但她与我的读书生活往事,却永远如激越的浪花,翻飞在我奔涌的心海中。

母亲与我的读书生活往事,永远如激越的浪花,翻飞在我奔涌的心海中
心海XINHAI
作者简介
许培良,山东平度人,中学教师。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学术专著《读书点亮教育人生》荣获 “华东地区优秀教育理论图书”;文学作品散见于《作家报》《青岛日报》《湛江日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现供职于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中学唐田校区。

扫码关注“灌河文学”

扫码阅读《云梯关》电子书
温馨提示
近期热点:
“我心向党”主题征文活动
参赛时间:
2020年7月1日~2021年3月10日
通知链接如下:
灌河文学 | 响水县关于举办 “我心向党”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