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安全小常识

巍巍昆仑,玉珠冰川

(这是一篇迟到半个月、正儿八经的笔记……)2016年,我和亚维还在计划着西北的毕业旅行。翻查攻略时,看到了嘉峪关的“七一”冰川,觉得很酷,当时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于是决定去看看。后来幸好因为骑行完青海湖筋疲力尽放弃了后边的计划,不然可能现在都因为对高海拔和冰川的无知去另一个世界了。2018年,这时我已经具有了一些户外经验,但在领队带上夏特的“木扎特”冰川后,全身肾上腺素飙升,觉得处处都是暗裂缝,觉得随时都会掉进去一命呜呼,那种感觉太过可怕,可以说是踏足户外以来最凶险的一次。
夏特古道木扎特冰川
也是在2018年底,接触到了“享攀”——一个能满足你对攀登任何的幻想的地方,于是今年,跟着享攀来到了玉珠冰川,只想更安全地攀登以及在冰川上不再那么害怕。下面凭着记忆、笔记以及其他资料地查找,详细地描述这次冰川课程,希望对于大家有所帮助,如有错误,欢迎指正。先贴整个课程的内容,之后对主要内容分别进行介绍。
课程安排在玉珠一号冰川,前几天住西大滩,一方面适应海拔,另一方面也方便讲授理论课。后面几天住在冰川进行实操,最后一天是冰川旅行,会将整个玉珠一号冰川走完,行进到海拔5000左右的地方。下面是流水账笔记。
西大滩大本营能直接看到整个冰川
玉珠一号冰川上的裂缝

服装装备人体的散热方式:蒸发、对流、传导、辐射。因此人要保暖,就是通过切断这四种散热的途径。比如防潮垫上的铝箔,一些羽绒服内层也会有一层铝箔,就是为了减少“辐射”带来的热量损失。从穿衣上讲,传统户外讲究三层穿衣法则——内层贴身速干、中层保暖、外层防风防水。同时,对于所有衣物还有一个要求,透气,以便将运动产生的汗水迅速排出体外。
内层不必多说,速干是个硬性要求。关于中层,一般为羽绒和P棉。羽绒有三个指标:含绒比、充绒量和蓬松度。含绒比意为羽绒的含量,因为我们要的只是羽绒,但实际上不可避免地将与羽绒相连的羽毛杆也加入进来,于是有了含绒比的概念——羽绒中真正的羽绒的占比;充绒量顾名思义,一般以克计;蓬松度的定义为:一盎司的绒在完全干燥的情况下,所占的立方英寸的数值。羽绒的保暖受蓬松度影响很大,蓬松度越高,意味着羽绒形成的隔热空气层越大,从而阻止了空气的对流。P棉不做多说。羽绒和P棉的一个区别:羽绒在湿了之后不具有保暖作用。因此若是长时间登山,建议使用棉制睡袋。这次冰川课也一样,在冰川上的第三晚,羽绒睡袋湿了很多,保暖效果明显下降,若是七八日的行程,不敢想象。关于外层,有硬壳(Hard-shell)和软壳(Soft-shell)之分。其中硬壳是通过涂层来实现防护,大名鼎鼎的Gore-tex就是此类;软壳则是通过编制来实现防护。其中硬壳在极寒条件下,内层有可能会结冰,导致透气性下降至零。但在高海拔登山,传统的三层穿衣法则不是很适用——高海拔一般靠大羽绒服来进行保暖,这种衣服没法穿到中层……
高海拔需要经常通过穿衣和脱衣来进行体温调节……
高海拔登山需要穿安全带……
三层穿衣法则在这些情况面前显得很鸡肋,于是一般做法是将大羽绒套在外面保暖,热的时候就脱下来装在随身小包里。
技术装备
记一下之前不知道的知识:冰镐分为有T型镐和B型镐之分。T型镐鹤嘴更厚;
安全带在冰雪环境有没有冰锥挂环显得很重要;
H型锁表示的是锁的功能——可以打意大利半扣;
立齿冰镐总是比平齿冰镐来得牢固……
绳索、绳结相关
三类绳:单绳(Single Rope)、半绳或双绳(Half Rope or Double Rope)、以及孪绳(Twin Rope)。其中单绳一般较粗,比较适合新手;半绳或双绳在攀爬线路呈现Z字形时非常有用,尤其在攀冰时用得比较多;孪绳是指将两股绳当做一股绳使用,从而增加了安全性——若其中一条断掉,另外一条还能进行保护。另外双绳或者孪绳操作熟练之后也会使得攀登更加方便,例如在下降时,一次能下降得更多。绳结就不多说了。经常使用的绳结得多打,例如:布林结、意大利半扣结、双套结、双渔人结、八字结、蝴蝶结等等。这些绳结在整个攀爬过程中使用得非常频繁,需要掌握得非常熟悉。
砍劈台阶
适用情形:一段冰坡,整个队伍需要多次来回通过且前后都是不需要穿戴冰爪的地形。在这种时候,如果穿上冰爪通过再脱下来走后边的地形会显得很麻烦;如果在通过后不脱冰爪,后面可能的碎石路段对冰爪的磨损会很大。劈砍时需要横向劈砍,并且要凿得足够深,确保安全。
劈砍台阶
冰雪保护点以及下降
A. 冰保护点的设置最简单的情形是使用冰锥构建2-3点的保护站。冰锥构建保护点时,要遵循几个检查原则:均衡受力、方向、备份、独立防冲坠。另外还要熟练使用手里现有的装备做站,如下图所示:
只使用三米辅绳
使用六米辅绳
只有一根120cm的长扁带
只有一根120cm的长扁带
一根长扁带一根短扁带
在使用保护点进行下降时,若还使用上述方式,则需要遗弃昂贵的装备,这时如果有冰洞钩,可以做一个冰洞作为保护点,这在攀冰拆站时经常使用。若没带冰洞钩,地形允许的话,还可以凿一个冰蘑菇作为下降保护点。不过冰蘑菇凿起来很费劲,培训期间,大家一起凿了一个冰蘑菇,合五人之力,也凿了十几二十分钟才凿出一个感觉比较稳妥的冰蘑菇。
背后是我们凿的冰蘑菇
B. 雪保护点的设置
大部分雪山场景,在倒攀很困难时,可能需要使用雪设置保护点进行下降。注意这里的雪必须是硬雪,粉雪是没法设置保护点的。一般使用雪锥(V型雪锥或者T型雪锥)通过竖着插或者横埋的方式设置保护点。牢记雪锥能进行保护点设置的主要原理是由于通过挤压形成雪墙,从而完成保护的作用(从原理反推,也能够得出雪锥正插和反插的差别)。另外,整个雪锥的受力方向要注意与斜面平行且往下,否则很容易将雪锥拉翻。在没有雪锥时,也可以考虑通过树枝、竹棍、防水袋或者衣服包一坨雪埋在雪中进行代替。遗憾的是,在练习时,没有足够的条件(硬雪环境)来使用雪锥,至今仍没有直观的感受这玩意儿是否靠谱。
C. 下降单绳下降和双绳下降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区别:单绳会摩擦保护点,而双绳不会。另外,如“传统下降”法和“南非下降”法等简易下降方式,只适合坡度较缓,地形简单的情况。
冰坡行走
法式行走:全齿入冰,外八字向上。缺点:坡度较陡时无法使用。优点:省力。德式行走:前齿入冰。缺点:很累,路线较长时不好使用。优点:能完成较陡的坡面的行走。实际练习时,当坡度在50度左右时,法式行走就已经显得非常吃力,但即使到了60度的冰坡,德式都完全OK。因为了解了法式和德式的优缺点,在长距离的坡面时,就可以采取二者结合的“Z”字形上坡法——因为使用了Z字形的行走,相当于“主动”减少了坡度。在实际练习时,需要注意Z字形上坡的转弯操作。所有的下坡,都采用“鸭子”步。在坡度陡时,一定要降低重心。在坡度较陡时(50度坡),鸭子步显得很勉强,这时可能选择德式倒攀而下是一个更好的方式。
冰坡行走练习滑坠制动
考虑缓坡,总计练习了四种情况的滑坠制动:A. 头朝上A.1脸朝天(躺着)A.2 脸朝地(趴着)B.头朝下B.1脸朝天(躺着)B.2脸朝地(趴着)需要注意,所有的情况最后的制动动作都转化为A.2的姿势(以右手为惯用手为例进行说明)——右手压着镐头位于胸前,左手握着着镐尾,将镐尖打入冰面,靠身体压住从而完成制动。另外,任何制动必须在滑坠发生的一瞬间就进行操作,当速度起来后很难制动成功。下面分别描述其他情况如何转化为A.2的姿势:A.1:滑坠时,将镐尖朝上,压在身体右侧(腋下的位置),这样一旦制动住,会自动将身体转化为A.2的姿势B.1:滑坠时,斜向身体右侧打镐,也是靠制动之后将身体带回A.2的姿势B.2:这时的操作有点反人性,注意保持镐尖朝上,这样才能入冰。其实只通过文字很难理解这几个具体操作,此处只是暂做记录。
结组(冰川结组、短绳结组)
冰川结组和短绳结组区别较大:前者结组的两人能力相当,后者适用于向导带一个菜鸟,下面简单对短绳技术做一下记录,后文对于短绳结组不做过多讨论。短绳技术适用于高山向导——高手带菜鸟。向导在前,绳子相对较短且紧绷,一旦后者滑坠向导能立马拉紧。向导可在坡顶进行“坐式保护”,保护后者进行攀爬,由于坐式保护需要将绳子绕过自己后背从而形成摩擦进行保护,因此要求:保护者的脚要高于屁股;最好身上被背着包。向导也可通过收绳减少与跟攀者之间的距离,此时要先收绳最后打一个活套,注意活套要将活动端留在自己这一方而不是受力方。结组一定会降低行进的时间,但安全性得到了提高——一方若滑坠,另一方能制动进行救援。因此在无法制动的地方(比如亮冰面)不适合进行结组,一般在通过有雪覆盖的裂缝区使用冰川结组技术。因为结组会降低行进时间,所以在通过十分危险的区域时也不适合使用结组(比如悬冰川区域或者雪崩区域),在这种时候,快速通过成为第一优先考虑的事情。关于盘绳,盘绳的绳圈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会在行走过程中导致绳圈散乱;太小在进行裂缝救援时会将人勒得特别厉害。绳圈大小由盘绳的手进行控制,一般在肚脐处比较适合。盘绳需要两人都进行盘绳,一方面有利于重量分担,另一方面绳子的长度两人也都能调节。另外,在首次盘绳的时候,要记住盘绳的圈数,方便之后每日的盘绳。
绳圈太大导致绳子乱七八糟若需要三人进行结组,中间的人可选择打一个蝴蝶结,用两个丝扣锁与安全带相连(一把丝扣锁+一把小锁是最低配置!)。为了方便调节,中间的人也可使用抓结+扁带代替蝴蝶结,抓结最好用普鲁士抓结,法式抓结容易失效。在行走时,若遇上坡,绳子要在上坡方向,这样滑坠时不会被绳子绊倒;在过冰裂缝时,要保证绳子与裂缝是垂直的,这样在滑坠时才不会滑坠很长的距离;还有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保证绳子时刻绷紧,这是由于绷紧的绳子能在滑坠发生的一刹那进行制动,而未绷紧的绳子在另外一人感知到滑坠时,速度已经起来,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可能进行制动,结果是两人都掉进冰裂缝。绳子的收紧是由行走在后面的人进行控制的,三人结组时主要有中间的人进行控制。
裂缝救援
重头戏来了。裂缝救援指的是,在冰川结组行进时,如果一人(A)突然失足掉进裂缝,另外一人(B)应该如何操作?以下的action优先级从高到低:
B在做好系统后,观察情况后发现,A状态良好,且离裂缝底部很近,可选择将A下放到裂缝底部,保护A从裂缝走出来。A状态良好,且离顶部不远,能自己进行攀登爬上来A状态良好,装备齐全,可以使用单绳上升技术进行裂缝自救A状态不好,B将A拉上来
所有选项(1,2,3,4)的前提都得是做完系统(后续会详细描述系统的构建),这里的系统是指:B在A发生滑坠时,第一时间制动(练习时的真实感受,若结组的绳子处于绷紧状态,是很好制动住的),并就地使用冰锥构建保护点,将A的重量转移到保护点上。做完这一切后再观察A情况做出选择。下面以最复杂(因此它的优先级最低)的第四种情况为例,详细介绍系统的构建:
需要装备:冰锥两个、六米辅绳、单向滑轮/上升器/ATC、抓结两个,主锁6个,小锁若干(拖拽系统可以不使用主锁),长扁带一条。
救援系统过程:
B迅速制动,两脚踢冰入冰,用身体压住冰镐(滑坠制动的A.2姿势)。在腰部附近的冰面打好冰锥,扣上一把H型锁。注意一定要在腰部附近,因为随着操作你可能会往下滑动,若离得太远,可能还得重打冰锥。取出6米的辅绳,在与A相连的绳子(此时绳子处于受力状态)打一个克抓结(单手打抓结),6米长的辅绳只能打克抓结。考虑到第二步需要H型锁,可以将6米的辅绳收在一个H型锁上。另外注意测试抓结的有效性以及将抓结尽量推向A,远离盘绳的布林结,否则后边会很麻烦。用辅绳的另一端在冰锥的锁上打一个MMO(意大利半扣-骡子结-收尾结),这里MMO很容易打错,比如意大利半扣打错,比如将骡子结的绳子全部抽出来,实操的时候经常在这里犯错,浪费了很多时间。做好MMO后,就可以将受力转移到冰锥上了。此时B就可以从紧张的状态解脱出来,可以脱下背包和放下身上的绳盘,为了保险起见,再在旁边打一颗冰锥做一个两点保护系统,并将绳子在两点系统上的主锁上套一个双套(防止抓结失效,且打MMO最好)。至此,主要系统已经构建完成,A和B都逃离了坠落冰裂缝的危险,但A还在裂缝中吊着。B若要去查看A的情形,为了自身的安全(B若直接去查看A的情况可能也掉入冰裂缝),需要在绳子上打一个抓结,并使用丝扣锁将自己与抓结相连。若选择action1,需要在保护站的锁上用绳子打意大利半扣(因此若MMO打得熟练,最好在备份的时候打MMO);若选择action2,需要使用ATC的guide模式保护A进行攀爬(类似于多段的保护);若选择action3,B不需要做什么;若选择action4,需要再构建一个1/5系统或者1/7系统进行拖拽,一般1/3系统是拖不动的,这里就不展开讲这两个系统了,贴一张图当作复习吧。
大坑老师的1/7系统图解Tips:
为什么要打MMO?——MMO是灵活的,不是死结,后续除了选择action3,都需要将受力转移到另外一套系统(现在是在MMO上),若是死结,在受力的情况下,你没法做任何事(除非你重新踢冰,并转移绳子的受力到自己身上。。)
action2中,单绳上升是一种什么技术?——双抓结单绳上升技术,这在高山环境最实用。当然也可以使用grigri或者上升器上升,但可能这些装备在高山环境你不会带。可用长扁带代替上升需要的绳梯。实际练习中还练习了如何将包和绳盘卸下等操作,另外还要注意冰镐最好连脐带,因为可能在坠入裂缝后掉入裂缝底部。
裂缝救援实操时,非常痛苦。尤其是在A的重量大于B的重量很多时,所以很快地将受力转移到冰锥显得尤为重要。影响速度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单手打锥的速度以及MMO的熟练程度。我在练习时,多次将MMO打错,这个时候必须再一次将坠落的人的重量转移到自己身上,并重打MMO,别提有多难受了。
裂缝救援中整个课程还包括了风险管理、高原环境、高山地形、高原病以及登山史的介绍,这里就不一一赘述。理论课一般都安排在前几天的晚上,白天在外面累死累活,晚上还要上理论课也是没谁了,有一天晚上上到了快11点,可以说是非常充实了。
晚上上理论课
有趣的登山历史写在最后记得在冰川的最后一个晚上,凌晨三点兴奋地睡不着觉,不是因为高反——我身体已经适应得很好,而是因为学到了这么多与攀登相关的知识,并且许多知识都付诸于实践的兴奋。回想一年前的自己,空有一腔热情,却对于雪山攀登这种高风险的运动一知半解,无从下手,即使买了书专研,也常常由于没有实践,看得一头雾水。而这一年的自己,接触了攀岩、攀冰以及冰川,收获了最基本的攀登常识以及实操经验,最重要的是收获了良师益友,一年竟然可以改变人这么多,不胜唏嘘(此处再一次感谢享攀)。这一年,对这项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以前的疑惑都得到了解决,我能去想象自己去搞定一座山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虽然还没去做,但整个过程在脑袋中已经具象化了,我不再畏惧。
海拔5000的蝴蝶
最后一天的冰川旅行,我们跨过一道道冰裂缝到达了海拔5000的地方,那一刻的view十分震撼,那一刻的歌声中充满着自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