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祁念曾 | 家乡的臊子面 (主播:秋天)

家乡的臊子面
作者/祁念曾
主播/秋天
家乡的臊子面
作者/祁念曾
在深圳过年,有人问我,你最想吃什么,我脱口而出:“家乡的臊子面!”
我的家乡在关中西部,相传是当年姜太公钓鱼的地方。那里没有深圳这么高楼大厦,但民风却极其淳朴厚道。
谁家来了亲戚朋友,主人便忙前忙后,切肉擀面,做好香喷喷的肉臊子,再配上黄花、木耳、豆腐、红萝卜烧佐汤,一会儿工夫,就端出一碗碗热腾腾的臊子面来。关中的女子心灵手巧,面条擀得又白净又筋道,一层油汪汪的肉臊子浮在碗里,再调上红鲜鲜的辣椒,酸溜溜的老陈醋,那味道,真叫你一辈子也忘不了!逢年过节,你到农村去看,家家剁肉,户户擀面,风箱通通直响,火苗呼呼直窜,前锅下面,后锅调汤,不论大人孩子,一双筷子捞起白筋筋的面条,嘴巴一张,“唏溜唏溜”,香得出了声,吃得人满头大汗,脸上油光闪闪,嘴唇染成红圈。接着打个饱嗝,伸伸懒腰,舒服得就像腾云驾雾一般。
然而,真正使我和臊子面结下不解之缘的还是30多年前,那时我刚从学校毕业,被下放到关中西部的一个贫困山区“接受再教育”,住在一户姓陈的老乡家里。白天,我要爬十几里山路去修“大寨田”,晚上回来浑身骨头就像散了架,倒在炕上动也不想动,每天吃的无非是玉米饼子,荞面糊汤,再加上几根咸菜萝卜,几个月下来,一个大小伙子,瘦得只剩下80多斤。一天早晨,冷风呼啸,我的头昏昏沉沉,浑身无力,躺在炕上怎么也爬不起来,只听门吱扭一声开了,房东陈大娘走进屋来,她五十开外,头发花白,脸上皱纹纵横,双手被岁月折磨得又黑又粗,像干枯的树枝。她抚摸我的额头:“娃,你病了,发烧哩!”我摇摇头说:“不要紧,睡一会儿就好了”。“唉!”大娘叹了口气,轻手轻脚地走了。
迷迷糊糊中,我听见外面拉风箱的呼呼声,丁丁当当的切菜声。又过了一会儿,门开了,大娘端着一碗热乎乎的臊子面,颤巍巍走到我身边:黄澄澄的鸡蛋,绿油油的葱花。啊,好久没吃这样的面条了,一见,口水直往外冒。大娘的小孙子跑了进来,眼巴巴瞪着我手中的碗。我这才想起,房东家早就没有白面了,于是忙问:“大娘,哪儿来的面?”大娘说:“我拿鸡蛋去供销社换的。别问了,快吃吧!”天啊,大娘一家人的柴米油盐全靠两只老母鸡下的蛋去换呢!我心里一热,泪花花在眼眶里打转悠,筷子慢慢挑起面条,仿佛有千钧重量……
后来,我进了大城市,却永远也忘不了那碗臊子面,忘不了黄土地上父老乡亲对我的骨肉深情。我想,如果深圳的街上也能有臊子面,能有那臊子面中的一片真情,那该多美好!

作者简介:祁念曾 (1946.12.~)炎黄文学社社长。曾任《红旗》杂志社记者,陕西某高校中文系副教授,《惠州晚报》总编辑,现任深圳商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学生时代,曾以《大学生进行曲》、《校园的路》等诗歌作品传诵一时。近年来,出版诗集《人生之恋》、《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红烛之歌》、《艺术家的脚步》,长篇报告文学《千秋业》,论文集《新时期文学》、《新闻探索与实践》等。作品曾多次获奖,并入选《中国新诗选》、《朗诵诗选》、《新时期诗歌选萃》《名家欣赏》和全国统编的语文课本。其中,《 延安,我把你追寻》入选2009年长春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及鄂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4课。
1963年至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1969年至1980年陕西省宝鸡铲车厂新闻干事,1981年至1991年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副教授,1992年至1993年广东惠州晚报总编辑,1993年至1996年深圳市深圳晚报总编室主任,1996年至2002年深圳市深圳商报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教授。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报业集团高级编辑,《秦风》杂志社社长。
主播简介:秋天,喜爱诵读、音乐、健身和旅行。在读书与朗诵的过程里,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郑重申明:本文由作者本人提供,并对此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宝鸡驾校练车、科目三上路教练电话:13709278201
投稿地址:490445115@qq.com
主编微信:yandiguli
弘扬炎黄文化,服务炎黄子孙,
打造全球华人文学家园!
传递正能量,
做有道德的中国人!
如果还想看到这样的好文章,请扫描二维码,关注”炎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