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朵朵随笔】赤坎的故事

提示:点击上方”朵朵随笔”↑可关注我
摄 影 梁锦明
《赤坎的故事》写的是两个小故事《小镇风情》和《祠堂里的老人》,虽然这两个故事只是发生在赤坎小镇的平常事,但也是这个古镇的一个缩影。
我到开平采风主要是为了创作反映侨乡的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是我创作的《广东女人系列》长篇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第一部《麻石街的女人》,第二部《骑楼里的女人》已经出版发行,第三部现已完成初稿的创作,正在修改中。这部长篇小说是到开平采风四年之后创作出来的,是我的第12部作品。
小镇风情
几年前,我到开平的赤坎镇采访,想收集一些资料,准备写有关碉楼的长篇小说。开平市文化馆的魏馆长非常支持,考虑到我不会讲当地话,专门派了阿聪陪着我去。阿聪是本地人,他陪着我走了赤坎镇大大小小的街道,还有赤坎镇文化站的余站长和阿强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我跟阿聪说让他带着我去吃当地的各种小吃。阿聪跟我说赤坎镇有很多好吃的小吃,特别是那里的煲仔饭很有名。赤坎镇的煲仔饭是把米放在陶做的煲里,用炭火蒸出来的。蒸好的煲仔饭香气扑鼻,在煲的底部还有一层淡黄色的“锅巴”,用勺子刮下来,特别好吃。
摄 影 梁锦明
阿聪带我去一家小店吃煲仔饭,店面不大,阿聪说那家店做的煲仔饭是赤坎镇最正宗的。阿聪还跟我说起他的一位同学吃煲仔饭的有趣经历:阿聪的一位同学为了吃赤坎镇的煲仔饭,从开平坐车来赤坎镇,等吃完煲仔饭后,那位同学已经没有钱坐车回开平,只好跑步回去。等跑步回到开平,吃下去的煲仔饭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肚子饿得咕咕叫,只能又去吃饭填饱肚子。听完阿聪给我讲他的同学吃煲仔饭的经历,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阿聪也哈哈地笑了。
吃完了煲仔饭,阿聪又陪着我走那些弯弯曲曲的街道。这时,阿聪突然说:“娜姐,我想起来了,这个小镇上有一个疯女人,整天穿着花裙子,唱着粤曲,在街上走来走去,很多人都知道她,听说她年轻的时候是‘赤坎一枝花’,你可能对她感兴趣,她应该有很多故事呢。”
摄 影 梁锦明
听了阿聪的话,我对那个疯女人来了兴趣,忙说:“你看看能不能找到她?”阿聪翻了翻手机说:“现在可能找不到她本人了,我手机里原来有存别人写她的资料,也找不到了,等我找到了再跟你说。”后来,阿聪从QQ上给我发来了一些别人写的有关那个疯女人的资料,我看过后觉得很有意思。当我再一次去赤坎镇的时候,无意中“撞上”了那个疯女人,又听到了疯女人的很多故事,那个疯女人被我写进了作品里。
在赤坎镇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卖糖水的“英记糖水”店,我听到“英记糖水”店的名字很偶然。那天,阿聪陪着我在赤坎镇转了一天,看到天色也差不多,我们就想坐车回开平。阿聪说:“娜姐,赤坎还有一家有名的‘英记糖水’店,我们要不要去尝尝?”我说:“好呀,喝完糖水我们再回开平。”阿聪就带着我去了那家英记糖水店。
摄 影 梁锦明
英记糖水店在一个河涌边,店面很小也很旧,在店面的墙壁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英记糖水”。涌的一边摆放着几张小桌子和几个条凳,我和阿聪各要了一杯糖水,坐在河涌边的条凳上边喝边聊,阿聪说让老板娘来跟我们聊一聊,也许能听到一些故事。
随后,老板娘英姐就过来跟我们聊了起来:“赤坎很多事情我都知道,我在这里已经很多年了,刚开始,我在医药公司上班,后来下岗了,我就开了一家糖水店,已经二十几年了,现在生意还不错,但就是人手不够呀。”英姐侃侃而谈。英姐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倒是让我很吃惊,因为我在赤坎镇碰到的人大部分都是不会讲普通话,有的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听,像英姐这样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人是不多见。
摄 影 梁锦明
“英姐,你的糖水生意这么好,为什么不请人来帮忙呢?”我问道。
英姐叹了一口气说:“我一直都想请人帮忙的,可没有合适的人呀,原来请过几个帮忙的人,可没有一个是用心的。煮糖水是要用心的,我煮的糖水中途是不加水的,要用心观察火候,这样煮出来的糖水才有味道。可是,我请的那些人不用心,一不小心,水煮干了就往锅里加水再煮,这样怎么行呢?所以,每一次煮糖水都是我亲力亲为,连我老公也帮不上忙,没有办法呀。你们喝的糖水都是一次煮出来的,好不好喝呀?”
摄 影 梁锦明
我点点头说:“好喝,很爽滑,有一股清香味。”英姐笑了笑说:“这些味道都是用心才能煮出来的,不用心,不会煮出这样好喝的糖水。”听着英姐的述说,我有一种感觉,她的身上一定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这时,坐在一旁的阿聪跟英姐说让她给我们讲讲赤坎镇的故事。英姐听说我们想听故事,就高兴地说:“我们赤坎有很多故事呀,那条街发生过什么故事我都知道。”接着英姐就讲了起来。
摄 影 梁锦明
英姐一口气给我们讲了几个故事,随后她说:“我今天有点忙,你们想听故事,下一次再来找我吧,你们来我家,我会把我知道的故事都告诉你们,你们也可以记住我的电话,给我打电话,在电话里讲也可以的。”我高兴地说:“好呀,我一定会再来找你的。”告别了英姐,我跟阿聪回到了开平,我想不久我还会去赤坎,去寻找那些流逝的故事。
摄 影 梁锦明
祠堂里的老人
到赤坎镇采风,我认识了一位祠堂里的老人。那天,当地文化站的阿强陪着我去见了关族图书馆的馆长,本来我是想跟那位馆长了解一些赤坎镇的情况,但那位馆长说他原来是在外地工作,退休后才回到赤坎镇,对镇里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接着他给我们介绍了另一位关姓的老人,说让我们去找找他,馆长还给那位老人打了电话。
告别了馆长,阿强和我一起去找那位关姓的老人。我们走了一段路,在一条河边找到了关族祠堂。走进祠堂,看到一位老人坐在椅子上抽烟。阿强用当地话跟老人聊了几句,这位老人正是馆长介绍我们来找的人。
摄 影 梁锦明
老人名叫关伯鲁,今年已经80岁了。他听说我们想了解一些赤坎镇的故事,就断断续续地讲了起来。因为老人不会听普通话,我又不会说当地话,只能让阿强在旁边翻译,我做记录。
老人说赤坎镇的关族是从福建的建宁迁徙过来,先来江门的新会,到开平的驼驮,再迁徙到赤坎镇的太梧村,现已经有800多年了。关姓的祖上听说是得罪了皇帝才被迫迁徙,和关公是一个家族,在关族的祠堂里,到处可以看到关公的画像。
摄 影 梁锦明
关族迁徙到赤坎镇时,已经是第六代。当时的赤坎镇还没有建镇,到处是一片片的芦苇和沼泽地,关族的人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后来,一些族人到海外谋生,听说到了25个国家和地区,数东南亚最多。现在海外的关族人大约为12万人,而本地关族人只有4万多人,分布在180多条村,海外的关族人远远比在国内的多,赤坎镇的关族人家家都有亲戚在国外。每年都有很多海外的关族人回到赤坎的这间祠堂来寻根。
摄 影 梁锦明
赤坎镇的关姓祠堂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这间祠堂是关族在赤坎镇的第一个祠堂。关伯鲁老人说当时建祠堂的时候,关族的人请南海的“探花”罗文俊题写匾额,正好罗文俊外出,罗文俊的侄子说他的字也不错,可以代替叔叔给关族祠堂题字,罗文俊的侄子就题了“光裕大祠堂”几个大字,镌刻在关族祠堂的大门口。
后来,罗文俊回来,侄子把代他题写关族祠堂匾额的事情告诉了罗文俊,罗文俊听了这件事后觉得不妥,就再题写了“光裕堂”三个大字,亲自送给关族,关族的人很感谢罗文俊,在门口立了一块石碑纪念他。老人说着还带我们看了罗文俊和他侄子的题字,因为先前已经有了罗文俊侄子的题字,他本人的题字没有办法镌刻在关族祠堂的大门口,只能放在进门的大堂里。
摄 影 梁锦明
关伯鲁老人说他一直生活在赤坎这个小镇里,以前,赤坎镇是一个贸易中心,从广州等地运来的货物,一般都到这里装船运往广东各地。河上各种船只来来往往,关族的祠堂前就是一个码头,每天,运货装货的船只络绎不绝,一片繁荣景象。河上帆影穿梭,运载货物,电船搭载旅客。岸上的商家鳞次栉比,买金银首饰的商家就有30多家,商品的种类繁多,除了国产的商品之外,各个国家的商品都能在赤坎镇找到,赤坎的商业繁荣,让它有了一个“小广州”的称号。
摄 影 梁锦明
1939年,日本飞机轰炸赤坎镇,多家商铺倒闭,很多商铺不敢开门营业,有100多人在那次轰炸中遇难。当时的关伯鲁老人只有4岁,他说他记得当时听到飞机的轰隆声,他很好奇,还想出去看,母亲把他拦住了。讲到这件事的时候,老人的表情很平静,好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
如今,赤坎镇已经看不到往日那种繁荣的景象了,但关伯鲁老人还在关族的祠堂里守望着,因为祠堂里凝聚着关族的血脉,沉淀着家族的兴衰和历史,这里就是关族的根。
摄 影 梁锦明
摄 影 梁锦明
摄 影 梁锦明
摄 影 梁锦明
摄 影 梁锦明
后记:本文摘自娜朵著《秋过乌蒙山——娜朵手记》一书,内容有部分修改。
我到开平采风主要是为了创作反映侨乡的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是我创作的《广东女人系列》长篇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第一部《麻石街的女人》,第二部《骑楼里的女人》已经出版发行,第三部现已完成初稿的创作,正在修改中。这部长篇小说是到开平采风四年之后创作出来的,是我的第12部作品。
此篇微信是散文和摄影图片的“混搭”,把散文和民族音乐作品、风光图片等等“混搭”是“朵朵随笔”的一种尝试,得到了朋友们的点赞。“朵朵随笔”将继续努力,把更多好看的小文奉
献给大家。
感谢梁锦明先生为此篇微信提供图片。
重要信息: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阅读“朵朵随笔”的文章,此篇微信使用了“超链接”功能。以后,在每一篇新发布的微信后面都会同时滚动推荐几篇“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与朋友们分享,请多关注。
特别说明:为了更好地宣传民族的文化,如有其他公众号要转载“朵朵随笔”的文章,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朵朵随笔”公众号和出处。
温馨提示: 请多关注“朵朵随笔”
请多关注“ 拉祜族文化网”
(网址:www.lahuzu56.com)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作者简介:娜朵,拉祜族第一位作家,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16岁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11部书和3张个人原创民族音乐专辑(由娜朵作词、作曲、用六种语言演唱),创作水墨作品近200幅(出版96幅),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多部中短篇小说被收录于中国作家协会选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第三批卷本(国家卷),作品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15年获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颁发的“优秀音乐家奖。
娜朵主要著作:(1)报告文学集《民族·热土》(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2)中短篇小说集《绿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此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收录的短篇小说《蕨蕨草》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新人新作奖);(3)民间文学集《拉祜族民间文学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中篇小说集《疯兰》(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5)纪实文学集《边地民族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6)纪实文学集《绿满拉祜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7)中国第一部拉祜族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母枪》(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此书作为中国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经典作品推出;(8)长篇小说《麻石街的女人》(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9)个人演唱专辑《拉祜情声——心灵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10)长篇小说《骑楼里的女人》(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11)原创民族音乐专辑《妈妈背上的歌——拉祜山歌谣》民族语版,由娜朵作词、作曲、用五种语言(拉祜语、傣语、佤语、哈尼语、云南方言)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2)原创民族音乐专辑《麻栗花——遥远的歌谣》普通话版,由娜朵作词、作曲、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3)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拉祜山的传说——古老的歌谣》器乐演奏版,由娜朵作曲、配诗,著名国乐演奏家谭炎健教授倾情演绎。(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4)散文集《秋过乌蒙山——娜朵手记》(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5)长篇童话《边地丛林密码》(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推荐【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

【朵朵随笔】我的创作心得
(娜朵民族音乐作品欣赏)
【朵朵随笔】寻觅记忆的碎片
(娜朵民族音乐作品欣赏)
【朵朵随笔】一棵小草的成长历程
(娜朵民族音乐作品欣赏)
【朵朵随笔】敬畏心让人生更美好
(娜朵民族音乐作品欣赏)
【朵朵随笔】音乐是来自心灵的语言
(娜朵民族音乐作品欣赏)
【朵朵随笔】碉楼与小镇(充满异国情调的
乡村和童话般的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