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宿州文艺:散文界

白面馍,那段青葱记忆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李梅
00当我攥着铁硬的白面馒头,揭掉皮肤一样光滑的外皮,用细瘦的食指摩擦,就会从擦处唰唰掉下来粉末一样细小的面粒,小嘴呵护着把它们隆在手心,然后一抬手,一张嘴,数不清的面粒就一起跑进嘴里,慢慢化成一个小姑娘香甜的梦……
吃上白面馒头那年,我七岁,上小学一年级。
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那年暑假开学,我肩挎着用碎布拼成的花书包,穿着母亲连夜裁剪为我赶制的的(di)确良短袖衬衫,怀揣新奇和梦想高高兴兴往学校走。没曾想到了学校,因为天热加走路,满头大汗的,头皮就针扎一样火烧火燎地疼,当时又不好意思给老师说明真相,最后实在受不了,就告诉老师难受,郭老师摸摸我的额头,很烫,就让我回家了。到家我就忍不住朝正在喂猪的母亲发火:“妈,药虱子,药虱子,干脆把我药死得了!”母亲看我小脸透红,赶紧放下猪盆,去压井边打了一盆清水,给我洗头。她边洗边说:“丫头,咋还赖上我了?头上生虱子,表皮的事儿,咱们农村人都是搓点洗衣粉,速得很。今天天热,我说别用了,你偏要用……”我丝毫听不进母亲的唠叨,只记得当时心里特别委屈,嚎啕大哭,母亲不得已变戏法一样拿出一个拳头大的白面馒头才哄好我。就是这个如乳房一样香甜的馒头,我把它搓成粒吃完,竟温暖了开学后的每一天。
现在,每当我给孩子们讲起这件事,他们都睁大眼睛,认为不可思议。是啊,以现在的生活条件,他们也许做梦也想不到当时的穷。记得小时候,住的是土墙茅草屋,家里姊妹多,住的拥挤,吃的也差。我小时挑食,好长时间碗里不见肉星,就天天不沾菜,瘦的皮包骨头。每天做梦都是吃,有时梦到一馍筐白面馒头瞅着我笑,然后任挑任选,当时那个开心劲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梦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每到开饭时,饭桌上依然是零星咸菜和稀饭,金黄的玉米饼虽然好看,但口感生硬,哭丧着脸强咽下去还剌得喉咙疼;黑黑的红薯面窝头倒是经常端坐饭桌,而且一年四季不断。那时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吃够(吃烦)红薯面,就变着法儿,如手擀杂面条,做饼,蒸窝头等方法哄着我们填饱肚子。记得母亲做窝头时,先揪鸡蛋大小的一块红薯面,在手心反复几次揉压转动,面团变得光洁多了,然后把拇指插入面团中,再几次熟练地转动,一个带有乳头形状的窝头就做好了,然后放入锅中的篦子上蒸。大约一袋烟功夫,屋子里就弥漫着特有的香气,我和哥姐迫不及待的双手捧出窝头,烫手,就两手倒换着,嘴对着窝头吹凉气,吹着吃着,嘴里那种粘粘的,甜滋滋的味道腻在舌尖、齿间,勾引着胃蕾不可自拔——虽然母亲蒸的窝头比现在城里卖的厚很多大很多,又有香香的辣椒油相伴,但当时那种浓浓的红薯味,小时候的味道,无论岁月如何沉淀,都抹不掉那种感觉。因为刚出锅,好吃,有时控制不住吃多了,胃里就难受,吐酸水,所以下次就记起了教训。
算来算去,还是白面馍馍好!
为了能吃上白面馍,记得每到农忙,麦子收割时节,哥哥姐 姐就拉着我到已收割的麦茬地里捡麦穗。那时庄稼地还归队里管,大人干队里的活,我们小孩就等在地边,等队里把该收获的庄稼收的差不多了,就开禁,大人孩子就疯一样钻进庄稼地,捡拾残余粮食归私有。有次,我穿着姐姐穿小的旧布鞋去拾麦,鞋底被干燥锋利的麦茬穿透,戳伤了脚,鲜血直流,我疼得大哭。姐姐在一旁也大哭,她扭动身子边擦眼泪边埋怨:“咋淌血了呢?那些麦穗,再不去拾,就被别人拾净了,明天咱就老不着吃白面馍馍了……”
白面馍馍,在那个勉强裹腹的年代里,它犹如天上漂浮的白云,总让人忍不住想撕下一块填进嘴里的饥渴。
哥哥捏紧伤口给我鼓劲:“梅梅,别怕,‘鼓足干劲,立灯上油。’”
我不由笑了:“哥,你咋又学爷爷的话了?”哥哥严肃地说:“哪是爷爷的话,是五八年大跃进的口号!”
“哥,我饿!”我忍不住其实想说的是,我非常想吃白面馍馍!
哥慢慢松开捏紧伤口的手,看不流血了,就说,“好梅子,最勇敢,你在这等着,我和你姐去拾麦,明天肯定吃——”哥哥故意夸张地停顿一下。
“白面馍馍。”我顺口接过话。这时,渴望吃上白面馍的梦想让我感觉伤口不那么疼了。
后来几年,能吃上白面馍了,而且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那时年轻,干完地里的活到家就拿一个大馒头,从中间掰开,用筷子戳一块母亲晒得油光透红的辣面酱,夹在里面,那滋味甭提多爽口了!以致三十年过去了,咂咂嘴,味道还如昨日氤氲在喉间,回味无穷。
日子慢慢好过了。我和哥哥也争气,相继考上了学,毕业后顺利参加工作,结婚生子,逢年过节,我们都买好多东西开车回老家。看着村口迎接我们的母亲脚步一次比一次慢了,沉了,我的心总是莫名的痛,但脸上挂着幸福的笑,一手搂着母亲,一手指向前面的两层楼房:“回家,吃妈妈蒸的芝麻馅白面馒头去喽……”
在刚过去不久的中秋节,我们兄妹几个把在农村生活的父母接到城里,在酒店里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团圆宴。我们点了一大桌美味菜肴,一大家子亲人围着父母推杯换盏,不善言辞的老父亲感慨万千,直夸党的政策好,让老百姓的日子苦尽甘来。一旁坐着的母亲眼圈红红的,老说要这么多菜干啥,吃不了浪费。
饭后,看着桌上还剩很多的菜,母亲选择打包回去,她边收拾,边感叹:“现在生活真是好,要搁以前,上哪去弄这么多好吃的。”
是啊,社会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到处都是超市,连锁店啥的,里面各式各样的食物应有尽有,再也不愁吃得饱和吃得好了;而且,餐桌上,人们开始讲究绿色健康无污染,自然有机无公害的养生吃法。
很多时候,衡量生活是否幸福的关键一点恐怕就是舌尖上的满足了。如今,白面馍虽说是餐桌上的主食,但在荤荤素素的盘子和大碗面前,早已失去魅力,变得可有可无,倒是杂粮经过一系列变身,到餐桌上备受青睐。改变,就会有出路。这正如改革开放的大中国,四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腾飞,物质丰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简介
李梅:笔名:米粒。喜欢在平静的生活里做自由的自己。闲暇读美文,阅人生;偶有小得,我手写我心。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作协会员,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散文界

沱河赞
王天啸
沱河,古称洨河,俗叫沱河。它是一条古老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盘绕在黄淮这块神奇的土地。据说它是隋炀帝大业元年开凿的。古籍有“岁曹江、淮、湖、浙运米百万及东南之乡,百物众宝不可胜计”的记载。可见它漕运、地理位置多么优越及繁忙。
我隐隐约约地看见各式各样的船只穿梭其间,唐肥宋瘦的美女靓男,划着小船,打着花伞,摇着流萤小扇,哼着曲,赏着景,悠哉游哉,怡然自乐。一船船的稻谷、红薯、高粱、大豆运往他乡,换回盘子、碗、盅、盏及绫罗绸缎等……
啊,沱河,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承载着千百年来的经济的兴衰,承载着太多的欢乐与忧愁,承载着创业的艰辛和生活的无奈。啊!沱河,你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将自己的沧桑巨变、酸甜苦辣向人们诉说。
这是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母亲河!
朝霞映红了水面,波光粼粼,闪金跃银,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鸬鹚傲然地立于水草之上,警觉地观察着水面。牧笛声声,晚归的少年,脱去红肚兜兜和裤衩,扑通扑通跃进水里,一会儿狗刨,一会儿潜水,一会儿像一条大鱼浮在水面。晚霞灿烂,天空蔚蓝,神奇莫测。河水倒映着神秘的天空,真乃一幅旷世油画巨制,岂不令梵高和莫奈汗颜?
哦,沱河!你是一条无私奉献的河。灌溉农田,滋润着万物,养育着千千万万淮河儿女!
沱河两岸绿树成荫,瓜果飘香。高粱高举着火把羞红了脸蛋,沉甸甸稻谷像父老乡亲的腰弯,白生生的棉絮犹如天空漂浮的朵朵云彩……勤劳的黄淮人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耘着这片热土,享受着沧海桑田土变金的的愉悦!跳着欢乐舞,唱着幸福歌,踩着高跷,舞着苍龙,舞着雄狮,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感,讴歌伟大的时代和社会主义新生活。哦,沱河,您是一条丰收的河!欢乐的河!
沱河多么像一把西王母遗落的银梳,充满着魔幻与神奇。河水时清时浊,时急时缓,时深时浅,河道时宽时窄,令龙舟搁浅。它不高兴时,冲毁堤岸,淹没庄稼;高兴时像位调皮的少年,时常唱着欢快的歌,幸福的歌。
曾几何时,它也变成臭水河,浮尸随处可见,各色手提袋漂浮水面,杂物旧衣沉在水边,河水腥臭浑浊,令人作呕……哦,沱河,您又是一条令人落泪伤心的河,
沱河,你知道吗?你是一条多么幸运的河,街道、道路、社区、公园、学校、酒厂……都喜欢用您的名字命名。于是就诞生了沱河文化圈,您也就名副其实的成了文化河!
沱河,多么像一条玉带,又仿佛一颗镶嵌在黄淮大地上的明珠,晶莹剔透,,碧绿如碧玉,清澈见底。河两旁通过种植绿化带,打造旱溪花境等措施,催生了奇石、雕塑、亭、廊、花架等沱河景观带的建成,更给沱河两岸的人们带来了休闲、娱乐、遛弯、赏景、跳舞健身的绝佳场所。
华灯初上,霓虹闪烁,乐声四起,散步的、打拳的、跳舞的,唱京剧的、游玩的……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到处是跃动的身影,到处是欢乐的海洋!
啊!沱河,您是一条欢乐的河!幸福的河!文明和谐的河!
?

作者简介
王天啸:男,安徽萧县人,笔名渔叟、槐花等。自幼酷爱文学,喜欢下棋和旅游等,也喜欢独处,一个人捧一本书 读,边读边思。80年代有文字见报,自今笔耕不辍,文字散见于一些报刊。他现为安徽省作协会员。

活着真好
张治
进入七月,房子拆迁搬家,孩子考学择校,三天两头的检查,紧张忙碌的工作弄得我焦头烂额分身无术。在瓜果飘香遍地金黄的季节收获了病痛,浑身无力平卧难眠。想通过锻炼改善,发现为时已晚,爬爬山头晕目眩,骑骑车胸闷气短,跑跑步吁吁气喘。吃药输液不见好转,无奈住进了三甲医院,化验、心电、彩超、ct查遍,专家建议做个造影找找根源。
按医生的话说造影极为简单,做下皮试,打个麻醉,将一根细细的管子从外部血管插入到心脏血管,推上造影剂,用仪器观察血管通畅情况就结束了。麻醉意外操作失败对医生来说是微乎其微的小概率事件,然而具体到病人而言还是存在一定风险,两种结果,要么有事要么平安。我是家里主心骨平日里外全操办,自己有事家人就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慌乱,焦急地把医生护士问遍问厌,划拉着手机反复查看,为百度片刻不停地作着贡献。
造影结果还好,在药物可控层面。专家嘱咐:放松心情,减轻负担,休整几天,戒掉贪肥喜肉的饮食爱好,改变有始无终的锻炼习惯。
在家休息调养的日子里,回想着步步惊心的检查过程,走在手术室过道里双腿打颤怯怯不前,躺在台上提心在口额头沁汗,等结论时魂不守舍坐立不安。反复回想感慨万千,能健康地活着真好!对平淡如流水的幸福以前居然没有完全发现。
这次病痛是对疏于照顾自己的惩罚,是生命途中的黄色警报,也是上帝送给我的一份珍贵礼物。让年届不惑的我更加成熟,急躁性情稳重了许多火爆脾气平和了几分,不再苛求完美给自己较劲,不再逞强好胜和别人攀比。对健康的重要活着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地领悟。
生命如此顽强,顽强到中枪不死虎口余生万劫不灭;有时又十分脆弱,脆弱到风吹立散雨打即消不堪一击。很多时候毫无征兆的突发疾病让我们来不及向最亲近的人说声再见,就匆匆而去,给亲人留下欲绝的悲痛和没能道别的深深遗憾。猝然而临的疾病把很多熟悉的同龄人一击致残甚至命消壮年,尽责尽孝从何而言。
“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也还会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出自著名已故诗人汪国真的经典诗篇,言浅意深广为流传。曾经青春年少的我们对他的旷达不羁和横溢才华无以复加地崇拜。幕天席地明月入怀的汪先生豁达豪放不悲哀的前提是“生命还在”,“希望的绿洲’也要有生命的承载,英年早逝的大诗人九泉之下无论如何也昂扬超脱不起来。
没有健康的体魄我们的雄心壮志家国情怀会大打折扣,没有了生命,家庭、事业、责任、义务、亲情皆为一纸空谈。家庭的喜怒哀乐,生活的酸甜苦辣,事业的艰难曲折,人生的诸多无奈与健康相比微不足道,与生命相比轻如鸿毛,都不算什么。能活着就有希望,能活着就有未来,能健康地活着,真的不容易。生命无常健康无价,珍惜所有珍惜当下,且行且珍惜。
?

作者简介
张治,萧县人,乡镇医生,有近百篇作品在各级报刊和网或媒体发表。
翰墨苑

作者简介
吴长安:号云黄河人,安徽砀山县人。齐白石后传弟子,现任中国翰墨缘书院院长,中国国画家协会员全国名人书画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
欢迎在下方 留言评论!
喜欢宿州文艺,别忘了随手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