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金侬电影随笔(字上观影)系列:因果/风格

 
金侬电影随笔(字上观影)系列:因果
  ——《原罪犯》(《OLDBOY》)
  文/金侬
导演:朴赞郁
主演:崔岷植
荣获:2004年康城影展评审团大奖,亚太影展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韩国五项大锺奖,三项青龙奖等
“因果报应”不单单是佛教文化宣扬的一种教义,它还是人生的经验和总结。确切地说,佛教文化的“因果报应”说之所以广泛流传,正是因为它在方方面面得到了人生的证实,它本身就是人生的经验。
这种教训同时还以俗语、成语的方式表现出来,诸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行不义必自毙”,“投桃报李”等等。
有一句话叫做“流言止于智者”。岂止流言,在因果报应这一点上,所谓智者,也深谙从因上“止”住果,从而消除因果对人生的负面作用。如果没有“止”,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因导致果,果又导致因,因果链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最后真真落得一个万劫不复。
这方面我以为最著名的例子,便是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的战国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京剧里这出戏叫作《将相和》。赵国人蔺相如替赵国立了一大功——“完璧归赵”,于是,他马上被拜为相国,官居赵国名将廉颇之上。这是使廉颇不高兴的因。廉颇采取的果,便是“我见相如,必辱之”,就是见了你蔺相如,非得给你找找别扭不可。按照常理,“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蔺相如对付廉颇,当然可以也“辱之”,这是符合因果报答的。谁叫你廉颇来惹我?有没有搞错,这相国是我凭本事得来的,凭什么你来侮辱我?你虽然是大将,我也是堂堂相国,我凭什么要怕你?蔺相如要是这么一做,廉颇就会更进一步,到那时,恐怕这将相之间,非得有个你死我活不可。这对双方又有什么好处呢?好在蔺相如是智者,他用避让的方法使廉颇幡然悔过,一场可能产生的干戈不但化为玉帛,还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
说了那么多因果,皆因《原罪犯》讲的就是因果,而且其主人公吴大秀最后还表现了一点终止负面因果链的智慧,比名相蔺相如还了不得。
影片一开始,一个叫吴大秀的男子就被莫名其妙地被关了起来。不是关几天,关几个月,关几年,而是一关就是整整十五年。这十五年当中,吴大秀除了吃饭、睡觉、看电视,终日呆在一间屋子里,没有人说话,见不到阳光。
吴大秀想不通了,这是谁在关他,他犯了什么罪?
他是有意志力的。他在狱中写日记,回忆自己在什么地方得罪过什么人,他把这些人的名单都列出来;他锻炼身体,在墙上画一个人像对着它练拳击;他用屋里一切可以利用的铁器挖墙,最终破墙而出,重见天日。
表现吴大秀十五年的孤独,导演朴赞郁手法新颖,画面语言是这样的:吴大秀从禁闭室里出来,看到一个脏兮兮的叫化子,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上前抱住叫化子,又摸又亲又闻,还抓住叫化子的手,让他摸自己的脸。
我相信一个十五年离群索居的人,再见自己的同类时,做出的就是吴大秀这样的举动。
接下去的情节观众肯定会联想到《基度山伯爵》。基度山被人关了那么多年,一出来就把那几个陷害他的人一一收拾了,正应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的又一因果报应训条,让读者大快人心。事实上吴大秀不可能比身为伯爵的基度山更有宽厚仁慈之心,让他不报仇,可能吗?然而,他找谁报仇去?
于是,吴大秀出来以后所做的一切事都在寻找关他的那个人。
寻找的过程就不说了,即使说也说不清楚,因为朴赞郁与所有情节片导演一样都犯了随意编造情节、把人物当牵线木偶的毛病。如果你要跟这些情节的漏洞较劲,只能证明你对牛弹琴,比牛还笨。
结果找到了那个关他十五年的人,他是吴大秀的中学同学李宇珍。原来,李宇珍与他的姐姐李秀芽有姐弟的畸恋,吴大秀是知情人。李宇珍交代吴大秀保守秘密,不要说出去。然而,吴大秀天生一张臭嘴,不但不替李宇珍保密,反而四处散布李秀芽淫乱。结果,李秀芽无地自容,投河自杀。
这就等于是吴大秀间接把李宇珍的妹妹兼恋人害死了。李宇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到吴大秀早已把这件事忘记了,再来收拾他,吴大秀当然做梦也想不到。
找到了仇人,吴大秀不可能不报仇。然而,就在吴大秀要杀死李宇珍的时候,他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事。他跪在李宇珍的面前,向李宇珍认错,还拿一把剪子,当着李宇珍的面把自己的舌头剪了,以表示对自己长舌的悔过。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李宇珍在关押吴大秀的十五年间,秘密把吴大秀的女儿美道养大,吴大秀一出来,就让父女相见。结果,美道爱上了吴大秀。美道与吴大秀的乱伦之爱,正是李宇珍对吴大秀的报复。吴大秀一直不知道美道是自己的女儿,现在,李宇珍向他揭穿了谜底。李宇珍还告诉吴大秀,另一份揭穿谜底的纸箱子只要他一个电话就可以马上向美道打开。
吴大秀知道打开纸箱的后果,那便是女儿在屈辱中自杀。吴大秀已经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十五年的美好人生,他要是再失去女儿,他还活什么劲呀?为了他的女儿,他便毅然决然地采取了上述的行动。
一场吴、李之间冤冤相报的愚蠢行为就此终止,一无所有的吴大秀终究没有失去女儿,这是他果断切断罪恶因果链所获得的好的果报。看到吴大秀热泪盈眶地抱着美道,你的心里作何感想呢?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风格
  ——《旺角卡门》(《as tears goby》)
    文/金侬
  编剧、导演:王家卫
  主演:刘德华、张曼玉、张学友、万梓良
看这部电影最让我体会深刻的便是时光流逝、岁月沧桑。
不说“四大天王”之二的张学友和刘德华在本片中是何等的年轻和帅气,就像邻家的某个小男生,就是那个后来在《花样年华》里旗袍一身一身换狐狸脸狐狸身段充满“狐媚”气的张曼玉左看右看前看后看都像一个刚进城的乡下姑娘。比起现在,那时张曼玉的脸明显太胖了,胖得腮帮子有些鼓,像一左一右同时在嘴里含着两枚橄榄;眉毛显然过粗了,粗得像大户人家新雇的刚从乡下招来还没有开过脸的漂亮丫头。如果说张曼玉在《花样年华》里一举手一投足都弥漫着一股成熟女人的魅力,那么《旺角卡门》里的张曼玉就是青橄榄,周身散发出酸涩的味道,馥郁着泥土的芳香。
几十年过去了,明星也是人,明星也会老呀。我们只能感叹光阴的无情!
看王家卫的片子,比如《重庆森林》《花样年华》《2046》,一看就能认出它们是谁拍的,唯独看这部片子如果不看字幕是判断不出导演是谁的。你完全可以把它归为一般的香港黑道电影,这类电影为数众多,是香港娱乐电影的主潮。我说这话的意思,列位看官也听得出来,那便是王家卫在此片中基本上没有表现出他独特的风格。
风格的形成是不容易的。风格一旦形成,便是此艺术家与彼艺术家区别的标记。你可以在字幕上抹去艺术家的名字,但你却抹不去影片里艺术家独特的风格,风格是艺术家长在骨子里的东西。
然而,风格也不是一朝一夕马上就形成的,它有一个成形的过程。当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趋于成熟以后,他的风格才逐渐得以确立。《旺角卡门》是王家卫早期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初出茅庐之作,从中看不出风格,也是正常的。
尽管《旺角卡门》没有表现出王家卫的风格,但此片还是显露了许多风格的萌芽,一些后来成为王家卫标识性的东西,多多少少在这部片子里都像小荷般露出了尖尖之角。
比如,对同性之间超乎友谊关系的表现。华仔为什么要那么帮乌蝇?从表面看起来有两个堂皇的原因:一是华仔是乌蝇的大佬,大佬不帮手下的细仔,在情面上是讲不过去的;二是哥们儿义气。乌蝇是华仔的哥们儿,华仔当然应该帮乌蝇。但结合王家卫以后的影片看,比如《春光乍泄》,两个男人近乎得不正常,那本片里的华仔和乌蝇,就可以用超乎上述两点理由的想象去理解和猜测他们的关系。
华仔的表妹来了,他的女朋友走了,在华仔还没有恋上表妹以前,他就分明失恋了,但他却不允许表妹提“失恋”二字,难道他还有别的心上人?我知道我这样理解,多少有点牵强。我的毛病就是喜欢以己度人,时不时地像孙悟空吹一根毫毛变成一只虫子钻到创作者的肚子里去,这样自然容易犯主观主义的毛病。然而,创作需要想象,欣赏就不要想象了?欣赏缺少了想象,又如何能理解创作的想象?所以,我放纵我的想象,让它追随创作者心中的五彩飞鸟,比翼双飞。
又比如,边缘人物的角色定位。华仔打打杀杀很威猛,他在乌蝇眼里是个大佬,但他在别人眼里哪里是个大佬?他既没有钱,又没有马仔,要不是打架勇敢,简直就是乌蝇第二。
把华仔塑造成这样一个无钱无势,但又重情重义的江湖大佬,是王家卫刻意摆脱黑道片创作套路的创新。类型影片和艺术片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尊重固有的欣赏习惯,后者则打破这些条条框框,意欲推倒重来。王家卫在这部貌似普通黑道片的作品里明显表示出了他的不甘于固守类型的野心。
这个野心的日益膨胀和不断得逞,终于造就了当下这个终日戴着墨镜的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叫王家卫的人。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附金侬书法近作三幅:
其一、山高水长。
其二、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其三、静心:心静方能凝神,聚精会神则万事可成。
关于金侬:
本名张扬,书法落款名金侬,常用笔名废墨。
著名书法家,知名影评人、记者,资深媒体人,小说家,编剧。
  中国文联编审,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丝绸之路电影节评委,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会员,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理事,中国民盟书画院会员,中国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书画院会员,清华附中特聘专家级书法教师,文化部老年大学特聘书法教授,原《大众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更多资讯,可搜寻互动百科金侬词条,百度一下金侬书法,或可关注金侬头条号——金侬自媒体。
  特别提示:
  凡已关注本公众号,在微信朋友圈和群里同时累计转发分享本公众号十篇(包括视频)以上的朋友,将获赠金侬小品书法一幅。转发分享记录可以截图形式发至金侬私信。
敬请关注金侬先生微信公众号:
金侬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