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颜真卿祭侄文稿(颜真卿《祭侄文稿》临习指南)

颜真卿祭侄文稿

全文字数4225
阅读时间:15分钟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行书代表作品,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此稿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七五八),颜真卿时年五十岁,这是他为其侄颜季明所写的祭文草稿。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颜真卿与堂兄颜杲卿分别在山东、河北起兵讨贼,杲卿幼子季明奔走两地进行联络。常山兵败后,颜杲卿、颜季明父子被俘,不屈而死。三年后史思明降唐,战乱稍歇。颜真卿派人寻访杲卿父子尸骨,却仅得杲卿一足,后又寻回季明首骨。颜真卿满怀悲愤,写下此祭文。颜真卿落笔时痛愤激越难以自抑,无暇计较书法工拙,迅笔疾书,随意挥洒,一气呵成。
 
一 《祭侄文稿》的笔法
论及颜体书法,总避不开“篆籀笔法”“外拓法”“屋漏痕”等说法。外拓来源于篆书,与“屋漏痕”一样,都是强调中锋用笔,在笔法上,这三种说法其实一致。《祭侄文稿》多用圆笔,起笔藏锋逆入,笔锋内含而不外露,浑厚圆润。行笔中锋铺毫,正心着纸,如锥画沙,笔力入纸一寸,其线条遒劲舒和,雄浑而不失流动,流动而不失凝涩,因笔锋墨多而副毫墨少,中锋行笔使笔画中间深而两边浅,如浮雕般富有立体感。收笔“末以成画,使其锋健”,笔到意到,杀锋入纸,决不拖沓,劲健刚强。
 

在转折处,《祭侄文稿》弃内擫方折而以外拓圆转为主,不露棱角,曲折暗过,其笔法是至转折处稍提笔,中锋转弯后向下行笔。此笔法使字转角处圆润有力,富有弹性,给人以流转遒劲、筋骨内蕴之感。由于笔势圆畅,笔画多前后相承,连绵不断。

二、《祭侄文稿》的结体
《祭侄文稿》的结体疏朗宽绰,外紧内松。因多用外拓笔法,其笔画多向结构外弯曲,左右偏旁也向两侧拉开,使得其字内空间得到拓展,中宫疏阔,体势开张。又通过笔画间的顾盼和牵丝的连接,使各部位相互呼应,形散神凝,不至于因开张而令字形松散。 

左右相对的边竖,颜真卿往往弧形行笔,使边竖外弧相向,字形呈鼓状向四面撑足,字势雄浑,极具张力。

颜体行书不以欹侧见长,字形多以平正取势,端庄大度,正气凛然。然而方正端庄并不意味着正而无奇,颜体行书高明之处,就在于平正中寓奇险。《祭侄文稿》中的字,乍看字形平正,却通过笔画中一些细节处理,使得上下左右各部位之间有动静、收放、开合、沉昂、俯仰等各种变化,奇态尽显。

三、《祭侄文稿》的章法
《祭侄文稿》章法毫无雕琢,自然天成。此稿虽归入行书,但其中行楷、行草、大草各种书体并存,随书写者情绪起伏而变化;每一行的轴线或正直,或左倾,或右斜,章法安排完全取决于情感的抒发过程,全无雕琢痕迹。

章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紧密,此稿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距离都比较紧密。字与字上牵下连,行与行左冲右突,字的长短、宽窄、大小变化丰富,而无论大字小字都写得开阔雄壮,使全篇布局显得充实紧密。又有涂抹后添加的小字挤入行间,更使行距并拢。

当然,紧密是相对而言,并非密密麻麻令人窒息。在《祭侄文稿》中,有第五、六行,第十五、十六行等行与行之间留出的宽敞行距;而在“顺尔”“受命”“覆天”“承天”等两字之间因遵循平阙书仪而留出的空白,也在无意间调节了茂密的空间,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

四、《祭侄文稿》的用墨
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祭侄文稿》因颜真卿在心情激愤之时只为起草祭文,无意于书而造成的效果,却令此稿五色兼备。
颜真卿往往在饱蘸一次墨后一气书写数行,写到墨尽才去再蘸,有些笔画甚至是墨尽之后以笔肚抹出,于是整篇文稿墨色由浓而淡,由润而渴,节奏分明,变化丰富。在同一字中,墨色又随书写节奏的变化而变化,更丰富了墨色层次。浓重枯涩,呈现出一派悲戚雄壮的景象,与颜真卿当时的悲恸情感高度一致。

文稿中出现大量的渴笔,苍劲老辣,大量渴笔飞白与众多浓墨重笔形成巨大反差,在强烈对比中求得和谐。全文有多处涂抹修改,或用渴笔圈去,或用浓墨涂抹,使墨色更显得变化莫测,增强了其跌宕感和层次感。最为夺目的是浓墨涂抹形成的黑色墨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五、《祭侄文稿》的情绪
《祭侄文稿》最震撼人心的是文稿中流露的情绪。仔细观摩此稿,明显可以感受到颜真卿落笔时感情上的波澜起伏。

落笔之初,颜真卿强自压抑内心悲愤,情绪相对较平稳,因此前几行叙述时间身份的文字以行楷为主,行笔也较为平稳圆浑。待写到“惟尔挺生”时,追忆亡侄,激越悲痛之情再难压抑,笔下波澜骤起,及至“贼臣不救”时,愤怒之情在笔端喷涌而出。哽咽时下笔滞重,悲愤时行笔纵放。胸中波澜起伏,纸上圈改涂抹。写到最后,由行书渐变为草书,更是满腔悲愤倾泻爆发,已是悲痛至极,令读者动情,观者骇目。
 
六、《祭侄文稿》中的“篆籀气”
何为“篆籀气”?要说篆籀气,先说篆籀书。篆籀书,有大篆小篆。大篆亦称籀文,为先秦字体;小篆即秦篆,为秦统一文字后所用字体。“篆籀气”即秦篆籀文这类书体所呈现出来的气象,既包括书写时的具体技法,也包括书法作品的审美特征。

技法主要是“篆籀笔法”。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篆籀笔法应以中锋为主,使笔画圆融遒劲,走势曲婉绵亘,线条浑厚通畅,饱满而富有张力。审美感观主要是从结体和章法上得来。篆书的结体讲究对称均衡,字形方整,“篆籀气”的行书应该也有端庄雅正的雍容气度。对于篆籀书章法,米芾《海岳名言》曾说:“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所以“篆籀气”的行书在章法上应不求整饬,疏密错落,大小随机,因形而变,各具其美。此外,篆籀书为古书,“篆籀气”在气息上也应崇古尚古,突出古意。

前文已概述《祭侄文稿》的特点,此稿运笔中锋为主,圆融遒劲,线条圆曲外弓,婉转含蓄,转折多用圆转,不露棱角,结体字势圆浑,宽博开张,章法疏密参差,大小随形,气息质朴淳厚,高古浑穆。前人评价《祭侄文稿》说此帖“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处殆出天造”,可见此稿中的“篆籀气”是得到了世人认可的。

将篆籀笔意化入其他书体并非颜真卿首创,前人已多有成功的经验。但前代书家的篆籀气隐于笔势之中,需对书法有鉴赏力的方家细细体味,才能领略其意味,而颜真卿的篆籀气却显见于笔法,这才是他的创举。

从左至右:
颜真卿《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多宝塔碑》

颜真卿在行书中融入篆籀气,也是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他出身名门,“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这使得他对篆籀笔法必有所涉猎。颜真卿初学王书,后得张旭指教,并受民间书法和祖辈篆籀书的影响,逐渐将篆籀笔法引入其书法。观其早期《多宝塔碑》,秀丽清远,结体紧密,多用方笔,尚不见篆籀气;至《麻姑仙坛记》笔画外拓,已有明显变化;再至《颜勤礼碑》,书体已成熟,自出新意,显见篆籀气象。
写《祭侄文稿》时,颜真卿时年五十,书法已成熟,篆籀气与行草书的完美结合,于此稿尽现。
 
七、《祭侄文稿》的创新
颜真卿之前,行草书以东晋二王为宗法,二王轻盈飘逸,潇洒脱俗,自然流美的书风统治书坛数百年。智永、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陆柬之、李邕等书家都是沿袭二王之法,笔法体势都跳不出二王法度,而艺术成就也不如二王的东晋时代。这种情况一直到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横空出世才得以改变。以《祭侄文稿》为代表颜体行书,突破了二王书风的笼罩,改变了二王书风统治书坛的局面,开创了雄浑壮美的新书风。《祭侄文稿》能在继王羲之《兰亭序》之后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也是因为此稿在书法史上有着这种特殊意义。

《祭侄文稿》在行书上的突破,主要是笔法和结体上的创新。
在笔法上,颜真卿引入篆籀笔法,打破东晋以来重内擫法的习惯,而将王献之的外拓法发扬光大,丰富了行书的用笔体系。在转折处,二王流派多用方折,而颜真卿则多用圆转。在结体上,王体行书内擫方折,中宫紧收,字形紧密而骨势强劲,颜体用外拓圆转,中宫疏阔,字形开张而气势磅礴,与二王书风竟是反其道而行之。

左一、左二:王羲之《兰亭序》  
右一、右二:颜真卿《祭侄文稿》

若说二王的行书是平和含蓄,细腻优雅的秀美,那么颜真卿的行书则是质朴厚重,雄浑刚健的壮美。这种书风的形成,既是颜真卿对书法艺术感悟与探索的成果,也是盛唐风气使然。颜真卿青中年时正逢开元盛世,社会上有一种“豁达闳大之风”,有一种雄壮浑厚的盛唐气象,必然产生刚健雄强的审美风尚,这种风气也启示着颜真卿书体的变革方向。于是,《祭侄文稿》横空出世,颜体行书应运而生。
 
八、《祭侄文稿》的临习
对于《祭侄文稿》是否可以临习,也存在着不同意见。有论者以为《祭侄文稿》是可以欣赏但不能学的。因为《祭侄文稿》发乎性情,书和血泪、技法与手法已不再重要,通篇流露的都是情感。因情感不可复制,无法把握,强要临习,只是东施效颦。但笔者以为,感情无法复制,技法可以学习,《祭侄文稿》完全可以临习。

对于宗法二王的学书者而言,当已熟谙二王法度,困于书风单一而无法突破时,临习《祭侄文稿》应是不错的选择。即使不求得其精髓,也可触类旁通。
而对于以颜体行书为宗法的学书者而言,《祭伯父文稿》《争座位帖》和《祭侄文稿》这鲁公三稿应是必临法帖。但《祭伯父文稿》和《争座位帖》是碑刻,较之原稿,在细节上或多或少会有所缺失或偏差,唯《祭侄文稿》是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条笔画的来龙去脉,将用笔、结体乃至用墨上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临习起来有着其他两稿无法相比的优势。因此欲学颜书,不可不临《祭侄文稿》。
此外,学习过一段时间书法但临纸犹豫怯于下笔的学书者,尤应临习《祭侄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的书写,能令临习者对书法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宗法颜体的习书者,最好是在有一定的楷书基础上临习此稿。而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颜体书风成熟之后的楷书如《颜勤礼碑》,而不是其早期的作品如《多宝塔碑》。《颜勤礼碑》和《祭侄文稿》都是颜真卿书风成熟之作,虽一楷一行,但其笔法结体多有相通之处,两者兼习,相得益彰。而《祭侄文稿》是行草书,初学者难以直接掌握,在有一定的楷书基础之后临习更易入门。

也有论者提出《祭侄文稿》有篆籀笔法,因此在临习之前,应先学习篆籀书。笔者却以为大可不必。一种成熟的书体,应是自成体系的,虽然融入其他书体的一些笔法或字法,却已是完美融合,成熟完备了。作为临习者,可以直接学习这种成熟的书体,而不必再去重复这个融合的过程。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云:“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若依前论,则每个习书者须得先学了篆书、章草、八分、飞白、古隶之后才可以开始落笔写字了——断无此理。当然,这是于一般习书者而言,对于有志于此道的书家,学不学篆籀书却不是笔者所能置喙的了。

临习《祭侄文稿》,宜选择笔肚丰满、贮墨多、弹性好的短锋狼毫,用元书纸或半生半熟宣纸。有人说颜真卿写《祭侄文稿》用的是短锋秃笔,因此临习也应选用秃笔。这种“秃笔作书”的说法未免有些薄古人之嫌,不必当真。

临习者应从用笔、结体、章法、用墨、气韵等方面去学习和把握《祭侄文稿》。首先要努力模拟其技巧,学习每个字的笔法和结体,掌握书写的节奏感。临习要尽力表达原稿的微妙细节,比如略带弧状的竖画,内敛含蓄的捺画,都是典型的颜书特征,尤其要注意;又如转折中的提按动作,一定要交代清楚,不可一带而过。其次要注意用墨,观察原稿何时蘸墨,何时渴笔,临习时尽量在用墨上与原稿保持一致。此外,原稿中圈点涂抹也是其一大特色,但在临写时却不必刻意地去模仿这些涂抹。就我个人理解而言,临写《祭侄文稿》的重点应是取其气势。在点画结体临写形似的前提下,可尝试着用一泻千里的书写,写出原稿的节奏感,去追求其中的神韵和气势。

以情驭笔,融情入书,情感的波澜起伏与笔画、结体、章法融和一体,这是《祭侄文稿》的最大魅力,却也是不可临习之处。但这种超越于具体技法手法之上的境界,尤其值得临习者乃至书法大家去深刻感悟和吸收。

作者临《祭侄文稿》

原标题为:《颜真卿<祭侄文稿>漫谈》
图文刊发于《书法》杂志2018年第4期
杂志订阅请点击阅读原文

《书法》杂志公众微信平台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
编辑部电话:021-61229018
邮购部电话:021-61229020
投稿邮箱:shufabianji@163.com

2018年征订工作已开始,欢迎到各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4-250
每期定价25元,全年定价300元

点击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订阅上海书画出版社 其他四本期刊公众微信,您将收到不同门类的艺术资讯,还有每期杂志精彩内容大放送。

▼▼▼▼杂志订阅请点击阅读原文

颜真卿祭侄文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