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飞入寻常百姓家(飞入寻常百姓家)

飞入寻常百姓家

飞入寻常百姓家
陈正青

我今年已经七十岁多了,从小时候读四年级能够识字读文起,一直看《解放日报》,已经看了六十多年了。

我的父亲是一名上海铁路局老北站的职工,他从小喜欢读书看报,所以尽管那时候家里经济并不宽裕,但是一定要订一份《解放日报》,因为他信任这是党报,他喜欢看。爸爸工作一直三班倒,不管是早上回到家,还是半夜回到家,吃了饭不马上睡觉,而一定是捧起报纸,从第一版一直仔细看到最后一版。我记得那时报纸只有一大张四版,有的时候有重要消息就再加半大张,一共是六版。

《解放日报》创刊号

我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爸爸常常给我讲报纸上的故事,当然他挑的都是小孩听得懂的。我一直到现在都记得,一次爸爸给我讲那时正在上演的《马兰花》儿童剧故事,还给我看王蓓阿姨演小兰的剧照,好美啊!后来《马兰花》拍成电影放映了,爸爸看到《解放日报》上登的消息,马上领我去看了。我觉得好看极了,尤其是看到王蓓阿姨一人饰演了大兰、小兰两个角色,简直无法形容我心里的惊喜。

等到读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爸爸又拿起《解放日报》给我讲故事,我捧起报纸说,我试试看,自己能看得懂吗?爸爸高兴极了。我记得很牢,那天报上登了一篇评论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文章,我磕磕绊绊地从头慢慢看到底,终于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好感动啊!从那天起我也看《解放日报》了。后来老师表扬我的作文语句通顺,其实我自己知道,这真是要感谢《解放日报》的。

“解放日报”四个字,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哟!

有一天是过年以后不久,爸爸看了《解放日报》后递给我,很兴奋地说报上有一篇文章讲到他了。我赶紧看,真的,在一篇介绍铁路局搞好春节客运的文章里,居然有我爸爸的大名,原来其中一段记述了我爸爸为一位旅客找到遗失行李的事情。后来又有一天,爸爸的文章竟然登在《解放日报》上了,这是他写了一篇报道告诉大家,现在为了方便老百姓,在全市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就近买到火车票,不用专门到火车站去买了。不几天,报社寄来了五元钱的稿费,爸爸买了两斤什锦糖,我们全家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在我们眼里这么庄严神圣、至高无上的报纸,居然跟我们平常老百姓靠得那么近。

那时我在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学读书,我们的班主任车惜琪老师非常敬业,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那天车老师给我们上课,下课铃刚响,突然一位老师大踏步走进我们教室,手里高高举着一份《解放日报》,激动地大声说:“快看!快看!”我们围了上去,呀!是车老师的照片,还有很长的一篇介绍她的文章。车老师上报纸了,同学们都欢呼起来了。上课铃又响了,在我们全班同学一再要求下,先不上课,请我们班朗诵最好的一位同学读这篇文章,大家好几次情不自禁地鼓掌,车老师一再叫我们轻些轻些,不要影响别的班级上课。读完以后,我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说车老师还有好多好多值得写的事情,大家一致推选我再写一篇。我花了好几天的功夫,真的又写了一篇,郑重其事地寄到《解放日报》社。自此以后我们天天等着看《解放日报》,等啊等啊,文章没看到登出来,倒是等来了一封《解放日报》编辑部的信,感谢我们给报纸投稿,但是文章就不再登了。虽然有点泄气,但是大家还是很高兴,要知道,这可是《解放日报》给我们小学生的来信啊!

小学毕业,我考进了育才中学。我们的校长段力佩老先生提出“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的方针,在我校开展教改活动,全校师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1964年《解放日报》接连几天在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我校教改的情况。我们看到报纸上登载了一件件就在我们学校,甚至我们班级发生的事情,看到了一张张大家熟悉的校长、老师、同学的照片,全校沸腾了,几乎人人都在讲这件事。大家都说,《解放日报》深入我校采访,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说出了我们感谢教改、拥护教改的心里话。由此在全市乃至全国教育界掀起了学习我校教改经验的热潮。

1966年,我高中毕业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能考大学,两年后被分配到港务局工作。码头上的老工人,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甚至许多人还不识字。我们每天下工后班务会上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叫我花一刻钟的时间,给大家读《解放日报》。老师傅们说,读了报纸,就知道世界上和我们国家发生一些什么事情了。

我还经常把工作中发生的事情,或者小组里的好人好事,写到港区的黑板报或壁报上去,成了码头上的小记者。一天,领导把我和其他几位小记者找去,说《解放日报》召集我们到报社去开座谈会。我们几个人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来到汉口路《解放日报》社的大楼,这可是我们多少次走过路过都抬起头仰望的地方啊!一位夏老师(不好意思,那么多年了,我实在想不起他的大名了)接待了我们,原来他想在我们中间培养一名《解放日报》的港区通讯员,我们太高兴了。过了一段日子,我们各自拿着精心写好的稿子,又一起来到《解放日报》社。夏老师仔细看了一篇一篇文章,显然他都不满意。我们灰心了。夏老师又一点一点仔细给我们讲解,如何收集身边有价值的材料,如何写好通讯报道。我们决心回去再好好发掘材料,争取写出有质量的文章。可惜没有过多久,我们国家发生了1976年政治大事,通讯员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汉口路《解放日报》社

后来多少年,我上班下班,一直到退休,但是,每天无论多忙,抽空看《解放日报》是我必须做的事情,看报是学习,更是一种享受。一天,我看到《解放日报》上有一篇文章,讲作者从小生活在福州路的种种趣事,记叙详细,描写生动。我看了以后突发奇想,我从小生活在新闸路三角场、垃圾码头一带,不是也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的吗?现在老了老了,反倒对以前小时候的事情记得特别牢,不妨也写下来。文章写好了,题目是《三角场、垃圾码头怀旧》,我也寄到《解放日报》。寄去以后,我总是特意在报上找有没有登载,连着看了十几天都没有,就再也不找了,心想,我既不是作家,又不是名人,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没有什么人帮我推荐,报上发表文章的梦就不要再做了,渐渐地就把这事给忘了。过了一个多月,我打开《解放日报》,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当年上海垃圾码头的“穷热闹”》。哦!也有别人写垃圾码头了,再一看,标题下赫然印着的是我的名字“陈正青”三个字,我差一点要跳起来了,登了,登了,我的文章登《解放日报》了。原来,编辑先生把我的文章标题改了一下,更加醒目更加好了。后来我在《解放日报》上又发表了《1986年,迟来的大学文凭》等文章。

作者文章网络版载图

《解放日报》就好像是一只金凤凰,每天张着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陪伴着千千万万男女老少阅览五彩缤纷的世界,还引领着无数的普通读者,跨进她开辟的万紫千红的文章园地里种花栽草。

鸣谢:陈正青老师赐稿分享!

配图来源:网络

陈正青老师文章精选

“老码头”游老码头

“老码头”游新码头

暗香浮动

“开小组”,开心唻!

十来位著名教授,带我一个“研究生”

姚慕双、周柏春的两个女儿
沈欣如口述:五彩缤纷画人生

不识几个字的小脚郎中

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火车票代定点

明星大戏院和电影《舞台姐妹》

 三角场、垃圾码头怀旧

回忆上海滩那些消失的店铺

弄堂里飞出的女明星 

怀念我六十多年前的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学老师

上海女人们懂得,踩动缝纫机的青春芳华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飞入寻常百姓家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