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连载】《伤寒论》解读29-30条)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

导语今天继续来逐条解读《伤寒论》,小编也不知道能连载多长时间,希望能善始善终吧,历史文章列表如下:《伤寒论》解读1-3条《伤寒论》解读4-6条《伤寒论》解读7-10条《伤寒论》解读11-14条《伤寒论》解读15-17条《伤寒论》解读18-22条《伤寒论》解读23-25条《伤寒论》解读26-28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这一条是用病案叙述了阴阳俱虚之人患伤寒的脉证与误治后的变证。由于阴阳气血俱虚,患伤寒后病情复杂,易误认为是表虚中风,用桂枝汤发虚人之汗(小编: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用桂枝汤发虚人之汗显然是误治了。),造成虚实寒热互见,阴阳转化无常,变证多端,故在治疗上应分先后层次。或温阳,或养阴,或和胃,或回阳,治从证变,体现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的诊疗原则。也可以说,为 26 条提出的误治后变证治疗做了示范。“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是阳虚之人伤寒后的脉症,脉是大体脉。一般来说伤寒脉应当是浮紧的,没说兼脉,但下文说“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为一派阳虚表现,说明脉浮为浮大无力。正常人伤寒不应当自汗出,但阳虚之人,阳不摄阴,阴液不固,故自汗出;阳虚气化不行,故小便数;阳气虚,表有寒,故微恶寒。阴血不足,血不养心,故心烦;阴血虚不濡养筋脉,故“脚挛急”。因为有脉浮、自汗出、微恶寒,易被误认为是表虚中风,用桂枝汤攻其表。这里用“反”字,表示不应当,后面接“此误也”。从因果关系总结出不应当用桂枝汤攻其表,后面是误治后的几种变证与随证治疗。“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就是误用桂枝汤攻表,造成阴阳俱虚,出现阳虚之四肢厥逆、阴虚之咽中干、阳虚之烦、阴虚之躁,以及阴阳不调,里气不和之吐逆,使病情更加复杂,只好随证施治。在阴阳俱虚的情况下,回阳为当务之急。因为阳固则阴存,阳生则阴长;而且有形之阴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有顷刻而亡的危险。因此,先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待阳复厥愈足温后,尚存在脚挛急,再用芍药甘草汤养阴和血,滋濡筋脉,缓解痉挛,其脚可伸展,随之咽干、烦躁、吐逆也就告愈。如用甘草干姜汤阳复太过,阴液更伤,胃中燥热,出现谵语,可与调胃承气汤清胃热、和胃燥。“少与”是少服,不要尽剂的意思,因为这里用调胃承气汤并不在于泄大便,而是调和胃气,只要达到治疗目的就行。如果本来阳气就虚,治疗过程中再重发汗,就是用很重很强有力的发汗剂,如麻黄汤之类,或者重发汗再加烧针,这样阳气更伤,病情加重,甘草干姜汤已不能胜任,只有用四逆汤回阳救急,所以说“四逆汤主之”。这里用“主之”,前面的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都是“作”字,可见治阳虚重证唯独四逆汤可“主之”,说明仲景是根据病的轻重缓急而处方用药的。甘草干姜汤方?甘草(炙)四两 干姜(炮)二两?上两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芍药甘草汤方?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以上两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四逆汤方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 一枚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 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这四个方子在施用时,要注意其用量和服法是有严格要求的,这是其主治所决定的。甘草干姜汤中,甘草的用量是干姜一倍,炙甘草有补脾胃作用,配干姜辛甘化阳,扶脾胃之阳。而症见脚挛急、咽中干的阴虚象,就不得不用加倍的甘草监制干姜的燥烈,以防耗伤弱阴,这也许是仲景不用附子而用干姜的原因之一。芍药甘草汤中二药等量,都用四两,是在阳复阴虚的情况下,取酸甘化阴,未顾及阳不足的情况,所以二药等量且量偏大。调胃承气汤在服法上是少少温服,目的是调和胃气止谵语,而不是釜底抽薪、泻下清热。四逆汤“重发汗,复加烧针”,伤阳重,要回阳救急,故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因人而异加大剂量。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像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30)根据前人的意见,大多认为这一条是上一条的注解,而且中间语意多不通顺,疑为后人增入,故柯琴删之。因文义与前重复,对几处难理解的地方做一些解释。“证象阳旦”。阳旦,成无己曰:“桂枝汤别名也。”“寸口脉浮而大”,前条只说脉浮,本条补出浮大。“浮为风,大为虚”,风指太阳中风,有发热微恶寒,自汗出;虚为下虚,故小便数、脚挛急、病形像桂枝,故“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这几句的意思是,病情像桂枝汤证,用正治法应当把附子加进去,而且要增加桂枝的用量,因桂枝可发汗解卫分未尽的风邪。为什么要加附子呢?因为本证是亡阳,附子可以温经回阳。本条语句多不通顺,在语意衔接上欠逻辑。该书受战火洗劫,残缺断文,后人修补在所难免。但要说整条全是后人增入,我看也不像,因为从 23 条至本条,张仲景示范了临床辨证施治的一个全过程。想看原文和解释,请戳这里→【连载】《伤寒论》解读——23-25条23 条邪入太阳延误治疗,邪郁太阳较轻,须小发汗,故用桂麻各半汤。24 条邪郁太阳,病重药轻,故针药并施。25条是太阳郁邪,治疗不得法,证情较 23 条略重,故用桂二麻一汤,调和营卫兼祛风寒小邪。想看原文和解释,请戳这里→【连载】《伤寒论》解读——26-28条26 条是邪从太阳传阳明的典型证治,邪在太阳,邪不解病不愈,临床辨证多疑似,有郁太阳不解者,有传阳明少阳者,仲景以临床指导为目的,以连续病案为方法,以具体辨证为手段,教人辨证施治。27 条是邪郁太阳化热轻证,故用桂二越一汤,小发汗兼清热。28 条是邪在太阳误治后的一个变证,变为内有水郁发热,故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利水解热。29条更是以一个复杂的病例出现,讲阴阳俱虚之人伤寒的脉证与误治后的变证。由于病情复杂,虚实寒热互见,阴阳转化无常,变证多端,从易误发虚人之汗开始,分先后层次,或温阳,或养阴,或和胃,或回阳,治从证变,体现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的诊疗原则。30 条是解释 29 条的。为什么要解释?因本条是连续辨证施治七条中最复杂的一条,而且是学会辨证施治最重要的一例,除了病机阴阳寒热虚实错杂,在证情上多有疑似,很难从错综复杂的证情中辨别清楚,易误之。治疗方面,一会儿温阳,一会儿养阴,一会儿用承气汤,一会儿用四逆汤。张仲景可能想到了读者和学者的难处,故用第 30 条辨释之。可惜年代久远,文章断裂,有不通顺之遗憾。小编:至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就连载结束了,如欲知后文,且听下回分解。本文节选自《伤寒论》解读·一个老中医苦读40年的归璞返真,每一条文都有详细解读,十分适合伤寒新手,老手如果对文中内容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迫不及待想看完的读者,直接戳下面链接或者扫描二维码哦!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伤寒论》解读——一个老中医苦读40年的归璞返真》,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内容简介集明、清两代诸多有名注家对《伤寒论》精华注解,参以己见,解读通俗易懂。主要内容为《伤寒论》全集的解释,其特色为既借鉴古人对《伤寒论》内容的注释、观点,又结合本人对《伤寒论》的理解,用通俗语言解读,使《伤寒论》更能为现今中医工作者服务。END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伤寒论》解读——一个老中医苦读40年的归璞返真》。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逐条解读《伤寒论》的全部条文,说得很明白,不来看看吗?●?从肿瘤患者的诊治,再谈生、制附子的使用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