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心理学名词解释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概念 心理学名词解释皮格马利翁效应原理

心理学名词解释皮格马利翁效应

1、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自验预言效应):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指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源自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的雕塑、日日渴望雕塑复活,结果梦想成真的故事。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一个教学实验证明了这一效应的存在,说明当不断地给予某种坚定的暗示时,会提高对象去努力实现它的动力;

2、本我(Id):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概念,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人格结构当中本能欲望满足的一部分,其主要追求快乐原则。也就是能让自己得到快乐,可以不择手段。其中又分成能够建设性的力量追求满足的“生本能(力比多)”,和追求破坏欲望的“死本能”;

3、习得性无助。是异常心理学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比如,经历过几次失败,即使面对可能的成功也会产生无助感而选择放弃。

延伸阅读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

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有如此成就。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

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种称为积极期望的态度是赢家的态度。

事前就期待你一定会赢,而且坚守这种看法,因此,只要你充满自信的期待。

即使你期待时所把持的资料是不正确的,你仍然会得到你所期望的结果。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对于皮格马利翁效应,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什么

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学生)在被赋予更高期望以后,他们会表现的更好的一种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命名取自希腊神话故事里面的一位名为皮格马利翁的雕刻家,他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来的女神雕像,由于他每天对着雕像说话,最后那座女神雕像变成一位真正的女神。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个自我应验预言发展。以此观点,内心常常带着负面期望的人们将会失败;而内心常常带着正面期望的人们将会成功。在社会学,这个效应经常被引用与教育或社会阶级有关。拓展资料: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与雷诺尔·雅各布森对皮格马利翁效应做篇幅的发表和讨论[1]。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假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加强,学生的表现也会相对加强。也正是因为罗森塔尔对该效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这个实验的目地是用来支持现实层面是可以受到他人的期望而影响的假设。这种影响是有效的,主要是单看给予特定的个人正面或负面的期望。观察者期望效应,在真实生活中,被观察者无察觉的情况下给与期望,并观察结果。罗森塔尔断言这样的期望可以实质上去影响并且完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在这个实验中,罗森塔尔预测当告诉一位小学老师某几位学生比其他学生聪明,这位老师可能会潜意识去帮助和鼓励这几位学生成功。1911年由一位心理学家所做名为聪明的汉斯的实验指出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匹懂得算术和做出各式各样惊奇技能的马,事实上是靠训练员和观察者无意识下给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势)而得出正确答案。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

罗森塔尔效应是什么

罗森塔尔效应又叫做期望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

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