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赵廷良:镇平人的年及礼仪

镇平人的年及礼仪
(河南镇平 赵廷良)
“年”又称春节,镇平人过年向来是有一些讲究的。
在中国古代,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相传在尧舜禹时就有此俗,但称呼不尽相同。春节在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称年。1911年辛亥革命时将年改称为春节,并将时间正式定为农历的正月初一。 “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只是后来庆丰的意义被淡化了。
从古至今,不论从普通百姓至达官贵人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各朝各代都有一些特殊的庆祝春节的习俗。古人们准备好屠苏酒,门前挂上桃符,用各种方式欢庆春节,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正如王安石的诗中描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随着春节临近,年味也越来越浓,家家户户都在“忙年”,置办年货,打扫卫生,添置新衣……先来看看镇平的“年节歌”:“二十三炕火烧,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煮黄酒,三十捏鼻儿(包饺子),初一躬脊(拜年)。”
这首“年节歌”把“忙年”的流程介绍得非常清楚,在以前,家家户户的确也是这样“忙年”的,杀鸡、蒸馒头、卤肉等,这些都得专门去准备。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养几只鸡或养头猪,不过多数家庭因为经济原因很少把猪留下来过年吃,都会卖了换钱。那时,儿童们很期盼过年的,因为过年了有好吃的,好玩的。平时一年难得吃几回肉,过年就可解馋了。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忙年”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太多变化。人们很少杀鸡、蒸馒头,需要的时候就去超市购买,方便快捷。也许是人们都在忙着挣钱,也许是人变得越来越懒了。前些年,还不到农历二十,人们已经开始办年货了,有了空就去赶集,一次也没有买太多东西,碰到什么便宜的、合适的就买点,办年货往往能办到过年。如今,人人都在忙着自己的生计,到腊月的最后几天,把车开上,半天、一天就把年货备齐了。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近年来,人们一般不再“熬年”。全家吃过年夜饭,坐在一起开开心心看春晚也一件乐事。并且什么时候瞌睡什么时候睡,不再熬上大半夜。随着政府部门爱护环境的大力宣传和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加,城区已经养成了不再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虽然少了一些热闹,但多了一份宁静祥和,环卫工人少了一些劳动量,空气质量好了,天也蓝了,心情更舒畅了。
有些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其实这只是一种想法,心里有“年”,心里火热,自然就不会觉得年味淡了。
我们的老传统—拜年,一直沿袭至今。
拜年的方式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的习俗不常见了,朋友通过电话、短信、微信拜年,彼此说几句祝福的吉祥话。但亲属之间的拜年还是要求必须到长辈家里去的。初一的早上,家家户户都早早起床了,穿上新衣服,吃过了饺子,长辈一般会守在家里等晚辈来拜年,晚辈则三五成群去长辈家里问候,当然已经不需要真的磕头了,都是几句吉祥的问候就行了,关系亲近的长辈还会给小孩子压腰钱(压岁钱)。
说到拜年不得不说礼仪。当然这些礼仪不只是拜年时才用到,平时也是这样的。
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这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会经看到。常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别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一般不再施行。
入座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还会被别人说不懂礼节。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这些礼仪如今沿用的还是比较好的,但在亲朋好友的聚餐中,大人为了体现对孩子的关爱,往往不会在意孩子们不按礼节落座,还会说“圆桌不分主次”。
奉茶之礼。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描写过茶叶。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重: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系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贺之礼。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诸如以上礼节多数已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繁琐和易于被人所接受。但是,由于个别人对孩子的过渡溺爱,以及诸多年轻人崇尚自由,变得没有礼节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只许自己无礼或做错事,而面对别人的过错,则会做出反常行为。因此,现在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了“国学”的重要,开始重新把学习“国学”放到重要位置。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希望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不会忘记礼仪,用好礼仪,将中国的礼仪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赵廷良,男,河南镇平人。闲暇时喜欢游走于诗书绘画之间。镇平 星光书画创始人,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
主编:孙宗信副主编:李华凌 张瑞敏执行主编:曹向辉审核:周鹏祯编委:陈志国 李信昌 牛永华
杨朝惠王东照 郭成志
李浩雨 涅阳三水
来稿要求: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摄影作品等,禁止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
投稿信箱:279169517@qq.com
主编微信:lanxinhui88
编辑不易,请点开下边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