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这个九零后绣娘,才是真正的文艺青年

投稿作者:维夏
作者简介:来自山东的文科女青年,伪文艺教育者,话唠附体,酷爱电影,宅的不能再宅的恋家路痴,立志撸尽天下喵星人的资深中二吃货,呆萌毒舌懒癌晚期患者。
注:本文作者为九零后绣娘本人。
吼:文末有作者刺绣作品,记得看!
记得儿时特别喜欢古装剧,大爱做手工、女红的场景,大概与刺绣是寄情之物的寓意有关,画面中的女子多面容恬淡,富有柔情,让人赏心悦目。
后来偶然学到朱绛的《春女怨》,“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不禁叫绝,佩服作者寥寥四句,便将我心之向往动静相宜的阐述出来……
兴趣的萌芽一旦滋生,就势不可挡。现在回想这算是我这个懒癌晚期患者唯一的小骄傲了。
小学三四年级时我开始自己摸索,当然装备很低配。自己当时对针线、布料的种类傻傻分不清楚,绣花绷也是从做裁缝的表姐家“劫掠”过来的。
一块小手帕,妈妈用来缝被子的大钢针,大轴缝纫机线充当的绣线——就这样,我用圆珠笔在布料上描了简单的五瓣花,彻底打开了我的手工刺绣生涯。
可想而知,我的刺绣事业一开始困难重重。单说这种线刺绣时就很容易打死结,绣线和布的亲和力差,刺绣时绣线很难摆平。单纯的我居然很长时间都归结于自己的技术问题,拆了缝,缝了拆,如此往复……
虽然工具不趁手,绣的也很差劲,但正是这段时间的磨练让自己打下了基础。不光练就了针脚的齐整性,还打磨了自己的暴脾气,做事情有了专注力和耐心。
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年纪小,闲来无事就拿着绣圈捣鼓,被爸爸以耽误学习为由藏起了唯一的绣圈,一直到年底家里大扫除才被我搜出来,真是苦苦煎熬了我好几个月。

虽然我们家乡所在地是一个北方小县城,平时能接触的细致的手工就是十字绣了,但是也奇怪,我对那玩意居然一点儿不感冒,心里还觉得有点low(十字绣爱好者勿打)。
就这样,兜兜转转又是几年。初中时和发小去书店,手工区成了我的主要驻扎地,虽然资源也仅限于欧式丝带绣和简单刺绣,却让我分清了绣线的种类和相应底布的搭配,并且学会了一些基础针法。
印象最深的就是樋口榆美子和青木和子这两位作者的刺绣讲解,针法虽然不复杂,贵在颜色和图案的搭配组合,很适用于日常布艺的装点。至此装备逐渐开始更新,摒弃缝纫线,改用色号齐全的六股合成棉线,并且会根据图案效果拆分线。
(我的作品一)
(我的作品二)

进入高中后,由于忙于学习就很少触碰刺绣了,毕竟虽然自己是个大学渣,但也得看点老师的脸色,所有只在期间绣过两个简单涂饰的小布兜送人。
咳咳,为什么叫布兜,因为我实在不忍心称呼它为荷包,因为它连束口线都没有,我妈甚至称它烟叶袋子,呃,是亲妈无疑了。
步入大学后,自然社团就进入了手工社。平时课少时就去图书馆搜刮相关书籍,特别安利的两本书——《崔西的针绘刺绣入门》和《雪宦绣谱图说》。前者虽然属于欧式刺绣,但是对于中西式针法的衔接以及图案的可借鉴性真的很棒。第二本书是由清末民初刺绣艺术家沈寿晚年病中口述,时人张春整理而成,这本绣谱并不是中国的第一部绣谱,但却是第一部系统介绍绣法的著作。作者沈寿开创的“仿真绣”,吸取了西洋画的特点,以仿真和写实为主。与前辈名家的风格截然不同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私以为电视剧《凤穿牡丹》的原型就是她。

大学期间财务稍稍自由,我狠心进行了装备大换血,买齐了10、11、12号专用绣针,绣布也从棉麻、的确良扩展到了专用真丝布,各大小号绣绷置办齐全,外加四年为舍友的衣物添置花色。
当然作为完全自学的刺绣发烧友,自己并没有接受过正规辅导培训,和专业人士有很大差距。但是,刺绣作为我热爱的事情,让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心境。我可以一个人静静地感受事物,体验存在,也离自己的心更近。
印象最深的一次,大学期间我去一所乡镇小学实习半年,考虑到地方偏远,便带上了绣绷和针线,以便闲暇时打发时光。仲夏之际,夜里皓月当空,群星璀璨,校园里一片静谧、祥和,我倚靠床边的床沿穿针引线,静静享受内心的平和,世界在那一刻,美好的如诗如画。
(我的作品三)
(我的作品四)
(我的作品四)
(我的作品五)
如今,我已褪去青涩的学生身份,步入职场,步入社会。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也会利用刺绣来调节自己,和朋友亲人分享最近的收获、成果,送去自己的祝福。
在我看来,我对刺绣的热爱和坚持,无关功利,无关成败,我只是在默默做自己喜欢的事,慢慢成为了内心的寻找和坚持,也慢慢,成为了一种人生修养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