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心得】将“爱心”转化为“爱能”|山栀子

将“爱心”转化为“爱能”
——在北师大听班建武教授讲“德育”● 山栀子 10月17日,我有幸成了2020“湖北省卓越工程第一阶段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一名学员,走进教师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区。开班第一课,是班建武教授的《学校德育问题诊断的理论和实践》。立德树人,德育为首。这是一个“切题”的匠心设计。
学校德育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班教授一开场就不同寻常。“教师上岗之前学会了教语文、数学等,却没有系统学习怎样做德育。”是啊,不只是那些从不同学校和专业走上讲台的老师没有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德育,就是经过系统训练的师范专业毕业生和入职多年的青年教师,又何曾经历过系统和专业的德育的学习呢?早在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就明确提出“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的目标,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再次强调“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时代布局呈现出时代性、系统性、整体性、专业性的特点。立德树人落地生根的难点,则正在于“专业化”水平不高。
“我们缺的不是爱心,而是爱的能力。”班教授一语惊醒梦中人。他说,动机的合理性不能说明手段的合法性。回想我们的教育,多少次我们在重复着“我是为学生好”这样尴尬的动机啊,教师在“为学生好”的动机下,做了多少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教育。爱心不等于爱!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他告诉我们,爱心只是一个人的修养,但爱的本质是一种关系。细细想来,师生关系还真是如此微妙。学生要的是关系,而你给的却是修养,这样的师爱怎么能感动学生,走进学生的心呢?爱不像“红包”,不分男女老少,发给谁都喜欢。爱是一种关系,这就意味着,一个人说了不算,要相互认同,学生认同才接受、喜欢。这让我想起网上很红的一个教育“段子”:教书是一场暗恋,你费尽心思去爱一群人,结果却只感动了自己;教书是一场苦恋,费心爱的那一群人,总会离你而去;教书是一场单恋,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教书是一桩群体恋,通过你的牵线搭桥,友谊成片,老师却在原地不曾改变。亲爱的学生,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点灯相依;你若自我放弃,我依然竭尽全力!原来,师爱的两个极端,一个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一个是以爱的名义“彼此伤害”。——为班教授的教育“金句”喝彩!我们经常开展关于“你爱学生吗”的师德反思活动,教师的答案一定是相同的;可是,如果我们将同样的问题“换位”给学生,“你觉得老师爱你吗?”学生的回答或许令我们沉思。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爱”,不只是爱心,还包括爱的“能力”。爱能,首先表现在正确区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是属于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千万不能“误诊”。心理问题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该来的总会来,必须面对,如早恋、叛逆、任性等等。伴随着孩子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其自我意识会不断觉醒和膨胀。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成人感会不断增强。孩子的眼里,成人与孩子最大的身份区别就在于,个人的事情自己能否做主。因此,孩子在成长中的自主诉求是一个积极的成长信号。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我们要守住底线,不要给学生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变化贴上了一个莫须有的负面道德标签;我们要积极应对,学会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正在成长为成人的孩子,帮助他们理解成人的世界。班教授提醒我们:在心理问题面前,教师的冲动就是“魔鬼”。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心理问题不能道德化。心理问题道德化,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爱能,还表现在正确区分道德问题、规范问题和个人问题。班教授告诉我们,教育要学会抓大放小。抓原则,放规范,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更广泛、更自主的成长空间。我们正在全力推动的“新生命教育计划”,就是践行教育的“生命立场”。我们追求“让教育看见每一个孩子”,就要让孩子站在教育的“正中央”,就要让学校每一个空间都是教育的“事发现场”。班教授提醒我们,学生管理要从报应性正义转向修复性正义。处理学生违规的问题,要实现修复伤害、解决问题和关系和解。一切问题的处理,不是基于“法官立场”,而是“教育立场”。
爱能,还表现学会和孩子讲道理,学会“调频”。很多时候,老师和学生讲道理,苦口婆心却如对牛弹琴,甚至还被针锋相对,并非老师讲的道理不是“好道理”,也不是学生的反驳“没有道理”,而是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不在同一个“频道”。班教授告诉我们,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判断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处在哪个水平哪个阶段,讲学生能听懂、能认同、愿听到的话。在同一个频道对话,师生沟通才能达成共识形成共情。教育永远充满挑战,也充满艺术。以德育德,以爱育爱,需要更加专业的智慧。让我们以研究的态度和精神,将拳拳爱心转化为强大的爱能,引领孩子长成我们期待的样子。(作者单位:松滋市实验小学)推荐阅读:1、【论道】育人为本,厚德铸魂|山栀子2、【论道】学校发展,教师第一|山栀子3、【上清走笔52】怎样理解“新生命教育”|山栀子4、【上清走笔】让“上清文化”成为看得见的习惯|山栀子5、【上清走笔46】让教育看见每一个孩子|山栀子6、【故事】看 见|山栀子
分享给第一个想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