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生活小窍门

适得其反的全面发展:注意力与融会贯通

1
记得我初中在户外测向队时,训练长跑,绕着西湖,一圈又一圈,教练骑着自行车,训练我们呼吸以及步伐,并不是越快越好,通常在2/3的时间里,都是在调整节奏中,并努力保持匀速,不管多累,都必须迈开腿,大腿带动小腿,手臂摆起来!累得不行的时候,频率慢下来了,但步伐一定要大,同时调整呼吸节奏。训练大部分时候都是每一时段聚焦一件事上,熟练后开始整合,关注到更多方面如何协调上。
这段经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受益匪浅的,基本功训练,让我在任何运动中都可以体会什么是“节奏”,什么是“协调”,掌握起来也会比较快和准确。对于运动这件“复杂”的事来讲,其难度莫过于如何让身体各部分默契配合了,所谓的“协调”能力,常常是提高效能的关键,不好的配合,就会产生我们通常认为的“内耗”,做功相互抵消,自然不会有好成绩。
小时候其实并不懂这些道理,只是跟着教练学习,从小听的最多的就是基本功。后来大了,其实也没有总结过什么是学习的窍门,从没听说过元认知,也不会联系不同事物来分析,直到我进入研究生阶段,在科学探究的领域里深度学习,并在学习神经科学,心理学,天文学,哲学的基础上,发现了事物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学习的本质开始浮现。这时候我发现,原来,大道至简,真的如此,高效的学习都是有共通之处。
2
父母的焦虑往往是因为“试图全面”,体制内外都在称要“全面教育”,全人计划,全面发展,这些并不是没有可能,的确作为教育来讲,目标设定一定是“卓越”,但是路径却不是这样的,尤其在教育者本身还不具备丰富经验,全面整合能力的时候,做一件庞而杂的事情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心中一直考虑全面,于是总是在查漏补缺中,担心这样是不是会造成另一方面的缺失,还有问题没有跟孩子交待清楚他会不会不理解,在希望孩子专注的同时还希望他们善于社交,希望儿童语言能力强但又不希望他们滔滔不绝,要听话且要思维活跃……父母总是很矛盾,并且并未察觉这种矛盾,将儿童认为是可以被全面改造的个体,一个坚韧不拔的超人类。
教育的焦虑,源自于这种适得其反的全面发展。
3
矛盾始终存在,要知道事物总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成对出现,有了这方面的优势,就会有另一方面的弱势,对于一个新手来讲,要想让他面面俱到,结果就会手忙脚乱。假如你教一个人滑雪,你告诉他脚应该这样摆,膝盖应该那样,臀部应该如何发力,身体重心怎么调整,对了,还有你的手臂,需要这样,嗯,也别忘了眼睛看哪里……一上来一通调整后,他恐怕连怎么站都不知道了。许多事情都体现出,我们越是周全考虑,教得细致,我们的受教对象显得越“笨”,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沮丧的事。
拿什么来拯救这种危机呢?很多人觉得系统学习是一件麻烦且很慢的事,而且既然细致地教学并不见效,何必自讨苦吃,于是干脆抛弃掉这种方式,改而集中为考试做准备,依靠记忆力和强化训练,我们可以让聪明的人类学会很多技能。只是同时,我们在逐渐丧失另一样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思考。
人类失去思考会怎样?一代代传承,一代代折损,智慧无法被复制和传递,智慧只能生成于思考中。
十年前少许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意识到我们从一个极端又摆到了另一个极端,然后发现一个窘境:我们既不能细致地全面教育,又不能投机取巧地应试教育,我们到底该怎么教育?
4
“抓大放小”,所谓道,总是再简单不过,你可以用最直白通俗的语言表达,而且发现还通行于各个领域,各种情况中。
大与小是相对概念,每个阶段对于不同的人来讲,大与小都在变化中。就拿儿童数学启蒙来讲,一个4岁的小朋友,对于抽象概念并无任何了解,此时的大是建立“数量概念”,而不是盲目地开始计算和口诀。而对于一个四则运算乘法口诀相当熟练的小学生来讲,大事情是建立数学结构的思维,小事情是套路。
再具体一点,拿我在数学微课三阶段刚刚上过的一课来说:归总问题总是与归一问题成对出现的,去学习什么一元归一,二元归一,逆反归一这样的套路没什么意义,重点是结构:包含了部分整体、对应关系、时间线问题、视空间表征问题。当我们分析总量的时候,不考虑分量,此时注意力聚焦在对整体共性的分析上,当我们分析分量时,抓住最为重要的平均数概念,深度去理解分类,类别涵属,搞明白最上层的结构建立在“类别”基础上,而当这一切都明白后,我们才整合归总与归一问题,通盘考虑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儿童注意到题目是如何变得复杂的,只是隐藏了一些量,增加了一些关系量(变化量),其实大结构是完全没有变的。也只有当孩子已经对基础结构熟记于心,全面理解了,才有后面的融会贯通。
5
越是小的孩子,越需要注意力的专注,成人总是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其实大部分时候是因为我们太讲究“全面”了,这也希望孩子掌握,那也希望孩子关注有兴趣,于是最后你发现孩子三心两意,对他们来讲诱惑太多了。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专注呢?我们要将问题聚焦在足够小的面,但是要有足够丰富的演绎。
我在上一篇文章《不可思议的孩子这样生物:分类、差别心、控制力、输赢》中讲到过,儿童的自我中心,使得孩子“意图”控制一切,这件事会引发另外一个我们被忽略的问题,儿童对时间的错误认知(这方面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谈),假如我们希望孩子走出自我中心主义,并且开始关注到自己与他人的平行关系,我们可以让儿童聚焦于某个时间里,每个人都在做些什么?
这是我在数学微课的第一阶段(N11005:蒸碗鸡蛋羹的功夫就造了座立交桥)里提供的一个日常游戏。没错,让儿童注意到这个时刻每个人都在做什么,是数学启蒙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件事就数学启蒙来讲,小到我们压根儿连数字都没有碰到,但是丰富到足以让每个家庭都可以做本独一无二的绘本出来。
且看下面来自深圳的妞爸,陪孩子完成了这样一个“平行时间线”的游戏,图画得充满童趣,可爱至极。

6
当我们用合适的方式,让儿童聚焦在一个目标足够小的领域里时,你反而会发现儿童的“丰富”内心。下面也是一位来自深圳的家长,多多妈的描述:在上完N11006这节课后,引导孩子讲讲以自己一天要做的事情对时间进行排序,孩子兴奋极了,差不多要把屋子也翻个底朝天,“就差把尿壶拿来表示每天拉粑粑”了,多可爱生动的画面呢,注意力用对方向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孩子如此专注,思想如此丰富活跃。

另一方面,当我们把目标缩小到足够清晰的层面时,很多问题会浮现出来,日常哪些所谓“基本功不扎实”,“粗心马虎”的问题,也终于可以找到根源。把一个破了一个洞的自行车胎放入水中,你再打气时,就很清晰地能够定位到哪里漏气了。很多时候,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小漏洞,过于注重全面发展,太过于急迫要让孩子什么都会,每个部分的小漏洞都还没补上,到处漏气,自然就前进不了了,而且原本局部来看的小问题,现在感受到的是哪里都是问题,寸步难行。
下面是来自广州的陀陀妈的记录:层级与总量的关系,总是会被忽略,因为这看起来只需要解释一句话就能明白的,比起各种各样的应用题如何解答来讲,这个问题太小了以至于通常被忽略。但是当我们倒过来检验孩子编写题目(也就是演绎能力)的时候,你会发现其概念当中薄弱处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加能突显儿童对数学结构掌握到什么程度,是已经内化了,还是只是在考试中才会想到用什么方法。
下一次,让我们来聚焦谈谈数学教育,如何抓大放小,如何设定每个阶段注意力聚焦的重点,又如何来融会贯通,达到我们真正期望的思维训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