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幼儿园中班个案分析(幼儿园各种个案分析大全)

幼儿园中班个案分析
1075627137
上面这个是郝老师的抖音号,专门分享幼教资源的,关注一下,加我微信可以免费进幼师资源分享群或免费领取幼儿园一整套督导评估年检资料。赶紧关注吧

从迷失自己的“世界”走出来吧
 
一、背景
1、幼儿基本情况
小琪,男,5岁,入园一年,就没有开口说一句话。对于任何集体活动,他从不愿参加;每天来园都会大声啼哭一阵子;对于主要教养人——奶奶极度依赖。我们与他的父母沟通,父母都认为小琪行为表现没有任何异样,一切都是源自于“年龄还小”。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如非必要(吃饭、如厕等),永远都默默地坐在自己座位上,眼神空洞地看着某一点。对于其他一切的声音,充耳不闻,仿佛隔离在这个热闹非凡的儿童世界之外。
2、家庭基本情况
三代同堂,父母居住在农村,但工作都在市区,主要教养人为奶奶。父母工作很忙,由于上班距离远,起早贪黑,与小琪相处很少,但是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但是却对小琪的种种“特殊”表现,听之任之。而身为只要教养人的奶奶则对小琪极其溺爱,生活一切所需都包办代替,每天奶奶都选择婴儿推车接送小琪,仿佛小琪在她眼里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婴儿”。
二、实录:
又到了户外运动的时间了,在热身运动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奔向了操场中最大的滑滑梯,瞬间到处都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就在这时,蹲在滑滑梯旁不远处的一个小小身影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小琪双手抱着脚,仰起头,小小的身体缩成一团,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滑滑梯,不时的有孩子从他身边经过,有些孩子还主动邀请他一起玩,可是他就好像没听见别人的话一样,对别人的邀请不理不睬,依然一动不动、默默地看着远处的滑滑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三、成因——“自我世界”的形成
1、祖辈教养,互相依赖
小琪进入中班后,每天早晨入园时,依然大哭不止,不愿意离开奶奶,而奶奶则不顾老师的劝说,依然“坚持”每天送小琪进教室,并且在小琪大哭时紧紧抱着小琪不愿意离开,老师上前劝阻,奶奶甚至提出陪伴小琪一起上幼儿园的要求。在与奶奶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小琪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奶奶退休后在家生活比较单一。有了小琪后,她所有的生活重心就完全集中到了小琪身上。可是自从小琪进入幼儿园后,奶奶觉得自己的生活一下子没了主心骨,同时她还反复强调小琪离不开她,她也舍不得小琪。
2、父母强势,孩子封闭
在发现了小琪的“与众不同”后,我们前往了小琪的家里进行了家访,在家访时,妈妈也告诉我,小琪从小胆子就小,而且她认为外面太不安全,所以就很少带小琪外出,长此以往,小琪就更不愿意到外面去,也不愿意和除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之外的人说话了。在我们与小琪交流时,我们也发现,爸爸妈妈非常急切地想让小琪开口回答问题,但是每次都缺乏耐心等待,取而代之的是比较强势而又主观的替小琪进行回答。如:看到小琪在画画,我们问他,“小琪,原来你喜欢画画呀,可以介绍一下你在画什么吗?”小琪对我们的提问置若罔闻。妈妈立即接口道,“快告诉老师呀,你是不是在画幼儿园呀?”然后马上对我们说,“我们小琪就是这样,除了我们之外的人和他说话,他都当没有听见……”之后就开始当着小琪的面开始向我们滔滔不绝地数落着小琪的种种事情,而小琪则至始至终都没有抬头注意我们,依旧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
四、策略——“自我世界”的“裂缝”
    一个孩子个性的养成,不仅仅是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引导教育,也要来自于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如何能让小琪走出这样“冰火两重天的小世界”,让他慢慢融入集体生活,这也让小琪的爸爸妈妈很着急,通过一段时间的家园联系,对小琪和其家庭情况的了解,教师为小琪的家庭提供以下几条建议:
1、家庭会议,明确主次
    由于小琪的父母工作很忙,所以抚养甚至是教育小琪的重任则完完全全的落到了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身上。针对这一情况,让小琪的父母明确隔代教养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绝不能代替亲子教育则显得刻不容缓。必须让小琪的爸爸妈妈认识到他们应当担负起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尊重祖辈家长发挥隔代教育作用的同时,要协调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这样既能让孩子从父母那儿感受到严格和理智,又能从祖辈那儿体验到宽厚和慈爱。还可以让孩子逐步学会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策略去对待不同的事情。
2、转变态度,给予自由
分别说服小琪的爸爸妈妈抽时间多翻阅儿童心理学,积极参加我们的家庭教育活动,转变强势的态度,共同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心情愉快的生活,并为孩子创设语言交流环境。如,多为孩子买些简短易懂的故事书,激发孩子的讲述欲望,多带孩子到外面走一走。如,串门、购物、郊游等,给予小琪与外界交往以及自主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鼓励小琪多看、多讲,取代代替小琪表达想法。
3、循循善诱,融入集体
    老师给予小琪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他慢慢适应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的环境和规则。具体做到尽量多与小琪接触,让他感受到老师像妈妈一样可亲。感到幼儿园像家一样的温暖。比如,每天早晨迎接孩子入园时,先把他揽在怀里呆一会儿,握握他的小手,吻吻他的脸蛋儿,摸摸他的头,让孩子一进幼儿园先有安全感。无论是课堂上还是游戏中有意找小琪回答问题、交谈或一起做游戏,从谈话和游戏中逐步提高他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小琪与老师、小伙伴们交流的自信心。如有意安排开朗活泼的幼儿陪小琪做游戏、玩玩具等,让他们和小琪讲话。慢慢卸下小琪的心理防备,同时让小琪渐渐了解与同伴交往的方法。适时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增加小琪的社交能力,如“到敬老院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我为小弟弟、小妹妹做件有意义的事情”等,利用小伙伴之间的友谊感化小琪,循序渐进的让他和小伙伴们无拘无束的玩成一片。
五、成果——走出“自我世界”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小琪慢慢地开朗活泼起来,对幼儿园的生活已经完全适应,和小伙伴们相处得其乐融融,再也不是那个永远沉默的小男孩了。和过去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在期末的“家长开放活动”中,小琪的妈妈看到孩子的表现激动地流下了眼泪。面对眼前阳光开朗的小琪,从前那个似乎总与大家格格不入的灰色背影形象在我脑海里已慢慢模糊,这让我心里感到由衷地欣慰。
从小琪的转变过程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家庭环境是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的基地,幼儿园则是使孩子从单一环境中走出来的快乐天空。帮助孤僻内向的小朋友走出自己的世界,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是教育指南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使我深深体会到当好一名幼儿教师除了应该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要有爱心、热心、关心、细心、耐心。
小琪的事例,再一次地告诫了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年轻爸爸妈妈,不要因为你们工作忙碌耽误了孩子一辈子的幸福。
  引发我们更深思考的,是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了隔代家长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而且祖辈家长更易溺爱,造成孩子的依赖性、惰性以及缺乏自信,所以“隔代教育”才是夺取孩子未来的更大“妖怪”,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指导家长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他们成为引导孩子走向灿烂明天的“红丝带”。

都是游戏惹的祸
——对迷恋游戏宸宸的个案指导
 
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双双联手,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孩子创造出更适合他成长的教育环境。在14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在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同时,也不断学习着家庭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我才能更专业地去指导每一位家长,使他们跟我同一战线,互动配合,家园共育。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出色的做他自己。深感责任之重大!
一、幼儿基本情况表现
宸宸,男孩,就读幼儿园中班,在班中属于大月份的孩子。身体比较健康。性格活泼外向。头脑聪明、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喜欢看书,愿意表现。平时很喜欢上幼儿园,也很喜欢跟老师、小朋友交谈。喜欢运动,能和小朋友一起愉快地游戏。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欢做老师的小帮手,帮助整理游戏材料。也愿意帮助同伴。但幼儿个性较强,脾气有些倔强。
    二、家庭基本情况表现
爸爸是上海引进人才,妈妈在上海念大学,之后又出国深造,回国后,爸爸和妈妈一起创办贸易公司,客户群大多是美国的。南京有工厂,每周爸爸和妈妈都要出差三至四天。由于时差关系,爸爸、妈妈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结束。许多工作上的业务往来联系沟通,都是在电脑上操作。妈妈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大半天。由于工作忙碌,爸爸妈妈无暇照顾宸宸,宸宸的日常生活就基本由爷爷奶奶照顾。
三、孩子的问题表现
(一)对宸宸在校的观察
小班时,宸宸上课时会认真听讲,思维活跃、积极举手发言,听老师的话,懂事讲道理。会经常主动和老师聊天,是老师的小帮手。中班开学时,宸宸的一些反常变化引起了我的注意:
记录一:
开学了,孩子们都为自己的新校园、新班级激动万分,互相讨论着哪个教室好玩,哪个玩具喜欢。宸宸却一个人在那里坐着。可能一时间的不适应,我没有介入,继续观察。上课时,我播放了一个新学期开学的视频课件,当大家都被画面上的漂亮幼儿园图片吸引地大叫:“哇!真美!”时,宸宸板着脸:“这有什么好看的,老师放得那么慢。我的电脑动作快!”在请大家举手发言时,宸宸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我提醒他了多次,但是,他的眼神告诉我,他对话题不感兴趣,不愿意积极地回应大家的发言。我个别找他谈话,他斜着眼睛,生气地说:“我不喜欢幼儿园!再不想来了!”
记录二:
    9月6日:今天中午饭宸宸第一个吃完,紧接着小翊也吃完了,接着两人来到教室里开始讨论起他们的摩尔庄园,植物大战僵尸等游戏了。我也趁机参与了他们的讨论。我问:“你们什么时候玩游戏啊?”宸宸说:“我一回家就玩。”小翊说:“我只能星期六星期天玩,平时不能玩的。”宸宸说:“我可以随便玩的。我的已经升级别了,你的是几级了?我肯定比你的厉害!”每天的自由活动中,宸宸总要和同伴聊关于电脑游戏的话题。
    9月9日:下午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宸宸去了建筑工地搭建房子。边搭边自言自语,这是**魔兽的房子,这是**王,又用雪花片搭了类似弓箭的造型,跟一旁的小伙伴说:“这是他的武器。还有很多装备。”
    以前聪明懂事的宸宸来到中班后似乎变了一个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参与集体讨论活动,对学习活动漠不关心。还有点排斥学校。不想再来学校。各种活动中都会把他的电脑游戏世界联系起来。
   (二)对宸宸在家的观察
记录一:
暑假里,宸宸老家的2个表哥和2个表姐一起来上海玩,整个暑假一直住宸宸家。妈妈想着有大孩子的陪伴,她和爸爸能放松一下,不用像平时那样陪他玩了,加上工作上忙碌,暑期是他们工作的旺季,加班、出差次数增多,所以整个暑假没有过多地关注宸宸。于是,在哥哥姐姐的影响下,宸宸喜欢上电脑游戏,什么“洛克王国”、“植物大战僵尸”等等,好多专业术语,技巧,宸宸都了如指掌。幼儿园一放学,原本喜欢在小区里和小伙伴尽情玩耍,现在是第一时间回家玩电脑游戏。不给玩,还哭闹。原本喜欢看书的宸宸,现在就喜欢打游戏。游戏里极富动作感的画面影响的宸宸的注意力,小伙伴之间的交流时间少了,甚至厌学的情绪也来了。妈妈很担心,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
记录二:
妈妈觉得宸宸最近在家脾气特别大,经常会跟爷爷奶奶顶嘴。爷爷奶奶阻止他玩电脑游戏,他马上哭闹耍赖。爷爷叫他下楼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不高兴,还把爷爷的钱包从6楼阳台扔下去。早上吃早饭需要爷爷喂饭,一边喂一边看电视。
记录三:
一次和小区里的小伙伴玩,小伙伴说,宸宸的玩具都是破的,一点不好玩,宸宸气得跑回家,把家里的玩具都扔了一地。妈妈问:“你生谁的气了?这是干什么呀?这样做不对!”宸宸大叫:“我生自己的气!我的玩具都是坏的,我想杀了自己!”妈妈听了很震惊!
记录四:
妈妈觉得宸宸在家里脾气特别大。一次和小区里的小伙伴玩,小伙伴说,宸宸的玩具都是破的,一点不好玩,宸宸气得跑回家,把家里的玩具都扔了一地。妈妈问:“你生谁的气了?这是干什么呀?这样做不对!”宸宸大叫:“我生自己的气!我的玩具都是坏的,我想杀了自己!”妈妈听了很震惊!
    四、孩子问题原因分析
(一)极少的父母陪伴
    平日里,宸宸爸爸妈妈工作忙碌,暑假期间由于工作旺季,加上表哥表姐的到来,想着宸宸有哥哥姐姐陪着玩了,家长可以暂时不用陪伴孩子,专心忙自己的工作了。却不知如今的青少年都把自己大部分的课外时间都放在了电脑游戏上。暑假期间更有大块时间给他们玩。家中只有爷爷奶奶照看的一群孩子,在没有任何约束下,尽情玩游戏。爷爷说:“出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就是在玩游戏。”宸宸的游戏水平在暑假里急速上升,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让宸宸陷进了游戏世界里,沉迷于其中。
(二)不当的隔代教育
    由于父母工作的忙碌,宸宸的日常生活全由爷爷奶奶照顾。祖辈对孙儿疼爱有加。平时,只要宸宸提出的任何要求,爷爷奶奶总会立即满足他。不断的溺爱和放任,让宸宸在爷爷奶奶面前更像个指挥手。一不满意,就会对爷爷奶奶发脾气,大声指责。甚至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就出现了扔钱包、喂饭等这样的行为。
(三)错误的父母榜样
    面对宸宸的问题,爸爸妈妈把责任指向了爷爷奶奶。他们责备老人对孩子教养方式的不对。责备老人放任孩子们玩游戏。责备老人过于溺爱孩子。宸宸看到父母对老人的处理方式,他对爷爷奶奶的态度更是无视。甚至还对爷爷说:“我就是故意让你被爸爸妈妈骂!”
    五、指导过程
    只有家园一起配合,才能对孩子实施最有效的教育。我同时在学校和对家长进行指导。
    (一)对宸宸的指导
      1、谈话法——明确立场
   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在宽松的气氛中,告诉孩子玩游戏的危害。让孩子知道家长反对玩游戏。在网络上找一些翻面教材,例如玩游戏产生各种疾病的新闻报道给孩子看。让孩子了解到玩游戏的恶果。拿出手机给宸宸翻看了我收集的新闻资料:“你看,这个大学生哥哥因为整天玩游戏,眼睛坏了,医生正在给他做治疗,有的是手的关节,背上的脊椎受伤,因为一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经常玩游戏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他看了很惊讶。同意回家和爸爸妈妈商量玩游戏的时间安排。我及时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家长。家长很支持。明确自己的立场。让孩子明白,因为爸爸妈妈爱他,老师也很爱他,所以为了不让孩子得那种可怕的疾病,爸爸妈妈在家里会不同意很长时间玩电脑游戏。老师也同意爸爸妈妈的的观点。
2、操作法——协商办法
和孩子一起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宸宸妈妈事先和爸爸商量好,决定只能在双休日玩游戏,每次只玩10分钟。宸宸同意了。
    9月12日:早上一来园,刘赫宸就急着告诉我:陆老师,我现在也和陈司翊一样,星期六星期天玩游戏了。每次玩10分钟。“我马上给予了肯定,是啊,每天你放学回家后,还可以做好多其他色事情对吗?他点点头。于是我请宸宸在集体面前介绍了自己放学回家做的事情,有吃水果,玩积木,玩汽车,到楼下找小伙伴一起玩等等,我表扬了他,他笑眯眯的。
3、实施法——监督执行
(1)父母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放学后,家长为孩子安排丰富的活动。陪伴孩子一起游戏,与小伙伴一起玩。
(2)父母丰富陪伴孩子的游戏内容。饭后散步、积极参加班级的亲子阅读漂流书活动、爸爸教宸宸下象棋、一起比赛踢球。
(3)严格按照协商的办法操作。平时一律不玩电脑游戏。双休日玩游戏遵守时间,可以和爸爸多下一盘棋,或者和妈妈多看一本书,不许耍赖,如果违反,就取消玩游戏的机会。
 4、推进法——鼓励表扬
   (1)家长及时将家中好表现告诉老师。明确表扬孩子,平时坚持不玩电脑游戏。和小伙伴一起玩得很开心。鼓励孩子将家中看的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等等。老师在学校,集体面前表扬孩子。
   (2)老师及时将在校好表现告诉家长。例如:上课注意力集中了,能认真听老师的问题,举手发言了,能和小伙伴一起看书、玩积木了,等等。慢慢的,孩子对游戏的依赖性慢慢降低了。
(二)对家长的指导
1、鼓励家长学习家庭教育。闵行区13期家庭教育志愿者高级研修班开班,我鼓励宸宸妈妈、爸爸报名参加。告诉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的必要性。于是妈妈,参加了这次的培训学习活动。
2、指导家长更多陪伴孩子。向家长分析宸宸游戏上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父母的陪伴。要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会更安心做事。结合宸宸的中班年龄特点,对棋类感兴趣,请爸爸教他下象棋,再鼓励宸宸来班级和晓航一起对下,结合宸宸的兴趣喜欢踢球,爸爸陪他放学后在小区里踢球,分散宸宸的玩电脑游戏的注意力。体验与父母亲密接触、共同游戏的快乐。
3、指导家长双方教育的一致性。爸爸妈妈的教育观点要一致。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目标。操作会更为有效。
4、指导家长有目的地与孩子交谈。关于孩子的“自杀”问题,妈妈很担心。我请妈妈先不要用自己的主观理念去判断、评价孩子。先了解孩子对“自杀”的理解。妈妈同意了。我请妈妈按照我给她的先后顺序聊天。首先,找一个宸宸心情好的时候,这样容易与孩子进行交流。其次,平静地问孩子,那天听到你说“自杀“,你知道“自杀”是什么?
孩子的回答让妈妈有些吃惊。宸宸说:“妈妈,自杀就是死掉。你可以给我送医院,我还可以复活。游戏上就是这样的。有好多条命的。”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宸宸受到电脑游戏的影响,根本不明白生命的真正含义。
我告诉妈妈,一定要先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才能做下一步适切的教育。妈妈完全同意。这次的聊天,让妈妈认识到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之后,妈妈跟宸宸一起聊了生命的重要性。宸宸也明白了每一个生命的宝贵,再没有提及“自杀”之说。
5、指导家长对祖辈的态度。引导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唤起宸宸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孩子出现的问题,其实是家长造成的。对祖辈,我们有的就是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妈妈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特地找宸宸谈话:“之前妈妈一直批评爷爷奶奶,喂你吃饭,一直批评他们放任你玩电脑游戏,是妈妈做的不对。爷爷奶奶已经很辛苦地帮助爸爸妈妈照顾你,我们不能这样做。是妈妈做错了。”宸宸听了很惊讶。妈妈坚持这一做法。与孩子商量好正确的做法,没有做到,问责孩子。
6、指导家长及时与老师沟通。在指导过程中,家长需要更密切地与老师保持联系,将在家指导过程中的孩子的表现和行为表现告诉老师,方便老师和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表现适切地给孩子实施教育策略。
  9月14日妈妈说:“陆老师,我们已经跟宸宸商量好了,宸宸同意每周玩电脑游戏的时间。也告诉爷爷奶奶,请爷爷奶奶监督。如果违反,就请爷爷奶奶告诉爸爸妈妈。取消一次下棋的机会,如果遵守,多一次下棋或者多一次踢球。宸宸显得很兴奋。问我们是真的吗?我们答应他,并告诉他,大人说话算话的。坚持一周下来,宸宸真的做到了,他爸爸也多陪他下棋和踢球了。希望宸宸能坚持。”
    9月20日爸爸说:“作为宸宸的父亲,其实一直以来对儿子都有所歉疚的。工作忙,出差多,陪伴儿子读书,游戏的时间并不是很多。班级里开展了“图书漂流”的活动,老实讲,我并没有很认真地陪他读过。在陆老师的建议下,也是希望帮助宸宸摆脱电脑游戏的迷恋,我才真正有机会感受这个活动。这个读书漂流活动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动力和儿子一起阅读,陪伴儿子一起成长,也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这个活动,教育儿子如何和别人一起分享,也让孩子了解到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每一本书。让孩子自主选择图书去分享。有本书《父与子》漂流到了儿子手中。小小漫画,很少文字,但是在给儿子讲的过程,我自己都被两代人之间的故事所感染。学着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如何客观的评价孩子的行为。学着在养育孩子的辛苦中品味快乐。”
7、给予家长及时的鼓励。每一次与爸爸妈妈沟通后,我都会鼓励赞扬他们对孩子的认真与付出。我告诉他们,你们的付出肯定会有回报。我邀请宸宸妈妈在家长会上介绍改变自己,改变儿子的教育经历。宸宸妈妈欣然接受。
    六、指导成效
慢慢地,宸宸对游戏的依赖性慢慢降低了。他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积极主动爱学习,礼貌友爱助伙伴。每天早上,奶奶准备喂他吃早饭,他会主动跟奶奶说,我自己吃。我在班级里都是吃第一名的。奶奶开电视吃饭时,会提醒奶奶把电视关掉。一到教室,宸宸就会把在家里的好表现告诉我,我会大大赞扬他。在学校里,他关心同伴,与同学友好相处,我也会第一时间告诉宸宸妈妈,让妈妈回家表扬。例如:宸宸会告诉小翊,玩电脑游戏的危害,还会劝小翊不要一直玩电脑游戏。谈论电脑游戏的频率减少了,更多的是与同伴一起看书、下棋、搭积木了。看到孩子的进步,我和家长都感到欣慰无比。宸宸妈妈还主动报名参加我班的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家庭教育志愿者,为班上其他家长进行讲座《家庭教育素养》,把宸宸的例子,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以及与老师的沟通的点点滴滴告诉给其他家长们,向家长们宣传学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园共育的成效。
    七、指导师感悟
    类似的个案有很多,我深深感受到,光靠学校教育的“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提高家长的家庭家庭教育素养,唤醒家长教育孩子责任的主动性,家园共同配合,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从孩子出发,引导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审视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明确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的孩子。鼓励家长积极地实施。孩子在进步,家长也在进步!
家园携手荡起双桨,让我们的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我会继续努力!

豆豆的改变
 
豆豆的情况
豆豆是个瘦小伶俐的小男孩,虽然个子长得小小的,可是脾气去很倔,与小朋友相处时总是不愿意让步,所以在班级里的好朋友并不多,只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好朋友小麦子,两个人总是在一起玩,因为两个小朋友关系好,两家大人也关系不错。虽然豆豆朋友不多,但是他很爱笑也很喜欢幼儿园,每天早上来园总是非常开心地与老师打招呼,在幼儿园里时,脸上的笑容几乎没有消失过。
突然的转变
实录1:
户外运动结束了,小朋友们都在“两个好朋友手牵手,一个跟着一个走”的儿歌声中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小麦子也开心地向豆豆跑去,牵住了豆豆的手。豆豆一把甩开小麦子的手:“我不要跟你牵手!”小麦子问:“为什么不跟我牵手呀?”豆豆说:“你身上有虫子,不干净。”小麦子是个温和的孩子,没有反驳豆豆,只是很受伤地看着豆豆。我连忙走到两人身边问:“豆豆,谁告诉你小麦子身上有虫子不干净的?”豆豆说:“是妈妈说的小麦子家里有虫子,小麦子身上也有,让我不要跟他一起玩。”我连忙抱住小麦子:“余老师知道小麦子身上没有虫子,你看我抱他都没有事。”
实录2:
小朋友们都准备外出活动了,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小麦子走到豆豆面前,想牵豆豆的手。豆豆把手背在背后,对小麦子说:“明天我再跟你牵手。”小麦子问豆豆:“你昨天说明天跟我牵手,今天又说明天跟我牵手。”豆豆有些不安地说:“那我还是明天和你牵手。”小麦子去牵另一个平时和自己玩得不错的小朋友了。
实录3:
连着几天豆豆的情绪都不高,以前整天笑眯眯的样子看不到了,似乎感觉他很累很困,总是没有什么精神的样子。今天下午离园时,豆豆妈妈又没有准时来接豆豆,豆豆跟着我回到大厅图书角。像往常一样,我对豆豆说:“豆豆,你选一本有趣的书看一看吧。”豆豆摇摇说:“我很困。”看着豆豆确实没有什么精神,我想他可能下午跳舞跳累了,于是摸摸他的头:“那要不要靠着老师睡一会儿呢?”豆豆看了看我后摇摇头,自己去选了一本书坐下看。我看豆豆不太想被人打扰的样子,就转头和另一个班级的小朋友说起话来。不一会儿,我突然听到豆豆大声地哭叫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那声音听起来伤心至极,我连忙回过头看身边的豆豆,只见豆豆张大嘴巴,脸憋得通红,眼泪不停地往下流。虽然不清楚一向乐观开朗、整天笑眯眯的豆豆发生了什么事,但我立刻把豆豆抱进怀里,轻轻地拍着:“没事没事,老师抱一抱。”豆豆仍然哭得伤心不已。
正在我准备给豆豆妈妈打电话时,豆豆妈妈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豆豆看到妈妈来了,并没有飞跑到妈妈面前,而是静静地看着他妈妈来到我们面前。豆豆妈妈看到豆豆哭红的眼睛,蹲下来对豆豆说:“是因为妈妈来晚了才哭吧?对不起,妈妈晚上有个会,所以来晚了。”手臂抱着豆豆的我,明显感觉豆豆的身体放松了,感受到他似乎松了一口气,但豆豆却并不回应妈妈的说话。甚至看了妈妈一眼后,居然低下头看起了书。
发生了什么事?
想到豆豆这段时间的异常,我知道一定要跟豆豆妈妈聊一聊,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通过与豆豆妈妈聊天,我了解到:豆豆妈妈与小麦子妈妈之间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由于豆豆和小麦子关系很好,总是互相串门,考虑到不方便再让豆豆去小麦子家玩,所以豆豆妈妈要求豆豆不要跟小麦子玩,就告诉豆豆小麦子家有虫子,小麦子身上也有虫子。
了解了这件事情,再结合最近一段时间豆豆在幼儿园的表现和豆豆性格的突然转变,我意识到豆豆是因为他与小麦子的事情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表面看来,豆豆似乎只是表现出不开心,情绪不好,但仔细分析却可以发现,这是豆豆社会交往出现了问题,从而影响到他对环境的敏感性,以及自身的心理安全感。在同伴交往中,豆豆失去了最要好的朋友,对同伴交往表现出了退缩,想要交新朋友,但却不知道怎么做,只在心里着急;想要和同伴一起玩,却无法说出口,只是在心里想一想。在与成人的交往中,豆豆表现出了不信任和没有安全感,没有亲密感,豆豆对老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粘乎,基本不会主动跑到老师面前;对爸爸妈妈也少了一份信任,总是担心他们不来接他。
帮帮孩子吧
根据了解和观察到的情况,我与豆豆妈妈进行了深入的面谈。
首先我把观察到的豆豆的情况告诉了豆豆妈妈,提醒她孩子的情绪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我告诉豆豆妈妈:在我与豆豆聊天过程中发现豆豆还是很喜欢小麦子的,想和小麦子一起玩,只是因为妈妈不让与小麦子就一起,因为答应了妈妈为了不让妈妈失望豆豆拒绝了自己的好朋友小麦子。另外,在班级里面时,豆豆表现出了社交退宿行为,如豆豆想跟一名小朋友牵手做朋友,但那名孩子已经有一个牵手的朋友了,豆豆就不愿意再去牵其他小朋友的手;豆豆还想跟这名孩子坐在一起,但因为吃饭慢了一点儿,那名孩子身边已经没有空位置了,豆豆当时就哭了起来,没有办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处理这样的事件;豆豆很喜欢玩飞行棋,但总是不不敢去问其他孩子愿不愿意和自己一起玩。
说了豆豆在幼儿园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后,我问豆豆妈妈:“我觉得豆豆最近的情绪问题可能跟他想和自己的朋友玩与你们不让他们俩一起玩这两件事情产生的冲突有很大的关系。你觉得呢?”豆豆妈妈听到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点了点头说:“我最近忙,一直没有关注豆豆的情绪,不过豆豆这段时间特别粘我,有一次我出差,豆豆还问我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说到这里,豆豆妈妈忍不住哭了起来:“我不会再对他说不让他和小麦子玩了,孩子的情绪很重要。”其实中班是孩子发展友谊非常重要的时期,孩子们从小班的懵懂到中班期望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分享一起游戏,好朋友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我根据豆豆现在的情况给予豆豆妈妈以下建议:
1、安抚孩子情绪,帮助孩子重新建立信任关系。
与豆豆聊天,告诉他妈妈在这件事情上错在哪里,并且告诉豆豆会让他和小麦子一起玩,小麦子仍然是豆豆最要好的好朋友。接纳豆豆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情绪,尽量用语言、肢体动作、表情去安抚豆豆,给豆豆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无论如何妈妈都会爱他,绝对不会不要他。
2、改变观念,不阻止豆豆去朋友家玩,并主动带豆豆去他朋友家玩。
豆豆喜欢去小朋友家里玩,愿意和自己的同伴在一起,豆豆妈妈不要去阻止,而是鼓励豆豆的这种社交行为,并帮助豆豆更好地与自己的同伴相处。
3、多认识新朋友。
豆豆家附近不仅有小麦子,还有好几个虽然不是在同一个班级但在同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豆豆妈妈带着豆豆多接触一下这些小朋友,让豆豆多一些好朋友。
在幼儿园里,我也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豆豆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同时教给豆豆一些小小的交往技巧。
后来
大概一个月左右时间,我和豆豆妈妈都发现豆豆有了明显的变化,脸上的笑容重新回来了,和朋友牵手不会再甩开其他孩子的手,和老师的关系更亲密了。
我的思考
幼儿期是孩子社会性交往能力初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引导,关系到幼儿的一生,幼儿的人际交往与父母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的社交需求,在孩子产生社交需求后,要常常关注孩子的社交机会,观察孩子的社交能力,尽量为孩子创建一个安全的社交环境,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社交机会,并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社交办法,如关心其他朋友、讲道理、能互相商量、和朋友一起分享等,来帮助孩子建立对自我的认识,对同伴关系、成人幼儿关系的认识,甚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在幼儿的社交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采取积极的支持策略,绝不能因为成人间的问题影响到孩子的交往。

海绵宝宝在吸收
 
案例背景:
“你干嘛啦,我不要,不要,为什么要说对不起?”一阵喧哗过后,海绵宝宝不依不挠地冲着我直嚷嚷。主人公就是我们班“海绵宝宝”。今天海绵宝宝又发脾气了,在早上吃早点的时候。从厕所间直冲过来,一边拿牛奶,一边用手胡乱地拨开四周正在拿牛奶的宝贝们。“老师,他弄痛我了!”眼神中分明有着些不满与嫌弃。而似乎海绵宝宝对这一行为并没有太在意,自顾自地拿着牛奶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缓缓走上前去:“刚才你怎么进入餐厅的呀?好像你在冲过来拿牛奶的时候,弄痛慕颖了吧。”第一次,海绵宝宝似乎没听到,若有若无地夹起饼干。“你也许是不小心的,老师知道,但小颖现在手不舒服了,你能不能去看看她,看看应该对她说什么呢?”第二次,海绵宝宝依然没有看我,只是放下了手里的东西,不再动了罢了。“你好好想想?”第三次,他开始转过小脑袋,嘟囔着看着我,不变的是他依然没有一句话,眼神间透露出十分的不满。
    海绵宝宝平时都是由外婆来接送他,父母工作都比较繁忙。小班的时候都是上半天,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在幼儿园午睡。外婆说现在还总是吃各种瓶瓶罐罐中的小药丸。海绵宝宝算术很厉害,对字宝宝的识字能力也比同年龄的宝宝突出很多。由于身体的不适,外婆总格外照顾很多,海绵宝宝的生活料理能力并不是很理想。今天中午起床后,我发现他的稀奇古怪的小口袋本应该在前面的位置,这一刻居然蹦到了后面。“海绵宝宝,你快检查一下你的裤子,口袋宝宝怎么往后面跑了呀?”转眼间,海绵宝宝不见了。他去哪儿了呢?他害羞地赶紧去床上开始研究裤子究竟哪面朝外了。
    根据近日发现的情况,我与外婆约见了一次谈话。外婆言语间透露出,宝贝的确不听话。在家中的情况比学校还要糟糕,外婆说:“只要不称他心,他就发脾气,在地上打滚,嘶声嚎叫……”是无奈,或许还有点小小的责备。看的出外婆对海绵宝宝很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我急忙安慰外婆:“外婆,你不要急,海绵宝宝上课时候注意力很集中,我只是在这边跟你了解一下他在家的情况,他阿是很优秀的。我们必须肯定他这点。”谈话快结束的时候:“周老师,我也真的不知道如何对海绵宝宝,心情好的时候,表现好的很,让他完成的事情他都尽善尽美地努力完成,我和他妈妈都很满意。只要心情一不好,脾气就开始闹腾了,我更加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的臭脾气啊……”面对眼前的外婆,婆娑的眼睛里透露着对孙子的浓浓爱意与期许,我该如何帮助他呢?翻阅着书本给予我的知识,老教师留下的宝贵经验以及从孩子们身上获取的亮光闪光点。从孩子的角度去读懂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去帮助他们,从母爱的角度去呵护他们。在外界的帮助与指引下,灵感四溢。作为家长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家长处理方法一:安静等待
我与同行的沟通中,对海绵宝宝为什么发脾气得到了解读。在心理学上,在情感上感到饥饿的孩子,与他人沟通的能力都比较弱。明明是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却不知怎么表达。
有攻击力
倾向的宝宝并不一定都是个性强悍的,反而是因为内心比较脆弱,用武力来保护自己罢了。爸爸常年不在家,妈妈又要上班。平日外婆对他就十分宠爱,外婆每次当海绵宝宝发脾气的时候就马上跑去安慰他,而不是耐心地等待他自己说出为什么不开心的原因。首先得到意见后,当天离园时候我就跟外婆商量:“外婆你看,我们能不能试着给他多一点空间,我们静下心来听听他怎么讲,能不能等一等呢?”外婆不住地点了点头:“是呀!周老师,有时候我就是因为心太急了,平时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做,也就没想那么多!”这是彼此的眼神又有了再一次的碰撞,捋了捋思绪,又继续跟外婆聊了起来。“事情多了,我们可以放一放,毕竟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有时候可以一点一滴地进行渗透,学会安静等待比一上来就进行说教有用的多,我们可以试一试!”谈话随着渐入秋天掉落地叶子也慢慢变得融洽起来。
家长处理方法二:正确满足所需,及时制止无理要求
“我侄子也像海绵宝宝这个年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也能明白您的感受。但有时候孩子的需求是正确的,可以得到满足的,那我们也可以适时满足他的哦。不要一味拒绝哦,就拿今天来说吧!比如我告诉您,他在幼儿园表现很好,还愿意去帮助其他孩子。回家后他说我想去公园玩会作为奖励,您会怎样做呢?”
“如果我不忙,他外公也在家的话,我想我应该会带他出去的吧!”外婆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外婆,您做的不是很好吗?这种情况是属于可接受范围内,就应所需,我们应该肯定他的行为首先,其次孩子有提出可接受范围内索取的奖励,我们做的到的话,其实做起来也很容易的!”外婆点了点头,似乎话题才刚开始打开,“就今天他在园中裤子穿反了,要求我替她穿回来,家中的情况估计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吧。”“偶哟,老师不好意思的,我告诉你,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跟他说也不听的,最后还是我帮他穿回来。”外婆稍微额头上的汗微微渗出。
“我们不能一味地满足他对生活自理能力偏低的要求,应努力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去尝试。如果你对他说今天我不能帮你穿回去的时候,你也要说清楚为什么不行”。我建议外婆你可以说,“宝贝!今天我不能帮你穿裤子,因为我觉得你现在长大了,能够自己弄清楚正反的概念,你很聪明,一定可以!”(一时不能满足的,应说明情况,讲清道理)。
外婆紧接着刚才没讲完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他让我去另一间房间拿东西,因为我搞不清楚他究竟说的是哪样,这时候他这下‘拆人家了’跟我一定要上演一场‘哪吒闹海’,我只能对她说外婆不明白你究竟要哪个,你能不能自己去拿呢?”很多时候家长也经常因为孩子不停的发脾气最后都会妥协。“我很赞同你的做法”也许从前也是老师的外婆,在沟通过程中更显得教育理念的统一,可是作为家长的她最终还是妥协了。“但是您千万不要因为他耍赖,而迁就他的不合理要求,只会助长他发脾气的坏脾气,您要对他是不行就是不行!坚决说‘不,你要的东西,你自己去拿!’我急切地心理按捺不住对外婆的不忍。”“老师你说的对,有时候我真的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胜利了,可结果还是没把握好,但我相信一定可以做到的!”
家长处理方法三:冷处理
由于海绵宝宝外婆每当海绵宝宝一发脾气的时候,第一时刻就去哄他,导致有个条件反射。他知道只要自己的情感情绪未获得满足时,我只要发脾气,最后都会得到满足。我建议外婆是否在一边观察先海绵宝宝的状态。如果他仍然不依不挠地继续发脾气对无法说服教育的,不妨采取不予理睬的方法此时,切勿心软因为海绵宝宝的哭闹而妥协。得不到外婆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慢慢地就不再乱发脾气了,我意味深长地对外婆说“每次当他发玩脾气后,您可以为孩子讲道理呀,及时进行教育。要告诉他刚才的行为是不好的,发脾气是没有用的。”外婆点了点头,似乎很赞同我的想法,并在一旁说道:“周老师说的是呀,每次我都在他发脾气的时候说他,急死我了,这孩子越说这脾气越倔强。”“外婆你不要急,教育是一点一滴来的,我也看见他在改变了,但你们一定要家中所有人态度要一致,使他感觉到发脾气是没有用的喔,几次以后好发脾气的性格会改变过来。”因为家庭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孩子在家庭中学习到的,摄取的精华也是十分“可观地”。
家长处理方法四:防患于未然 
一、与其我们被动地对付发脾气的海绵宝宝,不如采取措施去阻止“燃烧“的宝贝。家中不同事情的发生,无可避免可能使海绵宝宝脾气爆发点升华,与外婆沟通后,达到统一意见:平日日常活动保持一致性和规律性。如果因为家中有人来或者突发的事情,给海绵宝宝一个5分钟的缓冲与调适过程。事先讲好会发生什么事情,在这个情况下我应该做到哪些要求,渐入佳境。
二、也许因为午睡时候睡的时间比较多,更多时候下午的海绵宝宝比上午要懂事乖巧更多。与同事,教研小组的帮助下,也给外婆列了这个点:在出门之前请确保海绵宝宝是否吃饱,睡眠时间足够充足,这样也可以减少与同伴的冲突行为,不易因小的挑衅行为而发脾气。
三、多肯定,少责备。海绵宝宝是一个聪颖。注意力也十分集中,抓住这一点,在平时生活中,多肯定他善于逻辑思维的能力,“宝贝你真棒,今天你这样做的实在太对了!你表现的好极了!”建议外婆多以这种形式鼓励海绵宝宝乐于参加活动中去。
四、外婆有时间多关注海绵宝宝的神情,及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是短暂的、易于转移。当他的小脸开始变红、扭曲变形、愤怒之情已然摆在脸上时,不失时机地帮他赶紧打开一本书或一句“我们今天要不要海绵宝宝的DVD呢?”“其实孩子很健忘,您有时候幽默一下,是最好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喔!您也可以是扮一个鬼脸、可以说一个笑话也许就很快能让孩子忘记刚才不开心的事情喔。”外婆忍不住笑了起来,咯咯……气氛一下子变得融合起来了。
外婆放松了很多,我继续下去:“记得有一次,我在教新操的时候,海绵宝宝因为动作不能熟练做起来,他有点不开心。开始有些发脾气了,耳畔地一句:“你这样做操真像个公园里打太极的老爷爷啊!”哈哈,海绵宝宝笑了,一瞬间刚才的不悦从他稚嫩的脸上划过,做起操来格外地兴奋。”外婆听的很认真,到认可处的时候,禁不住嘴角微笑,喃喃地说:“是的是的,我家那宝贝,有时候真的又好气又好笑。哈哈哈……”
成果成效: 
约见已是中班暑期的事了,升入大班到如今。看到他,我感到很欣慰,脸上抑制不住地欣喜。在海绵宝宝身上我发现了许许多多闪光的地方,在无比的扩大扩大……教师每天需要面对的是20多个孩子,孩子都存有个别差异,只有细心、耐心、爱心地去关注每一个孩子,我们才会发现孩子身边存在的问题。孩子就像一座未经雕刻的白玉,剔透轻盈。或许他们在未经雕刻前有一丝丝地小缺口,但是我们的存在,我们这个为艺术雕刻的“小技工”看把他们打造出我们所要塑造的完美工艺品。俗话说:“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做到这点,我们必须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弯下我们的腰,倾听孩子的所思所想,诸如心血,调整现在所框死孩子们的教育固定模式,从自我出发,从专业出发,为家长找到更适宜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幼儿的家庭教育模式与幼儿教养模式。
海绵宝宝在吸收,他跟随者我们一同成长。现在的他在我们身边成长,他会长成一棵壮大的又扎实根基大树。如今的他,已然是个懂事,不再肆意发脾气的孩子。外婆常会在离园前在我们面前称赞在家中的他,现在不仅不会在家中随便大叫,比之前更懂礼貌了。让我拿东西前,他学会了说请。望着外婆略带得意的笑脸,我隐约感觉海绵宝宝自身“重量”变得沉甸甸地。
孩子进步的背后需要家园合作,作为教师,与家长成为朋友,倾听在家中碰到的问题,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认真思考孩子不良行为背后所折射出的原因和解决措施。通力合作,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孩子是幼儿园的希望,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从现在做起,担起家长之忧,与家长一起努力吧!

分享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赞赏
佳佳的“识字”风波
 
一、个案研究背景
   “今天我们一块儿来看本书。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拿到书了,大家先自己看一看,这本书讲了个什么故事?”班里的佳佳一边翻页一边迫不及待地把每幅画面上的文字都给读了出来,好多小朋友向她投去了崇拜的目光,有几个小朋友还发出了“佳佳你好棒哦!”的感叹。
等小朋友们都差不多举手说:“看完了”。我提问道:“谁来说说你刚才读的这本书讲了个什么故事?”许多小朋友举了手,但佳佳没有。后来的提问中,我发现佳佳只是单纯地能够读出文字,但是对这些文字连起来的意思,却只是摇头和一句“老师,我不懂这些句子的意思”。
二、个案基本情况
个案姓名:佳佳,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2008年12月25日
三、个案主要问题
    佳佳是个自我认同感很高的孩子,爱表现。同时相比同龄的孩子,佳佳识字量很大,但她只是单纯地认识这些汉字,却不明白这些汉字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四、个案生活背景
    佳佳平时和爸爸、妈妈、爷爷生活在一起。家庭条件尚可,父母平时比较忙,爷爷是主要的教养人,对佳佳的要求比较严格。佳佳对识字很感兴趣,同时佳佳对于自己认识很多字感到很自豪。
五、个案分析
    佳佳的表现让我不禁联想到“阅读障碍”这一学龄儿童比较常见的病症,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与佳佳的父母进行沟通,佳佳并不是“阅读障碍”:她在班里算是年龄比较大的孩子,生理上没有任何缺陷,跟班里其他的幼儿相比,她的识字量特别大,有时候会因为“要去上拼音班、识字班”而不来上幼儿园。班级图书角为中班幼儿准备的绘本她几乎能将所有页面的文字一字不落地念出来。
    后来我就佳佳的情况和她妈妈做了沟通,她妈妈在了解了情况之后,除了诧异就是不解。她说佳佳才两三岁的时候就对识字很感兴趣,有时候佳佳和妈妈一块儿看电视的时候会问妈妈“那是什么字?”包括妈妈陪佳佳看书的时候,她也会一直问妈妈书里的字怎么念。对于佳佳表现出的这些兴趣,妈妈很开心,每次都会告诉佳佳那个字念什么,应该怎么写。
    佳佳的妈妈平时工作很忙,随着佳佳年龄的增长,为了不让佳佳“输在起跑线”上,就索性给佳佳报了拼音班、识字班,想着这样可以让佳佳系统地认识更多的汉字,以后上了小学也会更有竞争力。妈妈对佳佳日益增长的识字量表示出赞许,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佳佳对识字量更持续的追求。
    通过跟佳佳妈妈后续的沟通,我对佳佳所上的识字班的教学模式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传授法”是其主要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特别追求孩子对“字音”和“字形”的辨识,经常会定期举行识字比赛,识字量越多可以得到更多的奖励,比较关注孩子认识了几个字。
    这不仅让我感到深深的忧虑: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呼声充斥耳边,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情绪让许多人看到了商机,各种巧立名目、违背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培训班层出不穷,比如“识字班”。
    殊不知,学龄前儿童尚处于“前阅读”和“前识字”阶段,我们更强调的是孩子的阅读兴趣,尤其是能够观察画面的细节,能够根据画面所表达的意思将前后页的画面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也为孩子后面的正式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孩子如果对身边的汉字表现出兴趣,除了“字音”、“字形”,更重要的是对“字义”的把握,是一种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地识记。
    脱离了“字义”,佳佳所谓的“识字”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对单个汉字的机械性辨识和书写,而非自己主动的建构,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六、个案指导
(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的家长”。向佳佳的妈妈宣传“科学识字”的理念:
1、我们更强调学龄前的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符号感兴趣,知道它们表示一定的意义”。
    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水平是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的,可能在不同的幼儿身上会                      有早、晚的差异。佳佳就比较早地表现出了对文字符号的兴趣。
    所以,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当孩子表现出对识字的兴趣时,我们                      应该在遵循孩子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的基础上去加以适切的引导和满足,更多地是在生活情境中的一种引导,而不是单纯地对“字形”和“字义”的机械识记。
    与此同时,我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对孩子“前书写”和“前阅读”的一些参考标准和指导要点跟佳佳妈妈做了沟通,鼓励她和家人在对佳佳进行引导时关注汉字学习要源起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比如对于“理发店”这个词组,可以在逛街、散步等时候,随机对参考路边理发店的标牌对孩子进行引导,这样才是有意义的、生活化的学习。
2、和佳佳的妈妈厘清幼儿的“阅读理解”和“识字”之间存在的关系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的支持。所以,机械地认识“字音”和“字形”对幼儿的阅读理解没有太大的裨益。
同时,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有不同于我们大人的学习方式,游戏化、情景化等方法更适合于幼儿的学习。在满足幼儿兴趣的同时,更要关注幼儿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去识字,更多的追求幼儿有意义地阅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把文本里的一个个汉字抽离出来作为识字的工具。
佳佳的父母会给她买很多的书,针对佳佳的情况,跟父母沟通在跟佳佳共同阅读的时候,鼓励佳佳脱离文字的提示,先关注画面的信息,尝试将画面串联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文字符号是如何代替画面来对故事进行表达表现的。
(二)家园合力,双管齐下
    跟家长沟通,可以在孩子们的阅读时间,给孩子们强化这样一个观念:我们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谁能看着画面就读懂拿到的故事书的意思,说明他的本领很大。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去识别自己认识的字,鼓励他们同伴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这样也是为了不让孩子们之间盲目比较识字量。
(三)经验辐射
   在班级家长工作方面,我和班级老师利用家长会、家长公告栏、班级微博等途径来宣传“过早识字”的害处,引导家长能够科学有效地引导幼儿识字。
(四)关注幼小衔接,缓解家长的焦躁情绪
    随着孩子们升入大班,我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小学语文老师的沟通,了解小学对于“前识字”“前阅读”“前书写”到底有怎样的需求,以此来做好“幼小衔接”:比如孩子在进入小学前能够按照正确的握笔姿势来书写,能够书写自己的名字和一些数字,知道阅读的时候要一页一页翻,从左往右读等等。
    同时,我将小学老师关于孩子入学前的准备跟家长及时沟通,一方面缓解家长“幼升小”的紧张情绪,一方面也是为了促使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引导方面更有方向性,避免走弯路。
七、个案指导成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引导,佳佳阅读图画书的时候,先是让她看画面寻找线索,在大致了解了故事的内容后,再让她将画面和文字结合起来进行阅读。
妈妈也为佳佳买了很多无字图画书,鼓励佳佳去观察画面,在此基础上进行创编和续编。
在大量“有意义地阅读”的基础上,佳佳进步很快。到现在的升入大班,佳佳本身的识字量就不错,她对句子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一个个单字上。
佳佳的例子也对班级其他幼儿家长科学引导幼儿识字给了很好的提示。也让家长更明白,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单纯地“不输在起跑线上”并不能代表最后的结果。
八、结论与反思
经过佳佳的“识字”风波,我对自己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进行了重新审视: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更多地应该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待孩子的发展。
作为幼儿教师,除了要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和反思,同时也要将一些科学的育儿理念进行辐射。“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有条件的话也争取挖掘一些可用的社会资源来充实家长的育儿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地优化孩子的发展。

渴望倾听和陪伴
 
一、个案背景
     璇璇,一个每天都充满活力的女孩子,有着说不完的新鲜事。爸爸妈妈平时都忙着工作或者忙着“玩”,与爷爷奶奶也只用简单的“词汇”来沟通,说话中也带有不文明的词汇,教育孩子方面也会“动手”来解决问题。爷爷奶奶对此抱怨也不少。璇璇基本上平时的生活都是爷爷奶奶在照顾,所以开朗的性格像极了他们俩。你们不禁要问:那么开朗的一个孩子,为什么还渴望倾听和陪伴呢?一般沉默的孩子才需要吧。非也,其实璇璇这样,是希望有更多人注意到她,她不停地说,也只希望你能专注地陪她唱一首歌或甚至只倾听她说一句话,这真的就够了……
二、个案基本情况
个案姓名:瑾璇(化名),性别:女,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2008年4月15日
三、个案主要问题
(一)在校表现出的问题
无论何时,瑾璇都要和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如果别人不听她说,她就会把人家的头转过来,强迫别人听。如果一有小朋友不理她,她会哇哇大哭,不会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去抓或打别人。
说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总是反面形象。遇到亲子制作的作业,就选择语言上的逃避。
实录一:
中班的时候,学了“爸爸本领大”这首歌,我问孩子们:“你们的爸爸有什么本领吗?”有的说:“开汽车。”有的说:“修电脑”。这时,瑾璇笑着说:“我爸爸的本领是骂人和打人。”顿时,孩子们笑得东倒西歪,我接着问“你们觉得这个算不算是爸爸的本领啊?”孩子们忙说不是。这是她嘴里还嘟嘟囔囔的,还说着一些不文明的话,甚至要挥手打身边笑的小朋友。之后有一张爸爸调查表需要宝宝和爸爸共同完成。瑾璇又说:“我爸爸要睡懒觉,没有空做这个的。”说的时候还不以为然的。
(二)在家表现出的问题
瑾璇在家总学着大人的口气说话,也总要拿出些什么吸引周围人的注意。
家访是一个简单直接了解孩子家庭教育的形式。
实录二:
那还是小班家访的时候,刚到瑾璇家门口,就听到狗狗的叫声,搭班赶紧吓地躲在我身后。来开门的就是瑾璇,看到老师这么怕狗,她急忙坐在了狗狗身上,不让狗狗靠近我们,还有模有样地开始训起了它:“叫侬再叫!哼!伐欢喜侬了!”还挥拳想去“教训”狗狗。我们进去坐下后,她一点也没有拘谨,感觉和我们像老朋友一样,一会儿拉我们去看她搭的积木、一会儿把故事书拿出来、一会儿又去弹电子琴,忙得不亦乐乎。没多久,爸爸从大房间走了出来,想跟我们交流一下关于宝宝的情况,还没聊上两句,瑾璇又按捺不住了,拿来了绘画作品让我们欣赏。爸爸大声地呵斥了她:“侬哪能噶烦额啦,自噶白相起!”手还不自觉地举了起来。
四、个案分析
其实实录一和实录二的现象都很好诠释了这个理念: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首先爸爸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言行和举止,把一些不文明的言语都收一下,包括奶奶和妈妈关系不好,也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更不应该把脏话挂在嘴边,幼儿期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而且还不是很懂得分辨是非,往往把一些学到的话说了出来,而不考虑到底该不该说。“打人”行为是完全不可取的,爸爸有时不耐烦,就挥拳上去了,这会间接告诉瑾璇,这种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她就会跟着效仿,带到幼儿园的交往中去。
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像第一个案例中,老师及时阻止了瑾璇的打人行为,也告诉了她这不能解决问题,说了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的话,家长还是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那么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那么不良的行为又会随之出现了。
瑾璇有些强势的行为其实也是家长所给予的。在家中,爸爸就是“权威”,说什么大家都要听,都没有平等的交流机会。所以,在幼儿园中,别的小朋友不理瑾璇,瑾璇就认为大家都要听她的,才导致了这样的“霸道”主义。同时理论中也提到:学会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基石。爸爸想和瑾璇有良好的亲情基础和感情提升就一定要学会倾听和平等交流。
五、个案指导
家访中,我才体会到瑾璇训狗狗的腔调是学谁的了,那时看着她失望渐渐走远的背影,我拉起了她的小手,说:“我们和爸爸一起看瑾璇画的画吧。”走出来时,我对爸爸眨了眨眼睛,示意一起看,爸爸这才认真端详起来,从他脸上惊奇的表情看出他平时都没有陪伴女儿,更别说关注过女儿的进步了。这时,我夸奖了瑾璇:“哇,我们瑾璇这么小就会画小草啦!”虽然我也不太看得懂她画的是什么,貌似我猜对了,瑾璇高兴地跳了起来,“嗯,老师,我画的就是小草。”爸爸也很少看到瑾璇灿烂的笑容,因为爸爸也很少对她笑。爸爸不好意思地摸了摸瑾璇的头,表示认可。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应该是“知心朋友”,平时的交流应该采用谈心、同玩乐、排忧解难建立感情:“今天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有什么可以让爸爸帮助你的吗?”让孩子信任在其宽松的氛围中得以倾谈,从中缓解尴尬的亲情,让孩子能自由、舒服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和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科学方法,帮助家长找到孩子问题所在,特别是找到家长教育观念、方法、技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家长“你可以尝试参与她的游戏,因为游戏是孩子放松的时间,可以和她一起搭建等等。”
六、个案指导成果
(一)瑾璇现在在班级中,已经会和小朋友一起商量解决问题了,而不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一意孤行。她周围的好朋友也越来越多了,小朋友都说:“瑾璇现在也不打人了。”她说:“瑾璇乖了,爸爸也不打我了。”她的脸上露出了无比灿烂的笑容。通过科学的家教指导,她的不文明行为也不见了,进步真的很大,最重要是她收获了更多的友情。
(二)我时常通过爷爷奶奶了解瑾璇在家中的情况,奶奶谈及她和爸爸的关系,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现在爸爸一直陪瑾璇画画,看书什么的。”有了时常的关心和陪伴,当我们真正在忙的时候,她也学会了不去打扰我们。
七、结论与反思
其实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一定是源于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这个问题的点一定要尽快找到,不能一味地把问题都归于孩子,造成孩子问题的并不在于孩子本身,把研究重点放在改善家庭育人环境上和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我相信,爸爸会尝试去了解女儿、多陪伴女儿、真正聆听女儿的心声,在瑾璇成长的道路上,爸爸就是身后那个默默的支持者和赞扬者!
经过了跟踪这次瑾璇的个案,不仅拯救了一个孩子,我更认为是拯救了一个家庭的和谐发展。也让我明白了身为教师的责任,这只是一个开始,相信在我这一生中,会有许多的收获,每一次都会有意外的惊喜!

这是郝老师微信公众号,每天分享教案PPT,防疫资料等幼教资源应有尽有。可以关注下,关注公众号回复“进群”,可进幼师分享群,让你以后通通不再发愁,受益终身。

老师,你帮我说说她吧
 
一、家教案例背景:
梓梓大班的时候刚转进我班,是个能力很强的女孩子,知识面很广,小嘴巴也是能说会道,就是不太爱接受别人给出的建议,别人只要一说她不好就撅着个小嘴不高兴。梓梓平时奶奶照顾得比较多,父母工作很忙,常常到家就很晚,所以大部分的时间她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就连家长会、家长活动也是由奶奶参加,妈妈和老师的联系大多是在电话沟通上。妈妈的性格脾气比较急,说话语速也很快,对家庭教育有一定意识,但就是时间精力不够。
实录一:
一早梓梓奶奶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里,“周老师,你帮我说说她吧,这天天不吃怎么行啊!长来长去都不见个子高了,亏我每天起这么早给她烧!”我先让奶奶坐下休息,慢慢地向她问清事情的起因。
原来奶奶每天都会早起,给一家人做丰盛的营养早餐,添加各种的谷物杂粮。但梓梓从小时候起,就对奶粉有一定的依赖情结,天天早晨要先喝一壶,喝完自然也就吃不下早餐了。所以每天的早餐时间就像一场艰难的拉锯战,奶奶盯着她要吃,梓梓就万般不情愿,弄到最后常常时间来不及就只好作罢不吃了。
我问那爸爸妈妈有没有说过她这个事情,奶奶无奈地说:“我们出门时他们都还在睡觉,哪有空来管她啊!我也实在吃不消,这个孩子脾气拗的很。”
实录二:
这个月,我们班开展了亲子制作腰鼓活动,是请家长和孩子利用废旧材料来做鼓玩鼓。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带来小鼓并赢得老师的贴纸奖励,梓梓心里痒痒的,她说明天也会带来,材料她都收集好了,就差给小鼓装饰得美美的了。
可是第二天梓梓奶奶又来到教室,说是梓梓怎么也不肯进来。我到门口一看,梓梓正站在墙角处哭。一问才得知,妈妈把她的小鼓和装饰材料都扔掉了。奶奶告诉我,梓梓妈妈还以为她桌上的那些都是垃圾,所以就一股脑地全给收掉了。奶奶说到这时,梓梓哭得更大声了,我安慰了她一下就请她先进了教室。
二、家教案例分析:
    根据梓梓的这个家教案例,我主要从孩子、父母和祖辈三方面来分析:
1、幼儿自身良好的习惯没有养成。
在这两个实录里涉及到的主要是早餐只喝奶粉不吃其他食品,以及物品摆放凌乱,没有自己整理的意识和习惯。梓梓的这种行为习惯也同样折射到了幼儿园里,平时的午餐比较挑食,饭量较小,这都和她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另外梓梓的收纳盒里各种各样的物品很多,但摆放无序,都是乱七八糟地扔在里面,需要拿的时候往往是要掏个底朝天才能找到。
2、父母在处理问题时缺乏与孩子面对面的沟通。
爸爸妈妈对孩梓梓的照顾比较少,很多事情都是依托给奶奶去处理,所以在孩子产生问题的时候,父母永远没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并和孩子有效沟通。再加上妈妈雷厉风行的作风,所以有时候对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看不顺眼”时,就会做出行动,想给孩子一个暗示和警告。但是妈妈没有考虑到一点,虽然看似她是在警告梓梓不要再乱放物品了,但实质上她却伤害到了梓梓的自尊,使得她原本向老师做出的承诺无法兑现。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孩子真的意识到自己的不良习惯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可能会让孩子对妈妈产生疏远感,觉得妈妈不尊重自己,从而影响到亲子关系。
3、奶奶在家庭教育上有心无力。
奶奶是祖辈,对孙辈本身是比较宠爱的,尽管当梓梓不听话时,奶奶也会说上几句,但几个回合下来,就完全败在小孙女的伶牙利嘴上。所以在教育梓梓的这个事情上,奶奶显得有心无力。时间一长,奶奶只能向老师寻求帮助,希望老师能够帮助她解决孩子的问题。当奶奶说出“老师,你帮我说说她吧”这句话时,其实是充满了万般的无奈。
三、家教指导对策
1、面对面交流,了解孩子心
教育的大部分责任要落在父母身上,父母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爸爸妈妈只要下班后多抽出些时间陪孩子多聊聊天,用些小故事等方法和孩子去沟通,那么就能很好地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也就能准确地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梓梓是个聪明的孩子,相信在与父母面对面的谈话聊天中,就能够明白家长对自己的暗示,如果爸爸妈妈能和梓梓一起执行,那么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更为有效。
2、渐进式要求,转变旧观念
我和搭班老师进行了一次上门家访,重点了解了一下梓梓爸爸妈妈在平时教育孩子时最常用的几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我们不太认可,就是妈妈有时为了达到自己心中对孩子的期许,就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同时也不给孩子适应和改正的时间,要求孩子必须马上做到自己提出的要求,这样其实对梓梓的压力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向梓梓妈妈介绍了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允许孩子有一个百宝箱,箱子的位置必须是固定的,把自己暂时用不到的零碎物品放在里面,但是其他地方的物品一定要摆放整齐,并且定时去清理百宝箱。又或者给孩子定一个改正习惯的时间,让她能够慢慢纠正自己的行为,在这段时间内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反复进行提醒监督,像早餐问题就能这样解决,慢慢减少奶粉的量,同时逐步增加餐点的份量。
3、多途径参与,提升家教力
之前梓梓妈妈都是在有特别情况下才会打电话给老师,我们双方都感觉到这样的沟通实在是太欠缺了,无法及时且清楚准确地了解到孩子的成长发展。因此除了电话联系外,我们更希望能多一些面谈的机会,特别是多参加班级中组织的家长开放活动,如春秋游活动、家长开放活动、节庆日活动、亲子运动会等,更直观地了解幼儿的成长变化。每学期我们都会有一次“家长进课堂”活动,鼓励家长们来做老师,教授孩子一些在课堂上涉及不到的知识面。这次梓梓妈妈了解到这个活动后也主动要求参加,利用她自己是旅游公司经理的职业特点,通过PPT展示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的各个著名景点,还附带了拍的照片,照片中的梓梓笑得很灿烂。借此机会,我们还让梓梓妈妈参观了孩子的一些活动,让妈妈了解到在家园合作中还需要配合的一些事项,告诉她可以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样就能针对梓梓的年龄特点及个性发展,更好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对孩子教育目标。
另外我们也推荐梓梓爸爸妈妈认真翻阅《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里面针对各类案例都有非常明确有效的解决方法可供家长参考借鉴,学习科学的育儿方法,使自己的家庭教育行为更加行之有效,事半功倍。
针对当下年轻父母爱玩手机,喜欢从手机上网了解育儿资讯的这一情况,我们也从这方面着手,通过班级网站、手机微信等网络形式让父母能第一时间看到孩子的活动。梓梓妈妈就说希望老师还能带动爸爸也一起参与到家庭教育的队伍中,所以我们常常会把一些父亲对孩子成长重要性的好文章给爸爸也分享一下,让他能够知道自己对女儿成长的陪伴会影响到她今后一生的人生观、家庭观等,所以家庭教育应得到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积极重视。
四、家教指导效果
在这个家教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远远大于祖辈。在孩子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对孩子来说,父母不仅仅是他最重要的亲人,也是人生中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通过一段时间的指导下来,梓梓的父母对家庭教育也慢慢地重视起来,能够花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当老师提出亲子交流的重要性后,哪怕再忙,爸爸妈妈也会每天下班挤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妈妈告诉老师,以前爸爸陪着梓梓时,常常捧着个手机,就让梓梓自己一个看电视或者玩玩具,孩子则常常说你陪陪我嘛,可当时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就回应说“我们不是陪着你嘛”,还会嫌孩子麻烦,特别的“作”,现在想想,这哪叫陪啊,各做各的事,和孩子根本就是零交流。另外,妈妈现在还坚持每天睡前给梓梓讲故事,或者陪她聊聊天,之前学校的事情妈妈总是听奶奶说,如今梓梓也会开始向妈妈介绍,说说都在学校干了什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亲子感情得到促进后,梓梓也很愿意听妈妈的话,妈妈提出的小要求她都愿意完成。
现在奶奶再也不会说请老师帮帮忙这样的话了,每次见面都笑呵呵的,说现在儿子媳妇回家就陪孩子,早上也和孩子一起起床一起进餐,梓梓还会提出想吃奶黄包、想喝粥,听得奶奶都笑得合不拢嘴。不仅梓梓在家如此,在幼儿园里也能坚持把自己的一份饭菜吃完,同时收纳盒的整理也比以前井然有序。
妈妈在学习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不再想着要揠苗助长,而是能够愿意停下来静静地等待孩子的发展,要知道孩子就像一只小小的蜗牛,对我们来说的一小步,对她来说都是大大的一步,能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你就能收获沿途更美好的风景。

妈妈去哪儿了
 
场景一:
这是一双漂亮的、但是略带焦虑和害怕的大眼睛。当我踏入这家的房门,就发现一个从老妇人身后怯怯露出的小脑袋,从而让我印象深刻地记住了这个小姑娘——蓓蓓。而老人是蓓蓓的奶奶,也是今天我们家访的对象——蓓蓓的主要监护人。
“你好,蓓蓓!真是个漂亮、可爱的小姑娘。以后在幼儿园老师可以天天教你学本领,还陪着你玩好吗?”我蹲下身,微笑着伸出手去,想拉拉她的小手表示友好,可小姑娘扭扭身子,把双手背到自己身后又怯怯地往她奶奶身后躲去。
“哎呀,看这孩子,胆子太小,怕生……”蓓蓓奶奶歉意地笑笑,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客厅,忙这忙那地招呼我们。直到我们落座时,蓓蓓始终一言不发地跟在她奶奶身侧并拉着奶奶的衣角。看的出,蓓蓓奶奶是个慈祥而又能干的家庭主妇,不一会,我们就对这个家庭有了清楚地了解。
这是一个四口之家:蓓蓓和爸爸、爷爷、奶奶,唯独缺了孩子的妈妈。孩子的爸爸工作繁忙,很少照顾到家庭,孩子妈妈从外地嫁来之后一直没有工作过,夫妻两人感情一般;在孩子两岁多的时候,由于家庭矛盾,孩子妈妈竟然离家出走了,从此杳无音讯。而抚养照顾蓓蓓的担子就落在了隔代的爷爷奶奶身上。这也就是为什么蓓蓓奶奶脸上始终有着一丝的疲惫和忧郁。
“那蓓蓓跟她爸爸亲近么?平时她爸爸陪她的时间多么?”我问道。她奶奶叹了口气:“这会儿她爸爸还在吃饭应酬呢,要很晚才回来,平时都是我们哄孩子睡觉的。”我明白了,这是一个缺失了母爱又较少从父亲那里得到加倍补偿的近似于单亲家庭的孩子……
蓓蓓,一个即将成为我的班级一员的幼儿,她的家庭情况较为特殊:父母都健在,却缺失母爱、父爱不健全;有教育,却是隔代的失衡的教养。面对这样一个幼儿,她来到班级后,面对她人生中第一次的集体生活和人际交往,她的表现将会如何呢?
    场景二:
    在“娃娃家”,小朋友们一起做着各种各样的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蓓蓓也和小朋友们做着烧饭做菜的游戏。突然,旁边的军军不小心滑了一跤,痛得哇哇地哭了起来。顿时,周围的小朋友有些不知所措,但在老师的关心和提醒下,小朋友都围了上来,有的抚摸军军疼痛的地方,有的说“不要哭”来安慰军军……这时,我却看到蓓蓓一边走,一边冷冷地说“哭有什么用!”并已经远远地坐到了一个无人的角落,漠然地看着这一幕。
    看到蓓蓓孤僻、冷漠的表现,我的分析是:由于家庭原因,缺少正常交流,蓓蓓表现的不敢交往或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心灵封闭起来,对不关自己的事情表现无所谓的态度。因此给人感觉内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情感淡薄,表现出缺乏同情心、冷漠、拒人千里之外。而且,蓓蓓所说的“哭有什么用”是否暗示着她曾经有无数次的哭泣都换不来妈妈的回归,从此在蓓蓓的心灵上烙下的阴影呢?回想起来,蓓蓓还真没有在幼儿园哭过呢,在我的印象中,她总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在她脸上没有看到过“喜、怒、哀、乐”。
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哭泣”也是一种宣泄的方式。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当一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产生忧愁、烦恼等消极情感时,适度的给予渲泄有利于缓解内心的压抑,减少对心理的危害。在众多的宣泄方式中“哭”也是很有效的方式,这是因为“哭”作为一种纯真的情感爆发,是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然而,才三岁多的蓓蓓却认为“哭有什么用”,也许在她的世界中,她认为哭根本不会招来妈妈的疼爱,也不会带来爸爸的关心。
那么怎样才能熔化她心底的坚冰,让她不再冷漠,和其他孩子一样爱笑、爱哭、爱闹、爱玩?
针对这样的情况,针对“妈妈”这个敏感的话题,我认为影响蓓蓓性格、情绪最大的突破口就是家庭,因此我特意再一次进行了家访。通过开诚布公的谈话,蓓蓓的爷爷、奶奶、爸爸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与我达成了共识,开始了我们更密切的家园合作:
   (一)妈妈的照片—鼓励家长打开禁忌话题
为了让蓓蓓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喜、怒、哀、乐,我决定先从“妈妈”这个敏感地带作为突破口。一不做二不休,针对十月主题“亲亲一家人”,我决定收集宝宝妈妈的照片,把妈妈的照片贴在主题墙的一个个温馨的爱心上,成为了一面“妈妈墙”,这其中也得到了蓓蓓爸爸的支持,提供了孩子妈妈的照片。
“妈妈墙”布置好的第二天,当蓓蓓发现其中有妈妈的照片时先感到诧异,而敏感的她在发现我在注意她后,随即就跑开了。而在第三天,我又发现蓓蓓一个人跑到“妈妈墙”边,对着“妈妈”轻声嘀咕着,可是眼圈却是红红的。“妈妈在别的地方是吗?我们给妈妈打个电话吧。”我马上掏出一个玩具手机,示意着蓓蓓。没想到,这一通“电话”聊得可真长呀,而我就在蓓蓓的旁边扮演着妈妈和她进行了通话。到最后蓓蓓终于忍不住哭着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看我呀……”看到哭泣的蓓蓓,我轻轻地把她拥入怀中。
分离被认为是最基本和最普遍引起痛苦的原因,对于三岁左右的宝宝更是如此。而这时情感的释放和发泄却显得尤为需要,所以大声地哭反而能让孩子的痛苦减轻许多。所以在必要时,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些情感发泄的条件。而这时的“妈妈墙”正是成为了一个让蓓蓓随意地进行情感宣泄的对象。
在我的影响下,爸爸也逐渐认识到“妈妈”这个话题在家里也不该成为一个禁忌之地,因为成人越是逃避,孩子越会感到这是一个敏感话题,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对“妈妈”这个称谓胆战心惊、不敢面对,甚至冷漠的情况。所以在家里,爸爸也非常配合地重新拿出了妈妈的照片,让孩子有时间可以看一看。
   (二)游戏中的笑声—鼓励家长多与孩子互动
通过玩具手机这个小道具,拉近了我和蓓蓓之间的距离。无论是我还是蓓蓓,都非常乐意玩这个“我和妈妈通电话”的游戏,并且在通话的过程中,能不断地听到蓓蓓呵呵的笑声,有时问我吃了什么,有时问我穿了什么衣服,有时又会表演刚学会的儿歌……蓓蓓在游戏中的表现逐渐变得开朗、活泼,是不是也要鼓励孩子的爸爸和她多一些这样的互动呢?
亲子游戏,不仅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儿童的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儿童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对待物体的态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际交往的态度、方法会迁移到儿童的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中去。
通过我与爸爸的联系,爸爸也会尽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来陪孩子,更是在老师的建议下经常与蓓蓓外出参观或进行户外活动。从父女之间的互动,我也看出爸爸的转变带给女儿巨大的变化。
   (三)家人的情绪—让快乐常住我家
生活在近似单亲家庭的儿童,面临着亲情残缺或教养失衡问题,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部分孩子心理出现异常。由于单亲家庭子女身处不完整、破碎的家庭,生活和学习环境有所缺憾,因此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理困惑与障碍。作为蓓蓓的家人,在开学前也已经发现这个问题。
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孩子的家人发现蓓蓓比以前爱笑了,话也多了,幼儿园发生的事情也非常愿意回家说给大家听了,看到孩子的变化,奶奶也开心极了。
同时,作为孩子的家人,蓓蓓的爸爸和爷爷奶奶也认识到了以往在处理家庭变故时的不足之处,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虽然在心里仍不满孩子妈妈的某些做法,但是也决不会再把消极的情绪带给孩子。
    作为虹桥枢杻港的拆迁地区,其实像蓓蓓这样的近似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很多。由于拆迁之后带来的经济上的变化,使原本婚姻基础不太牢靠的当地年轻夫妇选择了离婚或“准”离婚,从而多了许多“蓓蓓”们。
而面对这些单亲家庭子女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教师应先全面细致地了解孩子与家人的生活状况,一方面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更要牵手孩子的家人并给予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要对亲爱的孩子说:想哭就哭得痛快,想笑就笑得舒畅,要在“哭”中学会勇敢,在“笑”中体会快乐。
同时,更要对家长们说:无论孩子的妈妈/爸爸去了哪儿,在原地的你请好好守护你的小天使。

慢慢走近他人,走进集体
 
一、基本情况
个案姓名:磊磊(化名),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年月:2009年12月23日
二、主要问题
1、不合群。自由活动、角色游戏时常常独自一个人,不和人交流;看到其他小朋友来,会选择离开或避让,不产生交集。
2、缺乏热情。集体活动中常常是坐着听,坐着看,从不举手发言。
三、个案分析
(一)孩子生活
基本都和奶奶在一起,以念儿歌、识字等相对比较静的活动为主,偶尔会外出玩小区内的滑滑梯。独自一人玩滑滑梯时,显得比较投入,但当有其他幼儿加入时,他会选择离开,避免与其他幼儿产生交集。外出游玩的机率少,多以在家中为主;即使出游,也是被家人包围着“保护”起来的。
(二)学校生活
由于不适应而产生的不安全感,磊磊总是行动缓慢,各类活动都以观望为主,观望其他幼儿做游戏、观望其他幼儿玩皮球等;他还总是询问:“可以洗手吗?”“可以用肥皂吗?”之类的问题,这一现象已经持续3周之久。
四、个案指导
指导策略一:向家长多方了解幼儿情况,深入剖析幼儿的问题,再对症下药提出指导建议。
利用接送幼儿的时间段向奶奶了解情况
在观察了两周磊磊在园的表现情况后,我与奶奶进行一次沟通。
我:“奶奶,平时磊磊在家有没有同龄的玩伴?”
奶奶:“很少和小朋友一起玩,都是在家和我、和妈妈玩为主。”
我:“他和同龄人一起玩耍时,是什么表现呢?”
奶奶:“他玩的花样挺多的,不过和小朋友一起玩时不太讲话的;玩滑滑梯时,看到小朋友人多,他会要求回家或者换一个地方玩。”
给奶奶的建议:
1、尝试在小区里物色一个可保持较长时间玩伴关系的小朋友,给磊磊多接触同龄孩子的机会。
2、当磊磊要求离开人多的地方时,可以和他在一旁等待、观察一下小朋友一起玩的景象,让他体验和发现一起玩的快乐。
利用QQ聊天的形式与妈妈了解情况
    因为平时都是奶奶接送磊磊,所以基本碰不到磊磊妈妈,于是我便决定利用QQ这一媒介从妈妈那里更多地了解磊磊的情况。
    交流话题:
    1、平时和磊磊一起玩、一起交流的时间有哪些?
    2、平时和磊磊都进行哪些活动?
3、磊磊在园常常独自游戏,你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得到的回答:
1、主要是双休日和他一起玩,工作日回家都比较晚。
2、双休日会全家带着他到公园等地方玩耍,或者在家里玩玩具、看看书之类的,和同     龄幼儿一起玩的机率确实很少。
    3、可能是因为他平时和小朋友接触太少,所以会比较害羞,不敢交往引起的吧?
给妈妈的建议:
1、双休日的出游,可以邀请一些有同龄孩子的朋友一起参加,增加磊磊和同伴交往的机率。  
2、讲故事时,可以选择一些和交往有关的内容,让他在欣赏故事的同时,积累一些交往的经验,感受故事中小朋友一起玩时的乐趣,从而激发他日后与同伴一起玩的兴趣。
指导策略二:教师及时反馈幼儿在园情况,与家长共同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形成家园合力。
在园时教师的指导:
案例:
磊磊一个人拿着小汽车来来回回地开着,偶尔抬头环视四周,看看小朋友正在干什么,始终没有和同伴的交集。这时,天宇正巧凑过来,准备看看磊磊的小汽车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