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城市社会学论文(文章分享 | 一篇北大的社会学论文)

城市社会学论文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红色的河 旅行团乐队 – 似近似远 –>

上周读到一篇19年的北大硕士论文《洞察、抱负与突围:关于乡村教育的质性研究》,感触良多,特取片段摘抄,与君分享。

摘抄如下:

教育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场域与社会统治的工具,往往更有力的维系了现有社会的不平等,他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神秘化,以获得被统治者和被剥削者的认同。

我国当下分层的文凭系统经由体制内外组织的的招聘选拔制度,进一步获得了合法性,乡村学生在教育系统中的劣势被再现在劳动力市场之中。

阿帕杜拉将立志的能力比喻为读懂“一张通往未来旅途的地图”的能力。这张地图写满了陌生的符号和文字,我们需要足够的信息和经验才能读懂这张地图。

只有被置于黄高县教育生态的大背景下,旧寨中学的故事才有可能被完整的托出;只有在基础教育阶段阶层分割的对比之下,旧寨学生的人生分途之旅才真正显现出残酷之处。

教育是嵌入在社会中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等必然导致教育资源分配的扭曲。即使在彻底贯彻的前提下,城乡和阶层的居住隔离必将导致各个学区的资源差异。帕特南在《我们的孩子》中写道:“什么样的社区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学校是其社区所在的缩影,即便各个学校的师资和物质资源能够做到均等,但学生群体从校外带进来的种种资源和习气同样会影响学业成就。著名的《科尔曼报告》曾以严谨的数据证明了一个现实:不论学生自身的社会背景如何,最大程度决定学生成就的学校因素是学生群体的社会组成。城乡学区的阶层差异最终也会表现在城乡学校之中。即便城乡教育资源做到充分的均等化,位处于阶层劣势学区的乡村学校也无法与城市学校达到平等的地位。

父母作为失败者并非无一物可赠予儿女。他们在品尝失败后所形成宝贵“洞察”就是一笔可以传递给子女的财富,为子女通往目标的道路上起到引航作用。

这种散漫、自在而轻松的状态仿佛是童年的传递,这漫长的童年阻隔了对外来的眺望,自然阻碍了抱负的产生,更延缓了农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形成。

人们将数个独立的意义体验整合为更高层级的意义脉络,这种意义脉络构成了人们认知、判断和自我解释的经验基模。

如果一个人不愿承认“社会再生产”的规律,那说明他缺乏理智;如果一个人用“社会再生产”的规律来选择自己的前途,说明他缺乏志气。

威利斯在书中写道:“对于每个工人阶级的个体而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流动或许是有意义的。一些工人阶级的个体确实实现了向上流动,于是任何一个特地的个体可能都希望成为成功者。然而,对于整个阶级或群体而言,这种流动毫无意义。因为在这个意义上,真正的流动可能意味着整个阶级社会被摧毁。”

大部分旧寨学生,在无力的时候才意识到了命运的残酷之处,但木已成舟,难以回头,他们只好放出豪言说“永不后悔”,直到有一天终于承认自己有所遗憾。

图片/孟夏
编辑/孟夏

城市社会学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