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端午的味道|张淑清

端午的味道

张淑清

五月的阳光透过枝叶缝隙照在林荫道上,风吹过,那缕缕金光还会妖艳地扭一扭,让五月的早晨变得更加明媚。端午要来了,风打着滚儿,把这个好消息传到每个角落。我吸吸鼻子,仿佛闻到端午的味道。
在我们老家,端午在孩子们的眼里就像“新年”一样,因为过端午时小孩们也有新衣、新鞋穿,还能吃好多好多好吃的。小时候的我们往往过完春节,就开始盼端午。
端午的味道是甜的,过端午时大家要吃粽子,黏黏的,甜甜的,那应该就是端午的味道。可是我们老家过端午节时吃槲包,不吃粽子。槲包大家不认识?槲包是用檞叶裹糯小米包成的,是我们豫西地区特有的端午食品。

我的老家地处豫西深山区,山上有一种奇特的阔叶林,叶子形似手掌,有淡淡的香味。每年阴历四月中下旬,家乡人就进山采摘槲叶,早早为端午包槲包做准备。
这可能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大山深处有槲叶树,我们高山坡地长谷子,所以才诞生了我们独特的端午食品——槲包。槲包虽然不像南方粽子那么小巧可爱,但方方正正、个大肉厚正好体现了我们北方人的敦厚实诚。而且我们槲包是两扇合一,寓意着亲密团圆。吃了槲包,或许单身小伙便能找到爱人;吃了槲包,海峡两岸的亲人便能团聚。槲包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好。

每年五月初二三,家家户户的女主人都早早起床泡上小豆、西豌豆、花生、板栗、糯小米,然后把早已经采回来的槲叶放到开水里煮一下,看到叶子由绿变黄,便捞出来放到两个篮子里挑到河边去洗。两片叶子相对细细搓洗,河两边都是洗槲叶的人,说说笑笑真热闹。吃过后晌饭都开始包槲包了,深黄色的槲叶、黄灿灿的小米、红红的豆子……小孩子们看得直流口水,闹着要吃,大人们总是乐呵呵地说:“一边耍去,煮熟了才能吃!”

到了晚上,大人们把包好的槲包一捆儿一捆儿放进锅里,将军帽大铁锅敞开肚皮装,添够水,灶下的火烧得旺旺的,锅里渐渐升腾起热气,有淡淡的槲包味飘出来啦,小孩儿的馋虫被勾出来了,开始不停地问:“槲包好了没,好了没?”大人们总是说:“不中,还早着嘞!”灶塘里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槲包的香味越来越浓,可大人总说还早着呢。小孩儿只好眼巴巴地等啊等,熬不住瞌睡多,坐在大人膝头开始“鸡啄米”。大人便把我们放到床上,任由我们去做吃槲包的梦。
大公鸡喔喔啼,端午清晨要早起。记挂着吃槲包的小孩儿端午不睡懒觉,一骨碌儿从床上爬起来,枕头边上肯定有妈妈早就做好的新衣裳,赶快穿上。一溜烟儿跑到河边去洗脸,因为大人说端午到河边洗脸会变俊。于是清早的小溪边就来了一个个爱美的小娃家小女家。
从河边回来还有个仪式,奶奶要给每个小孩的鼻孔、耳洞里点上雄黄,还要给大家戴上搓好的花花绳(五种颜色丝线配在一起捻成细绳),戴上香草布袋。花花绳脖子上要戴,两个手脖、脚脖都要戴,小小孩儿还要戴个红肚兜,这副打扮像不像小哪吒?可能这是避五毒的一种方式吧?小时候也不懂,但有新衣服穿,我们也乐得让大人们这么打扮我们。

一切整好,我们就急慌慌要吃槲包,挤在厨房门口,看着母亲掀开老锅盖,把焖在锅里的槲包一个个请出来,微微的热气,香甜的味道,让我们不停地咽口水。父亲把带着露水的艾草插上门楣和窗棂,我们几个小孩坐在门墩上开始吃槲包。一人一扇儿槲包,解开槲包带,拨开槲包的外衣,在美味的槲包上撒上白糖,再用筷子在槲包上前后扒拉抹两下,糖拌匀了,一口再一口小心翼翼地吃,软软的、黏黏的、甜甜的,这就是端午的味道!
五月的阳光脆生生地晃眼,家乡的麦田已变黄,村子的上空一定飘着槲包香。好想回家包槲包、采艾草、抹雄黄、穿上妈妈做的花衣裳。
端午的味道在家乡……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等等。

图片上的美食就是我们卢氏的特产——槲包,欢迎各位文友趁着端午假期光临卢氏,赏美景,吃美食!

作者简介:张淑清(青梅),卢氏县双龙湾镇龙驹村人,喜爱读书。目前供职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河南分公司。

作者的相关作品

●外婆的村庄

●月亮牙儿

●灯笼河

●何当共剪西窗烛

●圪台儿

●写给婆婆

●锣鼓“锵咚锵”

文字编辑:阳光明媚

排版编辑:入秋微凉

投稿信箱:LSWY1818@163.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卢氏文苑

欢迎关注卢氏文苑,点击“阅读原文”,留下你的精彩评论!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哦!

卢氏文苑祝福广大读者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