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经历了这么多悲剧后,你还不能正确认识哭声免疫法吗?

文/75分妈妈在我们成为新手父母的那段时间,总会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旱鸭子,还没做好准备被别人一脚就踢进了汪洋大海里。小孩子花样百出的幺蛾子就是一波波的迅猛巨浪,那个时候那些流行的、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育儿理念,对父母来说真的是如同救命稻草一样的存在。当然了这些“稻草”有一些真的是科学的救命的,但也免不了有一些再回顾的时候你才发现那就是你走过的弯路。哭声免疫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我印象里很久之前哭声免疫法引起讨论和争议,是马伊琍就这个问题发过好几条微博,她当时说到大女儿十七个月的时候睡眠问题严重,于是在无助的情况下,听了一位瑞典医生的建议采用了哭声免疫法。可是后来,不仅是半年以后孩子的睡眠问题就卷土重来,而且多年以后回想起来马伊琍非常非常的后悔,觉得这样的方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翻看了一下她那篇吐槽的微博最后引起了2w多的留言8w多的转发,打开评论,大家清一色的都在说着同样的观点。但问题是,朋友们让我们看一看这篇微博的发布时间,已经是2015年的事了。五年过去了,套用一句俗气的话:当时流行过然后被反对过的哭声免疫法,现在怎么样了?它依然是很多新手父母的救命稻草。甚至大家也都知道,前段时间它还引发了更大的关注。三个月的婴儿在亲妈的关注下丧失了生命。这件事告诫了我们很多问题,培训机构的混乱、趴睡的误解,也再次让哭声免疫法这个争议回到了我们面前。真的别以为这已经是个不需要再谈的话题,因为你想不到多少人曾经甚至正在尝试哭声免疫法。我们真的了解哭声免疫法吗?其实哭声免疫法到现在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它最初是由一个美国的儿科医生提出来的,是用来解决孩子的睡眠问题的。但所有人提到这个育儿理念的时候,都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和一个实验,那个人就是:约翰·华生,美国的一个心理医生。他一直坚信一个理念:孩子的行为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并为此进行过很多的研究实验,而我们现在要聊的哭声免疫法的推广和流行,就和他进行过的一个正常人想不出来的实验离不开关系。那还是1920年的时候,华生选了一个仅仅9个月,名叫小艾伯特的婴儿作为实验的对象。一开始他让这个历史上年龄最小的被实验对象接触了很多的毛茸茸的物体,有狗有或活蹦乱跳的猴子有小兔子还有小白鼠,当时的小艾伯特对于这些物体都是不害怕的,甚至小白鼠也是,放到身边的时候小艾伯特会开心的用手去抚摸它。然后在这样的准备下华生开始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在小艾伯特每一次去触碰小白鼠的时候,他都会用铁锤去击打一根悬挂着的铁棒,从而发生巨大的刺耳的声音,这个刺耳的声音显然会让婴儿受到惊吓和刺激,甚至会让他害怕到嚎啕大哭。但华生并没有停下,而是又将这个刺激的过程不断重复了多次,不停地在小艾伯特接触小白鼠的时候发出声响。于是一直到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已经不需要去敲铁棒,小艾伯特就会在每一次看到小白鼠的时候,都表达出强烈的恐惧和排斥,甚至他们还发现不只是小白鼠,那些和小白鼠有着同样特点和质感的东西,比如一开始的兔子、圣诞老人的胡子面具等等,小艾伯特对他们都会从一开始的好奇喜爱,转变成同样的恐惧和排斥。这样的实验结论让华生更加坚信了自己【行为训练】的理论,于是后来的一段时间哭声免疫法就此在美国流行了起来。可别说是父母了,任何一个人看完这个实验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一个词形容:残忍,四个字概括:惨无人道。所以为什么说聊哭声免疫法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过这个实验?因为这种理论完全是在一个把孩子当做机器,对孩子毫无尊重可言的基础上得出的,没有哪个父母会愿意把它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甚至后来有另一位科学家哈洛推翻了他的理论以后,华生还被评为过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哭声免疫法,其实早就陷入到了批判之中。哭声免疫法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当然,哭声免疫法是有用的吗?不能否认,有时候可能真的有用。比如马伊琍那篇微博里也写到过,当时对女儿采取了哭声免疫法之后,两天的时间她就能睡整觉了。其实在最初儿科医生的哭声免疫法基础上,后来还有哈佛的专家对它进行过改良,不再是孩子怎么哭都不管,而是每间隔一段时间就去确认下孩子的安全,还可以进行语言安抚,看起来合理了很多。可即使是这样,即使有时候有用 ,也依然需要提醒大家,依然需要大家谨慎,因为你不知道后续会出现什么隐藏问题。像是马伊琍的大女儿,半年以后就重新出现了睡眠问题,而且这一次还表现出了强烈的不安全感。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确认,但非常多的专家都在质疑,哭声免疫法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一点最好的例子就是华生自己的孩子了。因为据说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他的儿子最终自杀身亡,女儿也多次试图自杀,甚至连外甥女都酒精成瘾。所以孩子要不要一哭就抱?我们对哭声免疫法的犹豫,归根到底是对这件事存在着争议,因为在我们成为新手父母的那段时间,总会听到这样的建议:“孩子可不能一哭就抱,会把他们宠坏的!”“你现在总是抱,以后他就会习惯用哭来解决问题的!”实话实说,这种担忧一开始我也会有,但后来我发现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好像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孩子的年纪。一岁以内,真的不会宠坏孩子认真想一想,当一个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放声哭,其实是他对于这个世界对周围的一切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了。那个时候的他真的不是用哭来威胁你。虽然我们说不能低估婴儿,但那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孩子他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脑子。对于几个月的婴儿来说,哭闹只是在表达自己一些最基本的需求而已,有时候是饿了有时候是冷了,有时候是无聊了有时候是困了,这个时候全世界他们最期待的就是你—-他最信任的父母的回应了,所以你说这个时候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怎么会有宠坏孩子的可能呢?他们其实在等待你回应的每一秒里,都充满着无助和害怕啊。所以实际上有很多专家都建议大家,一岁以内他们哭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及时回应,一岁以内都不会把孩子宠坏。及时的回应关乎孩子的安全感及时回应不只在于生理需求被满足。这还和他们的安全感有关上面我们提到过的科学家哈洛用另一个残忍的实验证明了这点。他给一个小猴子设计了两个假妈妈,一个只是用钢丝网简单缠绕了一个形状,但是上面放置了奶瓶可以提供食物,而另一个则在外面缠上了绒布,摸起来更柔软但不会提供食物。于是实验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虽然能够提供食物,但所有的小猴子们都不约而同的更亲近那个有柔软绒布的假妈妈,除了需要觅食的时候,其他时间都会依偎在绒布妈妈身边。甚至他们受到惊吓的时候,都会立马窜到那个绒布妈妈的身边,紧紧地抱住她。为什么?食物依赖不才是本能吗?不,这让科学家发现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不只是食物而已。甚至对他们来说重要的并不是食物,而是妈妈给他们的那个温暖的拥抱,对他们来说那就是一整个世界的安全感。所以为什么要推开那个孩子,为什么要吝啬你的拥抱你的安全感呢。重要的是搞清楚孩子哭泣的本质当然,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开始学会用哭来作为把柄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建议大家无条件的回应,那个时候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先搞清楚孩子哭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因为一些身体生理上的原因,那自然需要去回应去安慰,如果是一些不合理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冷处理的方式,可以延迟满足,或者用一些其他的事物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我相信我们也不会放任孩子用哭来当作手段,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底线。但在此之前,不要因为我们的心急,而忽略了他们最本质的需求。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尽情的给他们一个拥抱吧。今日互动话题哭了到底要不要抱,你是怎么做的呢?你可能还想了解:(点击即可查看)科学养娃 黄昏闹生活辐射咳嗽雾化关注女性 生育年龄妇科检查腹直肌分离在线吐槽 母婴店套路当妈以后二胎难题育儿理念 严厉教育儿童家暴穷养富养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