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湘韵散文|追寻那别样的光明

追寻那别样的光明
◎为爱守候
记得小时候,在爷爷的庄园里有很多爷爷当年种田时遗留下的农具,有木制的水车,有木制的独轮手推车,还有一个青石做的打碓(把稻子脱壳变成米的石器),还有其它一些老物件儿。这些老物件儿,到父亲那一代,大部分都已经弃之不用了,它们静悄悄地躺在庄园的某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向看到它的人默默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在这些老物件里有一件陶瓷做的灯盏,我至今记忆犹新,印象深刻。这件陶瓷做的灯盏,在我很小的时候,还见到它在爷爷的老屋里散发着光明,发挥着自己的余热。灯盏是陶制的,表面涂有黑褐色的粗釉,就像一只小碗,只是边缘有一个向外突出的一个小尖嘴儿,用来放粗的棉线芯。灯盏用的燃料不是煤油,而是菜油或香油(我们当地对芝麻油的叫法)。这样的灯盏应该很古老了,现在只有在一些古装的影视剧里才能见到。  生在偏僻乡村的我,很小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电灯这种东西,更别说现在的节能灯、霓虹灯了。但那时我也只在爷爷的老屋里见过这种古老的灯盏,我总是对这些老物件感到很好奇,总是想通过这些老物件探寻爷爷那个年代的历史,倾听光阴的故事。其实,我们那时点的都是自制的简易煤油灯,就是找一个大一点的玻璃药瓶,在药瓶的铁制盖子上用铁钉钻一个小孔,穿一根棉线做的灯芯,一盏简易的煤油灯就这样做成了。这种煤油灯不好调节光线大小,而且在这种煤油灯下读书写字,第二天早晨洗脸时会发现鼻孔里都是吸入的黑灰,让人烦恼,甚至有时不小心还会烧焦前额的头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许是因为家里太穷,父母没有钱去买那种带玻璃罩防风、可调节光线大小的煤油台灯。后来,家里买了一盏这样的煤油台灯,可是假期里都是上高中的哥哥在用,那时感觉这种煤油灯已经很高档了。日月如梭,光阴荏苒,我至今记得这样温馨的画面:我和弟弟坐在堂屋里小桌上那盏灯光昏黄、摇曳的煤油灯下写作业,母亲在旁边虔诚地捧着她的《圣经》在读,有时还会唱让人听了想昏昏欲睡的赞美诗。年幼无知、年少轻狂的我上了几天学,在学校受到的是无神论教育,那时总认为母亲信耶稣基督是迷信,而不知道那只是一种信仰,就像我们信仰共产主义。其实,在生活的重压下,母亲的精神那时就已经出问题了,她在《圣经》里寻找精神的安慰和解脱,只是我那时还小,不懂。现在回头再看,那是一段多么宝贵温馨的时光。因为那时至少母亲的病还没有现在这么严重、无法控制,还能照顾我们的生活,还能从事生产劳动。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作文课了,我在作文的结尾总爱写:“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是一个普遍贫穷落后,人人渴望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幸福生活的时代。  那一年,哥哥在第二次复读之后,终于考上了大学,成了我们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成了我们家的骄傲。其实,哥哥一直都是品学兼优,无奈,贫困地区的录取分数线很高,农村学子千军万马都在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哥哥前两次都因为填志愿时估分过高而分别以一分和半分之差而名落孙山。记得第二次落榜的时候,父亲有病不能干太重的农活,我和弟弟都还在上初中,家里实在再拿不出钱来让他继续复读。  “还复读什么,在农村种田也饿不死人!”爷爷说。就这样,哥哥在家干了半年的农活。可在农忙之余,在那一个个孤寂难熬、前途彷徨的夜晚,他仍然在那盏昏黄的煤油灯下坚持挑灯夜读,坚持锻炼身体,还参加了函授自修大学的学习。后来在学校老师和他同学的一再要求之下,说以他的成绩不复读可惜了,哥哥在家干了半年农活之后又再次选择了复读。记得那时哥哥复读没有学费,母亲就带着我夜晚到条件好的亲戚家去东挪西借,我至今记得那时遭受到的亲戚的白眼。好在黄天不负有心人,哥哥后来终于考上了大学,跳出了农门。再后来,他在他上大学的那座山清水秀的江南城市找了工作、安了家,现在自己的儿子在英国留学也快毕业了,足迹比自己的父辈走得更远。  记得奶奶在世的时候说,我们家祖籍并不是安徽,而是山东。也不知道是因为战乱还是天灾,祖上先是迁移到安徽省六安县,后来再又迁移到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定居下来、开枝散叶。一百多年之后,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又以我们现在的老家为原点,继续向别的城市迁移。虽然和我们祖上的迁移方式不同,但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目标是一样的。许多年之后,我们的后代肯定连我们现在的老家也不知道了,但我相信我们家族那种开拓、进取的精神永远不会丢。
  做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时隔多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第一次见到城市夜景时的惊诧和震撼。记得那年,长那么大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到异乡的城市打工。早上起得很早赶车,先是坐车到市里,然后再从市里马不停蹄地转车,经过一天的颠簸,华灯初上时才到达我所要到达的城市。走出长途汽车站时我惊呆了,愣愣地站在那儿,深深地被城市的夜景所吸引:大街上车水马龙,大街两旁的路灯如灯火通明的蜿蜒巨龙向前方延伸、交叉,街道两旁的商店是霓虹闪烁、音乐悠扬,而居民小区里则是万家灯火、星光点点的温馨。城市对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全新的世界,也是一个农村孩子渴望追寻的梦想。那时的乡下依然没有通电,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机。写到这里,不由得又联想到现在每年春节,穿梭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迁徙大军、城市候鸟,他们不就是在追求着不同于祖辈的幸福美好生活,为自己、为后代追寻着那别样的光明吗?  九十年代初的某一天,我们这儿乡下终于通了电,祖祖辈辈的乡下人终于告别了点油灯的历史,从此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迈进了全新的电气时代。一开始只是明亮的白炽灯取代了昏黄的煤油灯,还没有其它的高档电器,可就是这样,乡村人就已经欢天喜地了。就这样现在看来很普通的愿望,不知道乡村人盼了有多少年。后来黑白电视机又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里,足不出户也知天下事,也不用在夜晚那么辛苦地去赶露天电影了。如今,当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美好生活愿望在乡村早已实现,现在液晶彩电、冰箱,甚至是家用轿车在乡村都已变得很寻常,这在过去想不到,也不敢想。其实,不管是留守家乡,还是身处异乡,对于幸福美好的生活永远都是我们的追求,一辈辈,一年年,就像向阳的花儿永远趋向光明。
【编者按】追寻那别样的光明,是一篇以自己的经历为中心的生活记录,小时候,作者生活的农村夜晚是以煤油灯为主要的光明来源,爷爷庄园里当年那些木制的原始农具都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了历史的见证。唯有那盏古老的灯盏还在散发着光明,发挥着自己的余热。现代文明的发展,不仅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模式,也使一个普遍落后的农村走向光明,哥哥的努力没有白费,灯下的努力给自己,也给子孙后代开创了先河,足迹远及欧洲。光明,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代替语言的方式,只有经历过,感知过,才会写出如此深刻的文字,追寻光明,而且是别样的,作者在内心里咀嚼过,品味过,才会付诸文字,给文字以灵性。【编辑:雪竹】【湘韵精品推荐180222第6746号】

作者简介
◎为爱守候(湘韵文学网主编)
——————————
头顶从来没有什么耀眼的光环,乡村一普通农民,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文字只是业余爱好,平时亦耕,亦读,亦写。自己深知,自己水平有限,同文友们相比差距太大,愿意多同文友们探讨、学习。认真地写每一篇文字,认真地写每一条评,若这些文字能给你带来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滋养,那是我最大的安慰和快乐。
湘韵征文公告链接:
湘韵诗歌栏目长期大型征稿

◆◆湘韵文学网:回看葱郁处,佳气接彤闱◆◆
1.湘韵小说|雪漫凇山
2.湘韵征文|湘韵文学三载感怀(诗歌优秀奖)
3.湘韵散文|如此深爱
4.湘韵小说|小站
5.湘韵古诗词|绝句五十六法(11—25)
◆◆湘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更有梅花满路香◆◆
1.穿上它,你就是明星
2.最牵“挂”你的人是我
3.水样女子,从这里开始
4.早春新款!好漂亮 真正会打扮的女人都在抢!
5.女神初春爆款来袭,款式美,价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