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学小常识

周理民||红薯情结

欢迎关注邵东散文苑【请点击上方蓝字】

红薯情结 大云山,常年白云缭绕,雨雾苍茫,我的老家就在大云山下。老家距离邵东市城区有七八十华里的路程,进一趟城很不容易。关于老家,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那片褐色土地里生长出来的红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自然灾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老家大部分人无法填饱肚子。我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全年从生产队里分得的口粮只能吃两三个月,在青黄不接的时节只能靠吃杂粮果腹。那个时候,打旱土里栽培出来的洋芋、红薯基本上成了我家的主粮,尤其是红薯。小时候对红薯的功效知之甚少,长大后才了解到,红薯实属“农家一宝”。《本草纲目》记载:“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科学研究表明,红薯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可谓浑身是宝。红薯原来有这么多的好处,难怪如今的街头红薯备受人们追捧。不过,爱吃红薯的人也许想不到,随处可见的红薯并非大中华土生土长的,它是“舶来品”。清陈世元在《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
原来,红薯来自吕宋,也就是现在的菲律宾。可以想象,身处热带的吕宋人穿短裤、打赤膊,吃饱了红薯没事干,天天在海边游泳、捉鱼、嗮太阳,嗨得何其潇洒。随着人类活动的脚步,红薯漂洋过海来到中华。经过漫长的岁月,我们发现了红薯更多的妙用,它拥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红薯可以生吃、蒸吃、煮吃、烤吃,或者生切成薯片、薯条晒干。还可以通过高超的手艺制作各种花样的零食,或者将红薯磨成粉,做成粉丝、禾结、薯豆腐,将其变成一道道的美味,搬上餐桌招待珍贵的客人。时至今日,红薯留给我的记忆仍然是那么深刻,它伴随我的童年一起成长,与我们共同度过那个最艰难的岁月,常常勾起我沉睡的回想,令人难以忘怀。那个时代,因为人多地少,土地的出产难以养家糊口,家里经常缺粮,红薯几乎成了我一大家子的主食。吃多了,再好吃的红薯也就难以下咽了。我的弟妹至今提起红薯仍然后怕,宁愿饿肚子也不肯再吃一口。这也难怪,那时候如果能有一碗米饭吃,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记得有一次,家一连吃了半月的红薯,兄弟姐妹个个叫苦。无奈之下,母亲厚着脸皮从冬姑妈家里借来两升大米,分成几餐煮给儿女们吃。
开餐了,父母只管叫孩子们吃饭,自己却端起碗蹲在一边吃红薯。为了公平分饭吃,我们兄弟姐妹6人就用秆称重量平分饭吃。有一次在称饭时,一不小心,其中一份的饭碗被打翻在地。落地的米饭立即就被狗抢吃了,妹妹们都急哭了。看着弟妹们哭得伤心的样子,我忽然明白了父母为什么不吃饭,他们的心愿只有一个:宁肯自己挨饿,也不能让孩子们挨饿。为了让弟妹们都有饭吃,作为大哥,我也拿出“高风亮节”,主动去吃红薯。从此之后,每到吃饭的时候,我总是多吃红薯,尽可能地将米饭让给弟妹们吃。20世纪70年代,科学巨匠袁隆平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袁隆平的成就一举解决了世界性的粮食问题,被联合国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不久后,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也吹遍了大江南北。从此,北方面食、南方米饭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红薯,作为一代杂粮中的佼佼者,光荣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居二线,成为了点缀当今生活的可口零食。曾有一位老作家说过:红薯,也是一味良药,他治疗饥饿。是啊,红薯,你陪我走过了那段最难忘的饥馑岁月,红薯,我永远忘不了你。
【作者简介】
周理民,男,邵东市堡面前乡人,东莞富桦园林法人代表,蒸阳星火文学社社长,邵东市散文学会会员、邵东市作家协会员、邵阳市作家协会员,湖南诗歌学会会员。《蒸阳星火集》副主编,作品散见于纸媒和网媒。弘扬邵东精神
传承散文精髓
顾 问:
姜贻斌 刘克邦 王涘海
刘 哲赵燕飞 杨文辉
郝国中 周 伟周光曙
周思嘉
编 委 会:
王 燕申云贵 刘艾清
佘华荣唐志平谢永华
曾 恒
名誉主编:唐志平
主 编:曾 恒
责任编辑:流星雨 倪章玲
主 办:邵东市散文学会
投稿邮箱:3032175062@qq.com